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中考改革新方案2021高考是什么政策,中考高考改革时间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中考制度什么时候恢复的2.高考时间变3.2022新高考时间表4.中考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5.江苏高考改革从那一年开始(即那一年的高考考试按新的方法),具体情况是怎么改6.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2022年中高考时间确定,考试调休安排:22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2022年中考将于6月20日、21日、22日举行。在今年中、高考期间,太原市中小学、幼儿园上课时间将进行调整。中考制度什么
1.中考制度什么时候恢复的
2.高考时间变
3.2022新高考时间表
4.中考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
5.江苏高考改革从那一年开始(即那一年的高考考试按新的方法),具体情况是怎么改
6.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2022年中高考时间确定,考试调休安排:22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2022年中考将于6月20日、21日、22日举行。在今年中、高考期间,太原市中小学、幼儿园上课时间将进行调整。
中考制度什么时候恢复的
高考时间改为三天分别是6月7、8日和9日。
具体改动原因是为了疫情防控和缓解高考期间的交通压力。下面将从疫情防控和交通压力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这一改动的背景和意义。
疫情防控是此次高考时间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疫情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考试和集会活动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教育部联合卫生健康部门推出了多项疫情防控措施,其中就包括将高考时间从原本的两天增加到三天,以分流考生数量,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高考期间的交通压力也是高考时间调整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高考期间,考生和家长的出行需求量都非常大,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和客运航班等各种交通方式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导致安全风险加大。而高考时间调整后,考生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减轻考点周边交通的峰值压力,缓解拥堵和交通事故的风险。
此次高考时间调整还经历了严密的组织和协调。教育部在协调各方面要素时,充分考虑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大规模的高考时间调整也对高中学校和考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需要通过妥善的安排和准确的信息发布来确保考生和家长能够顺利适应新的考试时间,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和标准化管理。
高考时间改为三天主要是为了疫情防控和缓解高考期间的交通压力。这一改动也经过了完善的组织和协调,使得高考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地进行,同时更好地保障了考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此次高考时间调整虽然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对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来说,是一个必要且正面的改变。高考作为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优化一直都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议题之一。而此次高考时间调整虽然只是一个表面的变化,但却为深化高考改革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未来,我们期待高考能够继续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持续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高考改革的进程,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为中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考时间变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中考也是1977年恢复的。
一是加强省级统筹管理。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二是以地市为主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三是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自己确定。
四是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2022新高考时间表
高考时间变为新高考,新高考3+1+2地区(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高考时间为6月7日至9日,为期三天。
高考改革事关重大,强调有意愿、有条件这两个前提缺一不可。根据此前一些专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
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针对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要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
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高考改革的风险评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方案具体:
1、高考命题杜绝繁难偏旧,基本以2013年的试题难度为标准。
2、2016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
3、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4、除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以外,其它加分政策都将取消。
5、志愿填报也有微调:考前填报,但从2014年开始执行平行志愿,第一志愿可以同时报2个,第二志愿可以同时报3个。
中考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改革
2022新高考时间是:6月7日和8日。
新高考,也称为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是指中国教育系统中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考试制度改革。传统的高考主要以学科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新高考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该改革试图通过改变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新高考将学科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包括学科成绩、学科素养、综合素质、学业水平和学生发展等方面。
新高考的特点
1、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2、考试内容多样化:新高考改革将考试内容从传统的学科考试拓展至多样化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科成绩、学科素养、综合素质、学业水平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学生将参加一些与综合素质相关的考试、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
3、个性化评价:新高考注重个性化评价,不再采用一刀切的标准答案评价方式,而是允许学生在答题中展示个人的思考和创造力。
4、考试形式多样化:新高考改革探索多种考试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笔试形式,还包括口试、实践考核、项目展示等。
江苏高考改革从那一年开始(即那一年的高考考试按新的方法),具体情况是怎么改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江苏高考改革时间及方案要点
1、从2021年起,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高考成绩由语数外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构成,3门选考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任意选择。
2、英语听力口语一年两考,取成绩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总分。
3、“小高考”9门变13门,一年两考。
4、综合素质评价拓展为六部分,有望成为高考录取标准。
扩展资料
江苏高考成绩等级赋分规则
等级分是按统一规则,由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级转换而来的分数。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30分,满分为100分。
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A等15%、B等35%、C等35%、D等13%、E等2%,从而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了等级。
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相对应的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统一使用该转换办法。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对于高考所做的改革一直从未停止。
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全国多份试卷,从单一选拔到多元录取,回溯37年间高考制度演变,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和前行。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世纪高考改革的各项思路已逐渐清晰,一项更为全方位、系统的高考改革正在渐次展开。
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主持下得到恢复。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
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当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偏科严重,高考客观上承担了对高中教育教学有偏颇导向的责任。
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90年代保送计划实施考试科目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此后,各省陆续实施的“3+X”科目方案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少部分省市实施的是“3+大综合(或)+1”方案。
“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13]
21世纪各地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开始推广
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实行春季高考后,由于参与招生的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以致考生积极性不高。
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在连续两年多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
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其中,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牵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调研内容,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提出:高考改革“应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离高考承担的高中毕业水平考试功能;将社会化的水平考试纳入高考体系;建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社会服务记录,逐步实行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制度。”并将这一目标最终实现的时间定位在2020年。
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至此,“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考试格局已初步形成。
2010年方案搁置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从2010年底开始,考试招生改革组的专家团队,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近百场座谈会,内容涵盖16个议题,包括考试科目、备考选考、异地高考、分省还是统一命题等,并形成了16个专题、共计80万字的专题报告。专家组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一个高考改革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方案在教育部党组会议讨论后被搁置,原因在于“分歧太大”。
2013年箭在弦上
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014年正式发布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见,将力争在2014年7月底之前出台。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这次会议也将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提交中央政治局审议,这在中国当代高考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而在过去,考试改革方案基本由教育部牵头出台,采取单项推进,这次改革注定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改革。
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录取或不分批次按专业
北京教育学会第27次学术年会2014年11月30日在京开幕,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介绍,实行高考改革后,未来高考录取方向可能会淡化批次,为学生提供双向多次选择的机会。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则透露,未来5年国家将拿出2000亿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校的改造。
提供盲文试卷
从2015年高考开始,各级教育考试机构需根据残疾考生的残疾情况和需要以及各地实际,对符合高考报名条件、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残疾人考生提供一种或几种必要条件和合理便利。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如引导辅助人员、手语翻译人员等)予以协助;考点、考场设置文字指示标识、交流板等;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答题所需的盲文笔、盲文手写板、盲文作图工具、橡胶垫、无存储功能的盲文打字机、台灯、光学放大镜、盲杖等辅助器具或设备;允许听力残疾考生携带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听设备;允许行动不便的残疾考生使用轮椅、拐杖,有特殊需要的残疾考生可以自带特殊桌椅参加考试;对使用盲文试卷的视力残疾考生和使用大字号试卷、因脑瘫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无法正常书写或无上肢等书写特别困难的考生延长考试时间。
此外,针对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免除外语听力考试残疾考生的外语科成绩,按“笔试成绩×外语科总分值/笔试部分总分值”计算。
忘带证件可“刷脸”入场
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