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数学高考基础,数学高考基础题

tamoadmin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1.总结一下高考数学基本公式2.2023新高考数学考点3.高三数学基础差买啥书 好用的数学资料书4.求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5.2022新高考全国卷的数学题是什么难度?有多少基础分?6.高三数学基础太差怎么办?如何迅速补救?大家对于自己的成绩都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大家都想要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样的话自己就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了。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基础并不是很好,所以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1.总结一下高考数学基本公式

2.2023新高考数学考点

3.高三数学基础差买啥书 好用的数学资料书

4.求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5.2022新高考全国卷的数学题是什么难度?有多少基础分?

6.高三数学基础太差怎么办?如何迅速补救?

数学高考基础,数学高考基础题

大家对于自己的成绩都是比较关注的,因为大家都想要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样的话自己就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学校了。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基础并不是很好,所以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高三数学零基础,应该如何考出一百分呢?

一、要从基础做起

首先大家一定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数学成绩十分差,那么这个时候你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你必须要先把基础的东西学会,如果你基础的东西都掌握不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错题概率会特别的高,而且数学题其实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先把基础的东西学会,你可以先把数学课本拿出来,每天可以看一下数学课本,这样的话你自己也能够掌握一些数学公式。

二、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任何规划,那你可能也会发现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很多孩子都没有办法学好数学,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他们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规划,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也会感觉到十分的困难。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然后每天按照这个规划来执行,这样的话你就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了,但是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比较慢的。

但是小编觉得学生这个时候也不能够太过着急,因为如果你太过着急的话,可能也不会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你的心态放到平和一些,这样的话你自己也不容易感觉到十分的紧张,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总结一下高考数学基本公式

距离2021年高考已经不足两周的时间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高考。众所周知,高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本期我就为大家准备了2021年高考知识点最后盘点以及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2021年高考知识点最后盘点

语数外是高考分数中占比最大的,其提升的空间较大,所以我下面为大家总结了最后冲刺阶段的学习和要掌握的知识点,供2021年考生参考。

1、数学

高考数学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学生拥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学生要针对数学高考强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定要全面。并且系统地去复习高中数学的基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而且学生也要正确掌握定理、原理、公式形成记忆,学生一定要记住,要以不变应万变。

2、语文

如今,语文提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理解的比重大幅增加。一般说来,高考题型分阅读、作文、基础题。针对阅读首先要读题,带着问题再去泛读全文,再回文中定位。用最快的速度抓取文章中心,再围绕中心去答题,突出中心。作文重点是立意要准确无误,开头结尾要注意规范且文字突出重点,再就是一定注意构思准确,避免跑题。

3、英语

高考英语涉及的语法较多,但从命题趋势上来看,高考英语现在更重视学生们的阅读技能,主要包括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探查作者的隐藏意思,根据文中的具体阐述背景推断陌生单词的能力,推测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信息。纯语法的试题比例很少,高考的英语不再重视对英语基础语言的理解去考查,而是转向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原汁原味”的试题素材越来越多,现代感比重增强,体裁也更是趋于多样化。

二、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

数学是让不少学子头疼的问题,所以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在最后的阶段查缺补漏。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一

1、随机抽样: (抽签法、随机样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它的主要特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2、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主要特征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使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有明显差异。共同点:每个个体被抽到

的概率都相等N/M。

3、整群抽样: 应用整群抽样时,要求各群有较好的代表性,即群内各单位的差异要大,群间差异要小。

4、系统抽样: 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二

1.定义: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三

1、圆柱体

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

表面积:πR2+πR[(h2+R2)的平方根]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正方体

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

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

S-底面积h-高V=Sh

6、棱锥

S-底面积h-高V=Sh/3

7、棱台

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S1S2)^1/2]/3

8、拟柱体

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

h-高,V=h(S1+S2+4S0)/6

9、圆柱

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

S底—底面积,S侧—侧面积,S表—表面积C=2πr

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

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直圆锥

r-底半径h-高V=πr^2h/3

12、圆台

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

13、球

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

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

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

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

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

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

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

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2023新高考数学考点

十字交叉双乘法没有公式,一定要说的话

那就是利用x^2+(p+q)x+pq=(x+q)(x+p)其中PQ为常数。x^2是X的平方

1.因式分解

即和差化积,其最后结果要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而且可以肯定一个多项式要能分解因式,则结果唯一,因为:数域F上的次数大于零的多项式f(x),如果不计零次因式的差异,那么f(x)可以唯一的分解为以下形式:

f(x)=aP1k1(x)P2k2(x)…Piki(x)*,其中α是f(x)的最高次项的系数,P1(x),P2(x)……Pi(x)是首1互不相等的不可约多项式,并且Pi(x)(I=1,2…,t)是f(x)的Ki重因式。

(*)或叫做多项式f(x)的典型分解式。证明:可参见《高代》P52-53

初等数学中,把多项式的分解叫因式分解,其一般步骤为:一提二套三分组等

要求为: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2.方法介绍

2.1提公因式法:

如果多项式各项都有公共因式,则可先考虑把公因式提出来,进行因式分解,注意要每项都必须有公因式。

例15x3+10x2+5x

解析显然每项均含有公因式5x故可考虑提取公因式5x,接下来剩下x2+2x+1仍可继续分解。

解:原式=5x(x2+2x+1)

=5x(x+1)2

2.2公式法

即多项式如果满足特殊公式的结构特征,即可采用套公式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故对于一些常用的公式要求熟悉,除教材的基本公式外,数学竞赛中常出现的一些基本公式现整理归纳如下:

a2-b2=(a+b)(a-b)

a2±2ab+b2=(a±b)2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a3±3a2b+3ab2±b2=(a±b)3

a2+b2+c2+2ab+2bc+2ac=(a+b+c)2

a12+a22+…+an2+2a1a2+…+2an-1an=(a1+a2+…+an)2

a3+b3+c3-3abc=(a+b+c)(a2+b2+c2-ab-ac-bc)

an+bn=(a+b)(an-1-an-2b+…+bn-1)(n为奇数)

说明由因式定理,即对一元多项式f(x),若f(b)=0,则一定含有一次因式x-b。可判断当n为偶数时,当a=b,a=-b时,均有an-bn=0故an-bn中一定含有a+b,a-b因式。

例2分解因式:①64x6-y12②1+x+x2+…+x15

解析各小题均可套用公式

解①64x6-y12=(8x3-y6)(8x3+y6)

=(2x-y2)(4x2+2xy2+y4)(2x+y2)(4x2-2xy2+y4)

②1+x+x2+…+x15=

=(1+x)(1+x2)(1+x4)(1+x8)

注多项式分解时,先构造公式再分解。

2.3分组分解法

当多项式的项数较多时,可将多项式进行合理分组,达到顺利分解的目的。当然可能要综合其他分法,且分组方法也不一定唯一。

例1分解因式:x15+m12+m9+m6+m3+1

解原式=(x15+m12)+(m9+m6)+(m3+1)

=m12(m3+1)+m6(m3+1)+(m3+1)

=(m3+1)(m12+m6++1)

=(m3+1)[(m6+1)2-m6]

=(m+1)(m2-m+1)(m6+1+m3)(m6+1-m3)

例2分解因式:x4+5x3+15x-9

解析可根据系数特征进行分组

解原式=(x4-9)+5x3+15x

=(x2+3)(x2-3)+5x(x2+3)

=(x2+3)(x2+5x-3)

2.4十字相乘法

对于形如ax2+bx+c结构特征的二次三项式可以考虑用十字相乘法,

即x2+(b+c)x+bc=(x+b)(x+c)当x2项系数不为1时,同样也可用十字相乘进行操作。

例3分解因式:①x2-x-6②6x2-x-12

解①1x2

1x-3

原式=(x+2)(x-3)

②2x-3

3x4

原式=(2x-3)(3x+4)

注:“ax4+bx2+c”型也可考虑此种方法。

2.5双十字相乘法

在分解二次三项式时,十字相乘法是常用的基本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多项式,尤其是某些二次六项式,如4x2-4xy-3y2-4x+10y-3,也可以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其具体步骤为:

(1)用十字相乘法分解由前三次组成的二次三项式,得到一个十字相乘图

(2)把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式填在第二个十字的右边且使这两个因式在第二个十字中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含y的一次项,同时还必须与第一个十字中左端的两个因式交叉之积的和等于原式中含x的一次项

例5分解因式

①4x2-4xy-3y2-4x+10y-3②x2-3xy-10y2+x+9y-2

③ab+b2+a-b-2④6x2-7xy-3y2-xz+7yz-2z2

解①原式=(2x-3y+1)(2x+y-3)

2x-3y1

2xy-3

②原式=(x-5y+2)(x+2y-1)

x-5y2

x2y-1

③原式=(b+1)(a+b-2)

0ab1

ab-2

④原式=(2x-3y+z)(3x+y-2z)

2x-3yz

3x-y-2z

说明:③式补上oa2,可用双十字相乘法,当然此题也可用分组分解法。

如(ab+a)+(b2-b-2)=a(b+1)+(b+1)(b-2)=(b+1)(a+b-2)

④式三个字母满足二次六项式,把-2z2看作常数分解即可:

2.6拆法、添项法

对于一些多项式,如果不能直接因式分解时,可以将其中的某项拆成二项之差或之和。再应用分组法,公式法等进行分解因式,其中拆项、添项方法不是唯一,可解有许多不同途径,对题目一定要具体分析,选择简捷的分解方法。

例6分解因式:x3+3x2-4

解析法一:可将-4拆成-1,-3即(x3-1)+(3x2-3)

法二:添x4,再减x4,.即(x4+3x2-4)+(x3-x4)

法三:添4x,再减4x即,(x3+3x2-4x)+(4x-4)

法四:把3x2拆成4x2-x2,即(x3-x2)+(4x2-4)

法五:把x3拆为,4x2-3x3即(4x3-4)-(3x3-3x2)等

解(选择法四)原式=x3-x2+4x2-4

=x2(x-1)+4(x-1)(x+1)

=(x-1)(x2+4x+4)

=(x-1)(x+2)2

2.7换元法

换元法就是引入新的字母变量,将原式中的字母变量换掉化简式子。运用此

种方法对于某些特殊的多项式因式分解可以起到简化的效果。

例7分解因式:

(x+1)(x+2)(x+3)(x+4)-120

解析若将此展开,将十分繁琐,但我们注意到

(x+1)(x+4)=x2+5x+4

(x+2)(x+3)=x2+5x+6

故可用换元法分解此题

解原式=(x2+5x+4)(x2+5x+6)-120

令y=x2+5x+5则原式=(y-1)(y+1)-120

=y2-121

=(y+11)(y-11)

=(x2+5x+16)(x2+5x-6)

=(x+6)(x-1)(x2+5x+16)

注在此也可令x2+5x+4=y或x2+5x+6=y或x2+5x=y请认真比较体会哪种换法更简单?

2.8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是解决代数式恒等变形中的重要方法,如果能确定代数式变形后的字母框架,只是字母的系数高不能确定,则可先用未知数表示字母系数,然后根据多项式的恒等性质列出n个含有特殊确定系数的方程(组),解出这个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待定系数法应用广泛,在此只研究它的因式分解中的一些应用。

例7分解因式:2a2+3ab-9b2+14a+3b+20

分析属于二次六项式,也可考虑用双十字相乘法,在此我们用待定系数法

先分解2a2+3ab+9b2=(2a-3b)(a+3b)

解设可设原式=(2a-3b+m)(a+3b+n)

=2a2+3ab-9b2+(m+2n)a+(3m-3n)b+mn……………

比较两个多项式(即原式与*式)的系数

m+2n=14(1)m=4

3m-3n=-3(2)=>

mn=20(3)n=5

∴原式=(2x-3b+4)(a+3b+5)

注对于(*)式因为对a,b取任何值等式都成立,也可用令特殊值法,求m,n

令a=1,b=0,m+2n=14m=4

=>

令a=0,b=1,m=n=-1n=5

2.9因式定理、综合除法分解因式

对于整系数一元多项式f(x)=anxn+an-1xn-1+…+a1x+a0

由因式定理可先判断它是否含有一次因式(x-)(其中p,q互质),p为首项系数an的约数,q为末项系数a0的约数

若f()=0,则一定会有(x-)再用综合除法,将多项式分解

例8分解因式x3-4x2+6x-4

解这是一个整系数一元多项式,因为4的正约数为1、2、4

∴可能出现的因式为x±1,x±2,x±4,

∵f(1)≠0,f(1)≠0

但f(2)=0,故(x-2)是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再用综合除法

21-46-4

2-44

1-220

所以原式=(x-2)(x2-2x+2)

当然此题也可拆项分解,如x3-4x2+4x+2x-4

=x(x-2)2+(x-2)

=(x-2)(x2-2x+2)

分解因式的方法是多样的,且其方法之间相互联系,一道题很可能要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才可能完成,故在知晓这些方法之后,一定要注意各种方法灵活运用,牢固掌握!

-------------------------------------------------------------------------------------------------------------

不知道你是什么教材的

初中的都给你好了

-------------------------------------------------------------------------------------------------------------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 ?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弦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扑愎 剑篖=n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还有一些,大家帮补充吧)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太多了,你自己去下载吧

这里有

而且很全

数学、物理、化学都有哦

高三数学基础差买啥书 好用的数学资料书

2023新高考数学考点如下:

1、集合与命题:集合的概念与运算、命题、充要条件。

2、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

3、函数:函数的定义、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的零点、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4、三角比与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万能公式、辅助角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反三角函数、最简三角方程。

5、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线性运算、三点共线、坐标运算、数量积、三角形“四心”及其应用。

6、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法、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数列的极限与运算、无穷等比数列。

7、直线和圆的方程:方向向量、法向量、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8、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与球面距离、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空间向量。

9、排列、组合:排列、组合应用题、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

10、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计算、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11、矩阵与行列式初步:二元线性方程组、矩阵的基本运算、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对角线法则、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

12、算法初步:流程图、算法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求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一轮复习刚刚结束,我们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一轮复习之前有其他名校老师推荐了《一线调研·一轮复习》这本书,从备课到讲课到学生的练习,到单元的测试,全方位都涉及到了。即便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讲练测的磨合也跟得上进度,也把握住学习的扎实程度。

从一个教师的感受来讲,备课方便,因为每个课时的分配非常的有规律,并且高效,而且章节和复习进度设计的非常科学,能抓住每一阶段复习的重点。从练习的角度来讲,练习的题型都很健全,也是根据这几年的高考真题举一反三,反复磨练,学生不用研习别的练习题,只通过《一线调研》的练习册就可以扎实好复习的基础。

所以,我个人认为《一线调研·一轮复习》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非常有帮助,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2022新高考全国卷的数学题是什么难度?有多少基础分?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 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3)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 、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 是奇函数 ;

⑶ 是偶函数 ;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

⑵单调性的判定

1 定义法:

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

③复合函数法(见2 (2));

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 ;② ;③ ;

④ ;⑤ ;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

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

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 或 的周期为 ;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

⑻其它常用函数:

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 函数 ;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

③零点式: 。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

3 伸缩变换:

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4 对称变换:ⅰ ;ⅱ ;

ⅲ ; ⅳ ;

5 翻转变换: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

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

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

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

② ;

③ (其中 。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

3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

2.三角函数定义:角 中边上任意一点 为 ,设 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⑵ 对称轴: ;对称中心: ;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② ③ 。

8.二倍角公式:① ;

② ;③ 。

9.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 ( 是 外接圆直径 )

注:① ;② ;③ 。

⑵余弦定理: 等三个;注: 等三个。

10。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

⑵内切圆半径r= ;外接圆直径2R=

11.已知 时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定:

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注:原图形与直观图面积之比为 。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 (S+ )h;

⑷球体: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 平移法:平移直线,2 构造三角形;

3 ②补形法:补成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4 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直线方向向量的夹角。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先求斜线上的点到平面距离h,与斜线段长度作比,得sin 。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⑶二面角的求法:

①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作出平面角,再求解;

②三垂线法:由一个半面内一点作(或找)到另一个半平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求解;

③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其中 为平面角的大小;

注:对于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作出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转化为两个班平面法向量的夹角。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⑴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一般先作出公垂线段,再进行计算;

⑵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段,再求解;

⑶点到平面的距离:

①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作垂线段(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再求解;

5 等体积法;

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

⑷球面距离:(步骤)

(Ⅰ)求线段AB的长;(Ⅱ)求球心角∠AOB的弧度数;(Ⅲ)求劣弧AB的长。

6.结论:

⑴从一点O出发的三条射线OA、OB、OC,若∠AOB=∠AOC,则点A在平面∠BOC上的射影在∠BOC的平分线上;

⑵立平斜公式(最小角定理公式):

⑶正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记为 ,则S侧cos =S底;

⑷长方体的性质

①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则:cos2 +cos2 +cos2 =1;sin2 +sin2 +sin2 =2 。

②长方体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角分别为 则有cos2 +cos2 +cos2 =2;sin2 +sin2 +sin2 =1 。

⑸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 ,则正四面体的:

1 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 ;④内切2 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 ,(A,B不全为0)。

(直线的方向向量:( ,法向量(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直线系

5.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

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是 ;

6.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① ;② 。

⑵一般方程: (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 A=C≠0且B=0且D2+E2-4AF>0;

7.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

8.圆系:

⑴ ;

注:当 时表示两圆交线。

⑵ 。

9.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 点在圆上;② 点在圆内;③ 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 相切;② 相交;③ 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表示圆心距, 表示两圆半径,且 )

① 相离;② 外切;③ 相交;

④ 内切;⑤ 内含。

10.与圆有关的结论:

⑴过圆x2+y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

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⑵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1)(x-x2)+(y-y1)(y-y2)=0。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 ;

⑵双曲线: ;⑶抛物线:略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 (e为离心率); (左“+”右“-”);

②抛物线:

⑵弦长公式:

注:(Ⅰ)焦点弦长:①椭圆: ;②抛物线: =x1+x2+p= ;(Ⅱ)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 ;②抛物线: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 时表示双曲线);

⑷椭圆中的结论:

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 :2ab;

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 0Q,则 ;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Ⅰ>. ,( );<Ⅱ>.点 是 内心, 交 于点 ,则 ;

④当点 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 最大;

⑸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 (a>0,b>0)的渐近线: ;

②共渐进线 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 为参数, ≠0);

③双曲线焦点三角形:<Ⅰ>. ,( );<Ⅱ>.P是双曲线 - =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为 ;

④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渐近线为 渐近线互相垂直;

(6)抛物线中的结论:

①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弦AB性质:<Ⅰ>. x1x2= ;y1y2=-p2;

<Ⅱ>. ;<Ⅲ>.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Ⅳ>.以AF(或BF)为直径的圆与 轴相切;<Ⅴ>. 。

②抛物线y2=2px(p>0)内结直角三角形OAB的性质:

<Ⅰ>. ; <Ⅱ>. 恒过定点 ;

<Ⅲ>. 中点轨迹方程: ;<Ⅳ>. ,则 轨迹方程为: ;<Ⅴ>. 。

③抛物线y2=2px(p>0),对称轴上一定点 ,则:

<Ⅰ>.当 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Ⅱ>.当 时,抛物线上有关于 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 ”还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 ;③解决问题。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 ① a‖b(b≠0) a= b ( x1y2-x2y1=0;

② a⊥b(a、b≠0) a?b=0 x1x2+y1y2=0 .

⑵a?b=|a||b|cos<a,b>=x2+y1y2;

注:①|a|cos<a,b>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a,b>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6 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a,b>的乘积。

⑶cos<a,b>= ;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 ;

附:(理科)P,A,B,C四点共面 。

第八部分 数列

1.定义:

⑴等差数列 ;

⑵等比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性质 ①an=am+ (n-m)d, 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 ②m+n=p+q时aman=apaq

③ 成AP ③ 成GP

④ 成AP, ④ 成GP,

等差数列特有性质:

1 项数为2n时:S2n=n(an+an+1)=n(a1+a2n); ; ;

2 项数为2n-1时:S2n-1=(2n-1) ; ; ;

3 若 ;若 ;

若 。

3.数列通项的求法:

⑴分析法;⑵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⑶公式法:累加法( ;

⑷叠乘法( 型);⑸构造法( 型);(6)迭代法;

⑺间接法(例如: );⑻作商法( 型);⑼待定系数法;⑽(理科)数学归纳法。

注:当遇到 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结果是分段形式。

4.前 项和的求法:

⑴拆、并、裂项法;⑵倒序相加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 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

2.绝对值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⑴ ;⑵ ;⑶ ;

;⑷ ; ;

;⑸ ;(6)

4.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

⑴比较法:作差或作比;⑵综合法;⑶分析法。

第十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 b=0 (a,b∈R) z= z2≥0;

⑵z=a+bi是虚数 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 a=0且b≠0(a,b∈R) z+ =0(z≠0) z2<0;

⑷a+bi=c+di 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⑶z1÷z2 = (z2≠0) ;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⑶ ;⑷

⑸ 性质:T=4; ;

(6) 以3为周期,且 ; =0;

(7) 。

4.运算律:(1)

5.共轭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

6.模的性质:⑴ ;⑵ ;⑶ ;⑷ ;

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 ,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 (或 );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 (或 )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 为不可能事件( ),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 为不可能事件, 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⑵古典概型: ;

⑶几何概型: ;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 ;

⑵样本方差 ;

⑶样本标准差 = ;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 >0时,变量 正相关; <0时,变量 负相关;

⑵①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 ⑵残差: ;⑶残差平方和: ;⑷回归平方和: - ;⑸相关指数 。

注:① 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 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 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四部分 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 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 ⑵逆命题:若q则p;

⑶否命题:若 p则 q;⑷逆否命题:若 q则 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 ,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p q p q p q p

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真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 表示;

全称命题p: ;

全称命题p的否定 p: 。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 表示;

特称命题p: ;

特称命题p的否定 p: ;

第十五部分 推理与证明

1.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 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证明当 取第一个值 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 命题成立,证明当 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 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3 的取值视题目而4 定,5 可能是1,6 也可能是2等。

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

1.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⑴排列数公式: =n(n-1)(n-2)…(n-m+1)= (m≤n,m、n∈N*),当m=n时为全排列 =n(n-1)(n-2)…3.2.1=n!;

⑵组合数公式: (m≤n), ;

⑶组合数性质: ;

⑷二项式定理:

①通项: 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

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 +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 和 +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

2. 概率与统计

⑴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①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pi≥0,i=1,2,…; p1+p2+…=1;

②离散型随机变量:

X x1 X2 … xn …

P P1 P2 … Pn …

期望:EX= x1p1 + x2p2 + … + xnpn + … ;

方差:DX= ;

注: ;

③两点分布:

X 0 1 期望:EX=p;方差:DX=p(1-p).

P 1-p p

4 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则 其中, 。

称分布列

X 0 1 … m

P …

为超几何分布列, 称X服从超几何分布。

⑤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

若X~B(n,p),则EX=np, DX=np(1- p);注: 。

⑵条件概率:称 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注:①0 P(B|A) 1;②P(B∪C|A)=P(B|A)+P(C|A)。

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 式中 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

(6)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x= 对称;

③曲线在x= 处达到峰值 ;④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5 当 一定时,6 曲线随 质的变化沿x轴平移;

7 当 一定时,8 曲线形状由 确定: 越大,9 曲线越“矮胖”,10 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注:P =0.6826;P =0.9544

P =0.9974

欢迎采纳 祝你幸福

高三数学基础太差怎么办?如何迅速补救?

随着高考的结束,很多考生都在抱怨本次高考中的数学考试难度非常之大,而很多考生说这次考试想拿数学满分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根据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消息,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的数学题处于中上等难度,相比往年的高考难度增加了一些,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大考生与考生之间的竞争。而高考中的数学题的基础分大概在30~50分之间,因为这个基础分是最基本的一些题型,只要考生在上课期间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这些分都能拿满。

一、2022年新高考全国卷的数学题处于中上等难度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本次出题是由全国的高考专家库出题的,而这次高考数学题的难度为中上等,要比往年的高考难度增加了许多。而本年度的高考很多考生都在反映数学题非常难,都是一些在课程上没有见过的题型,而这又从侧面反映了学校在教课期间并没有对数学题的一些知识内容进行扩展,而只是把重点放在了书本上,所以从这一点上考生们没有接触到新型题型,自然会感觉很难。二、基础分大概在30~50分

一般来讲,全国数学题考试卷总分在150分,而基础分都会设置在30分到50分左右,而根据专家透露的消息,2022年的高考基础分在30分到50分左右,这些题型在课本上都是能见得到的,只要考生在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那么是完全可以拿到这些分数的,因为这是最基础的一种题型。三、总结

总的来说,本年度的高考确实很难,甚至把深圳中学的一个学霸都给考哭了,而很多数学教师在做数学高考试卷的时候都感觉很难,通常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才能把所有题型做完,并且还拿不到满分。而还有考生反映往年的高考都有人保证数学成绩能拿满分,而今年的考生则反映没有人敢保证敢拿数学成绩的满分,这就直接表明本年度高考数学这个难度是很难的。

 高三数学基础差怎么补救?高三到了关键的一年,数学还差的话就要注意复习的时候要多关注基础题,然后多加的练习。的我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高中数学基础补救方法,供大家参考,祝愿大家学习顺利!

 一、高中数学基础补救方法

 1、请复习课本。

 永远不要小看课本上的知识点,我们平时的学习都来源于课本,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不能把课本拉下。我们应该逐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填补知识空白,为后续的复习提供理论支持。

 2、发展良好的计算和检查实践,提高计算能力。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中学教师经常在程序上一步一步地计算。由于时间有限,计算量大,高中老师经常把计算交给学生,这不仅需要学生的大脑和努力,还需要书面计算,以及口头和心理计算。对于复杂的运算,我们应该以数字和简单的方式进行计算。

 3、制定解决问题和提高思考能力的良好做法。

 这是一项数学思维的体操,思维逻辑性强,思维缜密。文化和标准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符号和图形。数学语言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只能提高我们共同思考的能力。

 4、经常做笔记。

 学生们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这些笔记对于他们所说的放大镜来说具有正确的特征,并且“抓住要点,去其糟粕”。我们必须以书面形式仔细计算,找出困难,管理解决方案,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5、增加相应的练习。

 可以填补基本选项中的空白,逐步提高你的实力。同时,要用错误的问题填空经验和技能,总结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三数学复习阶段分解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的初期,同学们要把握好复习节奏。要尽量跟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制定一轮复习的合理学习计划,期间要根据自己对复习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调整自己的 复习节奏。提醒各位同学的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义,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 本的数学集体思路和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高考的高河方向和力度都是以基础 知识为主,重点考察能力和素质。因此大家在复习数学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考纲要求来操 作,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高三数学的一轮复习。

 第二阶段,扎实基础。高中数学难度比较大,概率、双曲线、椭圆等等问题,证明题、 计算题、空间几何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 可以在这一阶段中这样做:回归课本全面地对梳理一遍自己没掌握牢固的知识点。把教 材上的每一个例题和习题都做上一遍,确保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公式都掌握牢固,一步一 步稳扎稳打,要把控好每天复习的量。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是高考的母题和根题,每年高考试题都会变,但是万变不离其 宗,考题一般都是来源于课本的原题或变式题,试题的考察都注重基础,因此大家在复 习数学时务必要重视教材,以课本为主,资料教材为辅,充分理解掌握每个重要考点。

 第三阶段,总结归纳,准备第一学期期末考。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基本上就预示高三数 学一轮复习的完成,而期末考的公平性和精准性也是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同学们的复习 情况。所以考生们要重视这次考试,总结自己的一轮复习,哪里没有做好,趁着假期要 好好补习,然后再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

 三、补救过程中的重点注意事项

 1、做题时千万不能怕难题有很多人数学分数提不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畏惧心理。有的人看到圆锥曲线和 导数,看到稍微长一点的复杂一点的叙述,甚至看到21、22就已经开始退却了。前面亏 欠数学这门学科太多,后面一点一点的强大起来,总有那么一天你去打它的脸。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应该适当地多做题。但是,只顾钻入题海,堆积题目,在考试中一般也是难有作为的。 要把提高当成自己的目标,要把自己的活动合理地系统地组织起来,要总结反思,水平 才能长进。

 3、错题本怎么用 错题本不是你错了就要去记录。错题本和记笔记一样,整理错题不是誊写不是照抄,而 是摘抄。你只顾着去采撷问题,就失去了理解和挑选题目的过程,笔记同理,如果老师 说什么记什么,那只能说明你这节课根本没听,真正有效率的人,是会把知识简化,把 书本读薄的。

 4、主动改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改错工作,做到错不再犯。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少数几种典型 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不 再犯这种错误的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隐患,一处 “地雷”,迟早要惹祸。

文章标签: # 定理 # 直线 # 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