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新高考物理分析_高考物理分析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难度分析2.高考物理主要内容3.高考必考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4.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分析 得分小窍门5.四川高考物理试卷试题难不难,附试卷分析和解答6.上海高考物理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7.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2021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乙卷)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模型在物理环境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分析物理过程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
1.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难度分析
2.高考物理主要内容
3.高考必考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4.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分析 得分小窍门
5.四川高考物理试卷试题难不难,附试卷分析和解答
6.上海高考物理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7.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2021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是指物理模型在物理环境中的运动。变化过程。分析物理过程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从质的方面把握运动的性质、特点,找出运动的本质特点,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建立起物理过程的模型。定量分析是指利用物理公式,找出物理量在各个于过程中的定量关系,特别是要找出物理过程中相同的物理量、不变化的物理量和临界状态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之一。只有我们选择了合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顺利而简捷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们是用分析、综合还是反证、递推,是否要用隔离分析等方法。
运用数学知识解题
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数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通过寻找数量关系,给物理模型加入定量的因素;
②用符号来表示物理量,从而使符号成为物理内容的载体,把复杂的事物代码化;
③根据物理规律列出问题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实现物理过程的数学化。
当表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列出以后,就应该运用数学知识准确地求出结果,并应注意提高解题效率。
讨论验证结果
讨论验证结果既是对原来的问题重新审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解题是否成功进行评价的环节。常用的讨论验证结果的方法有数量级估算法,特殊值假设检验法等。
不同题型的物理问题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解题办法。当然,物理的考试题型很多,不可能一一讲述。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难度分析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这就是人们对能量的 总结 ,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碰撞问题归类
一、碰撞的定义
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叫做碰撞。
二、碰撞的特点
作用时间极短,相互作用的内力极大,有些碰撞尽管外力之和不为零,但一般外力(如重力、摩擦力等)相对内力(如冲力、碰撞力等)而言,可以忽略,故系统动量还是近似守恒。在剧烈碰撞有三个忽略不计,在解题中应用较多。
1.碰撞过程中受到一些微小的外力的冲量不计。
2.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然变化所需时间极短,这个极短时间对物体运动的全过程可忽略不计。
3.碰撞过程中,物体发生速度突变时,物体必有一小段位移,这个位移相对于物体运动全过程的位移可忽略不计。
三、碰撞的分类
1.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如果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只产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能的损失,称为弹性碰撞(或称完全弹性碰撞)。
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和机械能同时守恒。
2.非弹性碰撞
如果是非弹性力作用,使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了损失,称为非弹性碰撞。
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有损失,即机械能不守恒。
3.完全非弹性碰撞
如果相互作用力是完全非弹性力,则机械能向内能转化量最大,即机械能的损失最大,称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物体粘合在一起,具有同一速度。
此类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且机械能的损失最大。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二
高中物理能量和能量守恒知识点总结:
2.功率P:功率是表征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P=W/t。若做功快慢程度不同,上式为平均功率。
注意恒力的功率不一定恒定,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内合力的平均功率之比为1:3:5……。
约束条件:1)发动机功率一定: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只要速度改变,牵引力F=P/v将改变,这时的运动一定是变加速运动。2)机车以恒力启动:牵引力F恒定,由P=Fv可知,若车做匀加速运动,则功率P将增加,这种过程直到P达到机车的额定功率为止(注意不是达到最大速度为止)。
3.能:自然界有多种运动形式,与不同运动形式相应的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
机械运动--机械能;
热运动--内能;
电磁运动--电磁能;
化学运动--化学能;
生物运动--生物能;
原子及原子核运动--原子能、核能……。
动能:物体由于有机械运动速度而具有的能量Ek=mv2/2能,包括动能和势能,都是标量。
4.动能定理
研究对象:质点,数学表达公式:W=mv2/2-mv02/2。公式中W为质点受到的所有的作用力在所研究的过程中做的总功,它可以是恒力功,可以是变力功,可以是分阶段由不同的力做功累积(代数和)而得到的结果。
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量度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大小
5.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注:(1)根据守恒条件:是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2)考察状态:比较、确定不同状态的机械能,看它们是否相同(3)考察系统是否发生机械能与 其它 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6.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7.关于速度、动量、动能:速度动量动能均为描述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反映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是运动学量.运动速度不能描述物体所含机械运动的强弱,
8.比较力学三个核心定律牛顿定律∑F=ma(矢量式、瞬时式)动量定理∑Ft=mv-mv0(矢量式、过程式)动能定理∑W=mv2/2-mv02/2(标量式、过程式)这是研究质点运动的三条核心规律,它们的意义分别为:力是改变质点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作用--∑Ft量度质点动量的变化;力在空间上的累积作用--W量度质点动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三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
(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
③测量 方法 :油膜法.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1023mol-1
2.分子热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3.分子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二、内能
1.分子平均动能
(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
三、温度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2.两种温标
(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
(4)绝对零度(0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四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还要说明的是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建议高三党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
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
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建议结合讨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做功”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所以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速度的情形。
4、对“细绳、轻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受力分析时,细绳与轻杆是两个重要物理模型,要注意的是,细绳受力永远是沿着绳子指向它的收缩方向,而轻杆出现的情况很复杂,可以沿杆方向“拉”、“支”也可不沿杆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关于小球“系”在细绳、轻杆上做圆周运动与在圆环内、圆管内做圆周运动的情形比较
这类问题往往是讨论小球在点情形。其实,用绳子系着的小球与在光滑圆环内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绳子的拉力为零,圆环内壁对小球的压力为零,只有重力作为向心力;而用杆子“系”着的小球则与在圆管中的运动情形相似,刚刚通过点就意味着速度为零。因为杆子与管内外壁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为零。还可以结合汽车驶过“凸”型桥与“凹”型桥情形进行讨论。
6、对物理图像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物理图像可以说是物理考试必考的内容。可能从图像中读取相关信息,可以用图像来快捷解题。随着试题进一步创新,现在除常规的速度(或速率)-时间、位移(或路程)-时间等图像外,又出现了各种物理量之间图像,认识图像的方法就是两步:一是一定要认清坐标轴的意义;二是一定要将图像所描述的情形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关于图像各种情况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训练。)
7、对牛顿第二定律F=ma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这是一个矢量式,也就意味着a的方向永远与产生它的那个力的方向一致。(F可以是合力也可以是某一个分力)
第二、F与a是关于“m”一一对应的,千万不能张冠李戴,这在解题中经常出错。主要表现在求解连接体加速度情形。
第三、将“F=ma”变形成F=mv/t,其中,a=v/t得出v=at这在“力、电、磁”综合题的“微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连续考到)。
第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实验,特别要注意:
(1)注意实验方法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2)注意实验装置和改进后的装置(光电门),平衡摩擦力,沙桶或小盘与小车质量的关系等;
(4)注意数据处理时,对纸带匀加速运动的判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5)会从“a-F”“a-1/m”图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正确的误差原因分析。
8、对“机车启动的两种情形”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与恒定牵引力启动,是动力学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这里要注意两点:
(1)以恒定功率启动,机车总是做的变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以恒定牵引力启动,机车先做的匀加速运动,当达到额定功率时,再做变加速运动。最终速度即“收尾速度”就是vm=P额/f。
(2)要认清这两种情况下的速度-时间图像。曲线的“渐近线”对应的速度。
还要说明的,当物体变力作用下做变加运动时,有一个重要情形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平衡时,速度有一个最值。即有一个“收尾速度”,这在电学中经常出现,如:“串”在绝缘杆子上的带电小球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作变加速运动,就会出现这一情形,在电磁感应中,这一现象就更为典型了,即导体棒在重力与随速度变化的安培力的作用下,会有一个平衡时刻,这一时刻就是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极值的时刻。凡有“力、电、磁”综合题目都会有这样的情形。
9、对物理的“变化量”、“增量”、“改变量”和“减少量”、“损失量”等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遇到一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最典型的是动能定理的表达(所有外力做的功总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这时就会出现两个物理量前后时刻相减问题,小伙伴们往往会随意性地将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而出现严重错误。
其实物理学规定,任何一个物理量(无论是标量还是矢量)的变化量、增量还是改变量都是将后来的减去前面的。(矢量满足矢量三角形法则,标量可以直接用数值相减)结果正的就是正的,负的就是负的。而不是错误地将“增量”理解增加的量。显然,减少量与损失量(如能量)就是后来的减去前面的值。
10、两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追遇”问题
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追击类问题,在高考中很常见,但考生在这类问题则经常失分。常见的“追遇类”无非分为这样的九种组合:一个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去追击另一个可能也做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运动的物体。显然,两个变速运动特别是其中一个做减速运动的情形比较复杂。
虽然,“追遇”存在临界条件即距离等值的或速度等值关系,但一定要考虑到做减速运动的物体在“追遇”前停止的情形。另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除利用数学方法外,往往通过相对运动(即以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和作“V-t”图能就得到快捷、明了地解决,从而既赢得考试时间也拓展了思维。
值得说明的是,最难的传送带问题也可列为“追遇类”。还有在处理物体在做圆周运动追击问题时,用相对运动方法。如,两处于不同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某一时刻相距最近,当问到何时它们第一次相距最远时,的方法就将一个高轨道的卫星认为静止,则低轨道卫星就以它们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运动。第一次相距最远时间就等于低轨道卫星以两角速度之差的那个角速度做半个周运动的时间。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1. 最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2.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3. 2019年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大全
4. 高中物理动量知识点汇总
5.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6. 2017高中物理磁场知识点总结
7. 高中物理磁场知识点汇总
8.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高一物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10. 高中物理知识点和公式
高考物理主要内容
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科目已经结束,采用的是自主命题试卷,考生普遍反应是难度与去年持平,并不是特别难,但很多题目还是做不出来。
2022江苏高考物理难度
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采用的是自主命题试卷,考试难度基本与去年持平,试题更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关注考生自身的学习探索过程,创设真实的学习探究情境。以观察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光学现象为背景,引导考生观察现象,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
试卷强化物理实验的基础性地位,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基本操作为基础,多角度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以在真实情境中顺利提取并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作为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考查的主要途径。全面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试卷的问题设计从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不同层次展开,体现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
高考必考物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知识点Ⅰ、复习要点
一、高考物理知识点体系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主要分:力、热、电、光、原子五个部分.综合复习中,既可以根据各部分的内容特点,分别整理出各自的体系或主要线索,也可以不受传统的五部分限制,重新归纳、整理。例如,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可概括为四大单元(物理实验与物理学史单元除外)。
(一)力和运动
物体的运动变化(包括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与受力作用有关。其中力的种类计有:重力(包括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安培力和洛舍兹力)以及分子力(包括表面张力),核力等。每种力有不同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物体的运动形式又可分为:平衡(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匀变速运动(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斜抛)、匀速圆周运动、振动、波动等。每一种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理条件及基本规律(或特征)。力和运动的关系以五条重要规律为纽带联系起来。
(二)功和能
1.功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浮力功、电场力功、磁场力功、分子力功、核力功。
2.能注意不同形式的能及能的转换与守恒。
3.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三)物质结构
(四)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现行高中物理有关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有:声现象(乐音、噪声、共鸣等多、静电技术(静电平衡、静电屏蔽、电容储电等)、交流电应用(交流电产生、特征、规律、简单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变压器,远距离送电等)、无线电技术初步(电磁振荡产生、调制、发送、电谐振、检波、放大、整流等)、光路控制与成像(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基本光学元件特性及常用光学仪器)、光谱与光谱分析、放射性及同位素、核反应堆等。经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全部高中物理知识可浓缩在几张小卡片纸上,便于领会和应用。 Ⅱ、归纳思维方式
分析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是从已知量着手,根据题中给定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顺流而下”,直到把待求量跟已知量的关系全部找出来为止。
分析法则“逆流上朔”。从题中所要求解的未知量开始。首先找出直接回答题目所求的定律或公式。在这些关系式电。除了待求的未知量外,还会包含着某些过渡性的未知量。然后再根据这些过渡性来知量与题中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引用新的关系式,逐步上朔,直到把所有的未知量都能用已知量表示出来为止。有些问题(如静力平衡问题等),它的物理过程并不能很明确地分成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或者各个过程中的未知量互相交织,互有牵连,此时常可以不分先后。只根据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列出用某个状态(或过程)有关的独立方程式,联立求解。原则上,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从这两种思维方式着手求解。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时,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程式,而是应该侧重于对问用中所描述的状态(或过程)的分析推理,着力找出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突破口下手.同时应联合运用其他的思维技巧,如等效变换,对称性、反证法、假设法、类比、逻辑推理等。
Ⅲ、综合数学技巧
运用数学技巧,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总体上要求能运用数学工具和语言,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问题进行推理、论证和变换;处理实验数据;导出球验证物理规律;进行准确的演算等。就解决某帧体的物理问回而言,要求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数学工具(如方程、此例、函数、图象、不等式、指数和对数、数列、极限、极值、数学归纳、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等)。综合复习中可全面概述其在物理中的典型应用,并侧重于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包括识图、用图、作图)、以及运用数学递推方法从特解导出通解等。必须注意,运用数学仅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有力的工具,侧重点还是应放在对问题中物理内容的分析上.对大多数能从物理本质上着手解决的问题,一般不必要求作严格的数学论证。
Ⅳ、检查知识缺陷
整理体系、抓住主线索后,还需做好检查知识缺陷的工作。应注意自觉看书,尤其不能疏忽那些应用性强、包含(或隐含)着物理内容的“知识角落”。如对某些实验的装置、原理的理解;某些自然现象的解释;物理原理在生产技术上的应用以及与高中物理有关的科技新动态和重要的物理学史实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戏迷恋于复习资料中,往往会在这些方面失分。如以往考试中解释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形成);分光镜的结构;低压汞蒸汽光谱;三相变压器及超导现象;直线加速器;日光灯接法;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等。在综合复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热学辅导
热学包括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的性质几部分。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1.分子动理论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说明:(1)阿伏伽德罗常量NA=6.02X1023摩-1。它是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有很重要的意义;(2)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里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本身的运动。它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粒碰撞的不均匀所造成的。因此它间接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序运动。
2.温度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它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效果的反映,具有统计的意义,对个别分子而言,温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物体,当它们的温度相同时,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由于不同物体的分子质量不同,因而温度相同时不同物体分子的平均速度并不一定相同。
3.内能
定义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决定因素:物质数量(m).温度(T)、体积(V)。改变方式做功——通过宏观机械运动实现机械能与内能的转换;热传递——通过微观的分子运动实现物体与物体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间内能的转移。这两种方式对改变内能是等效的。定量关系△E=W+Q(热力学第一定律)。
4.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旯它产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必须注意:不消耗任何能量,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利用热机,要把从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的内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也是不可能的。
5.理想气体状态参量
理想气体始终遵循三个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的气体。描述一定质量理想气体在平衡态的状态参量为:温度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体积气体分子所占据的空间。许多情况下等于容器的容积。压强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所产生的。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所受气体分子碰撞的总冲量。内能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理想气体的内能仅与温度有关。
6.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实验定律
玻意耳定律:PV=恒量;查理定律:P/T=恒量;盖?吕萨克定律:V/T=恒量。
7.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T=恒量
说明(1)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某个状态,对应于P一V(或P-T、V-T)图上的一个点,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相当于从图上一个点过渡到另一个点,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如从状态A变化到B,可以经过的过程许多不同的过程。为推导状态方程,可结合图象选用任意两个等值过程较为方便。(2)当气体质量发生变化或互有迁移(混合)时,可采用把变质量问题转化为定质量问题,利用密度公式、气态方程分态式等方法求解。
二、重要研究方法
1、微观统计平均
热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宏观特性都是大量分子集体行为的反映。不可能同时也无必要像力学中那样根据每个物体(每个分子)的受力情况,写出运动方程。热学中的状态参量和各种现象具有统计平均的意义。因此,当大量分子处于无序运动状态或作无序排列时,所表现出来的宏观特性——如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压强、非晶体的物理属性等都显示出均匀性。当大量分子作有序排列时,必显示出不均匀性,如晶体的各自异性等。研究热学现象时,必须充分领会这种统计平均观点。
2.物理图象
气体性质部分对图象的应用既是一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利用图象常可使物理过程得到直观、形象的反映,往往使对问题的求解更为简便。对物理图象的要求,不仅是识图、用图,而且还应变图一即作图象变换。如图P-V图变换成p-T图或V-T图等。
3.能的转化和守恒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是自然界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指导我们分析研究各种物理现象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本讲中各部分都有广泛的渗透,应牢固把握。
三、基本解题思路
热学部分的习题主要集中在热功转换和气体性质两部分,基本解题思路可概括为四句话:
1.选取研究对象.它可以是由两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或全部气体和某一部分气体。(状态变化时质量必须一定。)
2.确定状态参量.对功热转换问题,即找出相互作用前后的状态量,对气体即找出状态变化前后的p、V、T数值或表达式。
3、认识变化过程.除题设条件已指明外,常需通过究对象跟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确定。
4.列出相关方程. 光学辅导
光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又称光线光学)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煤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物理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一)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1、基本规律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
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u<f时的应用。通过放大饼在物方同地看到正立虚像。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是凸透镜成像在f<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二)物理光学——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发展过程
(1)微粒说(牛顿)基本观点认为光像一群弹性小球的微粒。实验基础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困难问题无法解释两种媒质界面同时发生的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独立传播规律等。
(2)波动说(惠更斯)基本观点认为光是某种振动激起的波(机械波)。实验基础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①个的干涉现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条件两束光频率相同、相差恒定。装置(略)。现象出现中央明条,两边等距分布的明暗相间条纹。解释屏上某处到双孔(双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半个波长的偶数倍)时,两波同相叠加,振动加强,产生明条;两波反相叠加,振动相消,产生暗条。应用检查平面、测量厚度、增强光学镜头透射光强度(增透膜).
②光的衍射现象——单缝衍射(或圆孔衍射)
条件缝宽(或孔径)可与波长相比拟。装置(略)。现象出现中央最亮最宽的明条,两边不等距发表的明暗条纹(或明暗乡间的圆环)。困难问题难以解释光的直进、寻找不到传播介质。
(3)电磁说(麦克斯韦)基本观点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实验基础赫兹实验(证明电磁波具有跟光同样的性质和波速)。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无线电波自由电子的运动;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x射线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γ射线原子核受激发。可见光的光谱发射光谱——连续光谱、明线光谱;吸收光谱(特征光谱。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4)光子说(爱因斯坦)基本观点认为光由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组成每份光子的能量E=hν。实验基础光电效应现象。装置(略)。现象①入射光照到光电子发射几乎是瞬时的;②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光阴极金属的极限频率ν。;
③当ν>v。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④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只随着人射光灯中的增大而增大。解释①光子能量可以被电子全部吸收.不需能量积累过程;②表面电子克服金属原子核引力逸出至少需做功(逸出功)hν。;③入射光强。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多,产生光电子多;④入射光子能量只与其频率有关,入射至金属表,除用于逸出功外。其余转化为光电子初动能。困难问题无法解释光的波动性。
(5)光的波粒二象性基本观点认为光是一种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规律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显示粒子性。实验基础微弱光线的干涉,X射线衍射.
二、重要研究方法
1.作图锋几何光学离不开光路图。利用作图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光线的传播,方便地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倒正、虚实以及成像区域或观察范围等.把它与公式法结合起来,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2.光路追踪法用作图法研究光的传播和成像问题时,抓住物点上发出的某条光线为研究对象。不断追踪下去的方法.尤其适合于研究组合光具成多重保的情况。
3.光路可逆法在几何光学中,一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利用光路可逆原理在作图和计算上往在都会带来方便。 实验辅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近年来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各种全面测试中(如高考等)也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因此,物理实验的复习是整个总复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的基本类型和要求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大体可以分为四范其要求如下:
1.基本仪器的使用除了初中已接触过的常用仪器(如天平秤、弹簧秤、压强计、气压计、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等)外.高中又学习了打点计时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万用电表等,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使用注意事项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初中物理中巴学过长度、时间、质量、力、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了对微小长度和极短时间、加速度(包括g)、速度、电阻和电阻率、电动势、折射率、焦距等物理量的测量。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具体的测量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包括了解实验仪器、器材的规格性能、会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数据测量以及能分析和排除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等),妥善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3.验证物理规律计有验证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玻意耳定律等。其要求与物理量的测量相同,着重注意分析实验误差,并能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准确度。
4.观察、研究物理现象,组装仪器如研究平抛运动、弹性碰撞、描绘等势线、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变压器的作用、观察光的衍射现象。把电流计改装为伏特计等.其中,对观察型实验,只要求会正确使用仪器,显示出(或观察到)物理现象,并通过直觉的观察定性了解影响该现象的有关因素。对研究型实验(包括组装仪器),要求不仅能使用仪器,掌握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把有关现象的物理内客反映出来;或把有关参数测量出来,还能够通过具体的测量作进一步的定量研一究或实验设计。
二、实验的设计思想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涉及的主要设计思想为:
1.垒积放大法把某些物理量(有时往在是难以直接测量的测量的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或把它们放大后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若干次全振动的时间测出单摆的振动周期;把员杨螺杆的微小进退.通过周长较大的可动到度盘显示出来(螺旋测微器)等。
2.平衡法根据物理系统内普遍存在的对立的、矛盾的双方使系统偏离平衡的物理因素,列出对应的平衡方程式,从而找出影响平衡的一种方法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有固定转动因乎衔条件、验证玻意耳定律等。
3.控制法在多因素的物理现象中,可以先控制某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对现象产生影响的一种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可以先保持质量一定,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等。
4.转换法用某些容易直接测量,(或显示)的量(或现象)代替不容易直接测(或显示)的量(或现象)。或者根据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相同的效果作间接的观察、测量。如把流逝的时间转换成振针周期性的振动;把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转换成对指针偏角的测量;用从等高处抛出的两球的水平位移代替它们的速度等。
5.留迹法把瞬息即逝的(位置、轨迹、图象等)记录下来的一种方法。如通过纸带上打出的小点记录小车的位置Z用描述法画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用示波器显示变化的波形等。
三、实验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对原始实验记录的科学加工。通过数据处理,往往可以从一堆表面上难以觉察的、似乎毫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内在的规律,在中学物现中只要求掌握数据处理的最简单的方法.
1.列表法把被测物理量分类列表表示出来。通常需说明记录表的要求(或称为标题)、主要内容等。表中对各物理量的排列月惯上先原始记录数据,后计算果。列表法可大体反映某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效果或变化趋势,常用作其他数据处理方法的一种辅助手段。
2.算术平均值法把待测物理量的若干次测且值相加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算术平均值时,应按原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通常可先计算比直接测量值多一位,然后再四会五入。
3.图象法把实验测得的量按自变量和应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坐标平面上用图象直观地显示出来.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时。最基本的要求是:
(1)两坐标轴要选取恰当的分度
(2)要有足够多的描点数目
(3)画出的图象应尽是穿过较多的描点在图象呈曲线的情况下,可先根据大多数描点的分布位置(个别特殊位置的奇异点可舍去),画出穿过尽可能多的点的草图,然后连成光滑的曲线,避免画成拆线形状。
四、实验误差分析
测量值与待测量真实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如性能和结构的不完善)、环境(如温度、湿度、外磁场的影响等)、实验方法(如实验方法粗糙、实验理论不完善等)、人为因素(如观测者个人的生理、心理习惯、不同观察者的反应快慢不一等)四方面。在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定性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了解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分析 得分小窍门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
13、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4、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7、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选修部分:
三、电磁学:
理科班(选修3-1):
18、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9、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20、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2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2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23、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24、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25、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6、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7、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9、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30、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物理X科(3-2至3-5 ):
三、电磁学:
3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32、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32、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四、热学(选做):
33、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4、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5、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6、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五、波动学(选做):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六、光学(选做):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七、波粒二向性:
4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7、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48、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八、原子物理学:
50、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51、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5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5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
55、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5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58、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9、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0、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6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62、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6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64、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65、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四川高考物理试卷试题难不难,附试卷分析和解答
高考理综答题时,物理的答题时间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很多考生在物理答题是浪费了很多的 时间,导致化学和生物答题时间短缺,或者是刚好在铃声响起前答完整张试卷,时间非常紧张。下面是我总结的高考物理答题技巧。供大家借鉴。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选择题
高考时选择题的分值是非常可观的。所以一个好的答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在回答物理选择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在审题时要重点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如“错误的”“一定的”。以免丢分,越是简单的题目,越不能掉以轻心。选择自己认为是100%正确的答案。不确定答案宁可不选,也不要选错。
2、排除法:当无法确定正确选项时,先排除点那些自己认为一定错误的答案、在进行选择。
3、特殊值法:将某个数值带入进行计算。可以省去很多计算过程,节省时间。
4、观察法:不知道如何选择时,可以研究答案的相似度以及长短,出其不意,以奇制胜。
5、严格控制高考物理每道选择题的时间,如果超时了就先空过去,最后在进行解决,不要耽误整体的做题时间。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实验题
在回答高考物理实验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回答填空题时。注意数值、单位、方向以及正负号,确保应该填写的内容全部填写完全,没有遗漏。
2、有关作图的问题,一定要将横纵、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标注清楚。
3、经典电学实验题要吃透,应该进行反复练习。对电表量程、正负极性、外接法和变阻器接法等问题考虑周全。
4、要对实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误差分析等问题重点注意。确保万无一失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计算题
计算题是高考物理试题的重头戏。在做答时审题要细致,重视题干中出现的关键字、其次是用对公式,并且可以推算出主公式的演算公式。描述性文字要写好。公式字母要工整,代入数值要清晰。具体过程明朗。结果明显体现出来,图示补课太过潦草。
以上就是有关高考物理的答题技巧,各位同学根据以上技巧进行答题,不止可以严格控制物理答题时间,还可以提高物理分数。一举多得。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一、2022年四川高考物理试卷试题难不难
2022年四川高考物理试卷难度或加大,2022高考难度趋势曝光物理篇中国考试公布的2022年的高考命题导向给考生们的备考指明了方向。总体的目标,一是关注科技发展与进步,二是关注社会与经济发展,三是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题型特点,一是举例问题灵活开放,考察考生想象能力,有多组正确答案,有多种解题方案可供选择,二是结构不良问题适度开放,考查考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引导中学物理在物理概念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重视培养物理核心素养,三是存在问题有序开放,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题能力,再体现开放性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二、四川高考物理答题注意事项和指南
一、统揽全局,合理安排
拿到试卷后,切勿急于答题,首先要看清试题说明的要求,例如开头说明的一些常量取值,元素的原子质量等。还要看清共有多少道题,多少大题,多少小题,反面有无试题,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紧张而漏做试题,另一方面心中有数,便于计划具体的答题时间。要注意是否有缺页现象,如有应立即报告监考老师。
各科的时间安排,应按分数比值作相应的分配,每二分值占时一分钟。物理、化学各55分钟左右,生物40分钟左右比较合理。当然如果某一个学科题目较难或者某一学科的分数的比值稍微多一点时间也就应该多一点。同时自己的优势学科可适当减少时间,劣势学科可适当增加时间。
二、缜密审题,扣题做答
“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到一个题目,一定要花必要的时间(约10%左右)看清题目、弄清题意。首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和解答范围,比如结果保留几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g取9.8m/s2还是10m/s2等,然后根据要求,抓住重点,认真作答,这样才不会答非所问。
在审题时,要特别重视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物理试题中的静止、匀速、匀加速、初速为零、自由落下、一定、可能、正确的等词,还要特别注意逆向题中的关键词,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的等等。
三、深刻理解,描绘情景
理综试题,文字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它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中可能有题中所给的已知量,也可能隐藏在题中未给的量或通过作图来描绘情景。
对于头脑不清的问题,可通过作助解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分清运动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利于找出解题的有效途径,帮助我们正确地建立有关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可以说正确的作图分析,是解题成功的一半。
四、先易后难,从容解答
高考理综考试与单科考试有很大的不同,理、化、生在同一张试卷上。第一部分一般按生物、化学、物理的顺序,第二部分按物理、化学、生物的顺序排列,每科中一般是先易后难,有时碰到难题,一时难以解答,可以先暂跳过难题,先做后面的容易题。
一般来说,遇到一个题目,若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的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而把精力放到解容易题和中档题上,以便节约时间,等有时间再回头来攻克难题。要知道在高考中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对你成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五、易不轻视,难不畏惧
在试场中可能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到试题比较简单或者比较适合自己的胃口而特兴奋,此时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失去了警惕性而粗心大意,要知道在你感到比较简单的同时,也可能大多数考生均有此感,那就意味着谁细心谁就能得高分。有时看起来特别容易、熟悉的题要是改变了关键词或条件,也易出错。
另一种情况是看到试题比自己想象的难度大,则应注意不能丧失信心,要明白试题对所有的考生都一样,你觉得难,别人也绝对不会感到轻松,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沉着地思考,谁就能得高分。要静下心来,采用基本方法,按部就班地审题、作图、深入分析,有些看似困难的题就能迎刃而解。特别是信息题,信息量大,文字长,要善于抓住提炼有用信息,这些题目大都属于“高起点,低落点”,所用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比较简单。
考场上切记:“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2021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乙卷)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一、总体情况
试卷以上海卷考试手册为依据,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在考查学生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2013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结构与去年相同。试卷总题数为33题,约4900字,阅读量与去年相当,试题内容分布及难度符合考试手册的要求。
二、考察内容与测量目标
上海高考物理试卷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考核,力学约占39%,电磁学约占35%,热学约占15%,光学和原子物理约占11%。其中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试卷命制时,对试卷的教学导向作用予以充分重视。注重对基本知识、概念和方法的考察;强调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传递“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物理本身的理解”这一信息;强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试卷力求总体难度与考试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坡度适当。为此,一些试题的设问、考察角度等方面均注意了逐步深入和提高,从而使试题能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主要特色
试题无论从知识点考查的深度,还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上都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基本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非简单识记。为了强调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今年物理试题继续保持了近年对课本的重视程度,很多试题的材料均取自高中物理教材,个别试题直接取自教材练习册。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高中物理教学或复习不要抛开课本而沉湎于题海之中。
为了促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概念的建立和方法的掌握,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体现了对学生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能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有清晰的物理图像。有些试题如果概念、图像清晰,可以较为简捷求解,否则这些题目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的解答,但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目的在于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视对于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以做练习题来代替学习。简言之,就是希望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而不只是学会解题。
#高考# 导语 无 从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2021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乙卷)已公布,具体详情如下:
2021年高考物理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强化基础性考查,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灵活性,深化关键能力考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强化基础性考查,引导教学回归课标和教材
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2021年高考物理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进一步丰富基础性考查的内涵,拓展考查的方式方法。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性内容,是学生形成和深化物理观念的重要途径。2021年高考物理依据课程标准,贴近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内容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深化。比如,第14题以小车、弹簧和滑块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考查学生对多质点系统的动量和机械能是否守恒的理解和掌握;第15题设置一负电荷固定在接地金属平板上方的情境,考查学生对电场强度、等势面、电势能等概念的深刻理解;第20题设计不同荷质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情境,考查学生对类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
2021年高考物理突出对基础实验的考查。比如,第22题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第23题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些均是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加强基础实验的考查,有利于考教衔接,引导中学教学认真开展基础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能力。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学以致用
2021年高考物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设计与生产实践、体育运动、科技前沿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比如,第17题以医学治疗中常用放射性核素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半衰期的理解和应用;第18题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情境,呈现出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恒星多年的运动轨迹,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运动的周期,以及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领域;第24题以运动员拍篮球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动能、功、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渗透健康第一的理念。
三、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
2021年高考物理通过丰富试题的呈现形式、设置新颖的问题角度等方式,增强试题的灵活性,考查学生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提高人才选拔质量。比如,第21题通过呈现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以及木板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综合分析两幅图像的特点,建立物块和木板的整个运动过程,从而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第25题对常规的金属棒在导体框上运动的情境进行了创新,呈现导体框和金属棒在斜面上下滑经过磁场区域的情境,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受力情况更为复杂,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