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行星的观测_行星观测高考

tamoadmin 2024-07-1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2.什么是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有哪些应用?3.掌握地理必背知识点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2023年高考新增专业如下:2023年教育部新增的31个专业有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纪检监察、铁路警务、劳动教育、科学史、行星科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等。从往年新增学科来看,那些关于人工智能、AI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将会成为主流趋势。如今划分更为详细,新技术将在各个行业

1.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2.什么是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有哪些应用?

3.掌握地理必背知识点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

行星的观测_行星观测高考

2023年高考新增专业如下:

2023年教育部新增的31个专业有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纪检监察、铁路警务、劳动教育、科学史、行星科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等。

从往年新增学科来看,那些关于人工智能、AI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将会成为主流趋势。如今划分更为详细,新技术将在各个行业得到深入发展。对这些方面感兴趣的学生,不妨尝试报考。

除了工学专业以外,最值得考生关注的便是跟“教育学”有关的专业。毕竟师范专业是如今的热门报考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在编教师,也是很多家长的夙愿.

2022届第一批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或将成为各所学校眼中的香饽饽。自然不会为找不到对口工作而发愁,预计该专业也将会成为今年高考的一大黑马专业。

在录取完所有志愿后,若生源仍然不足,可在查看考生生源过程中设定下调分数,向省招办提交后等待审核投档,或向省招办提出生源调整方案,由省招办对分数线进行调整后投档或在规定时间内统筹安排有服从志愿的考生给院校录取。

省招办也会主动取降低分数线或调配有服从志愿的考生给院校的办法,补充生源给院校,院校组长可随时查看是否有新投档的考生。

高考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总结

2020年7月3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微博称:7月将出现5大天象, (1)7月6日,土星、木星与月亮再次上演?双星伴月?天象;(2)7月10日清晨,金星能达到最亮,是近期观测金星的最佳时机;(3)7月14日晚,木星冲日;(4)7月21日,土星冲日;(5)7月22日,水星迎来年内第二次?西大距?。今年7月太阳系多颗行星将迎来全年最佳观测期。天文爱好者们,7月可真是你们的一个月呀!

木星是一个地外行星,此时距离地球大概6.2亿千米。当木星、地球、太阳排列成近似一条直线时就出现了木星冲日的景象。木星冲日时,木星和地球会运行到全年最近的距离,若在此时观测木星,木星会比平常更加大一点,更加明亮,更加易于天文爱好者观测木星。木星冲日景象,每隔一年零三十四天就会循环出现一次,7月14日,木星将出现在人马座天区中,而且整个晚上都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今年出现的木星冲日与往常不同的是,该次木星旁边,可以看见土星,即使土星比木星距离地球更加远。土星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居第六,属于气态巨行星。今年在7月21日,也会观测到土星冲日,土星冲日也是土星、地球和太阳出现在一条直线时的景象,这样就形成了土星冲日景象。冲日前后,土星距离地球相对最近也是最明亮,最容易观察的时期。土星冲日较木星而言,也是几乎是一年一度的。此次冲日,即使是土星冲日,但是亮度还是比木星暗很多。土星,木星同时出现在同一天区,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天象。

什么是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三定律有哪些应用?

1,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也可近似地使用。

当两个物体无限靠近时,不能再视作质点,万有引力定律将不适用。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运动,太阳处在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过程中,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3,三个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人造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7.9km/s。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16.7km/s。

4,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的比较:

扩展资料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之一)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天文学上和宇宙航行计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实际的天文观测提供了一套计算方法,可以只凭少数观测资料,就能算出长周期运行的天体运动轨道,科学史上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万有引力定律

掌握地理必背知识点 再也不用怕高考了

开普勒在他的导师迪谷认真研究了多年来仔细观察行星的大量记录。在望远镜发明前的最后一位伟大天文学家Digo上,开普勒认为通过对Digo的详细数学分析,可以确定哥白尼一心说、托勒密地心说和Digo提出的轨道学说哪一个是正确的。不管是地心说还是一心说,行星都被认为是进行一定速度的圆周运动。但是开普勒发现,在火星轨道上,通过哥白尼、托勒密和地谷提供的三种不同方法,即使经过多年苦心冥想和呕心沥血的数学计算,其结果也与地谷的实际观测不一致,于是他放弃了火星进行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试图用不同的形象来解释。

他发现椭圆形完全适合这里的需要,可以做出同样准确的解释。最终开普勒发现,就像迪谷、哥白尼和所有古典天文学家一样,设行星轨道由圆或复合圆组成,但实际上行星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就这样开普勒得到了“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火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转,太阳在两个焦点之一。”可以在地球赤道上的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通信。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6倍。设地球自转周期变小,如果仍然用三个同步卫星实现,那么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并绘制了一个同步卫星的最小轨道半径示意图,该示意图只需三个同步卫星即可在地球赤道的两点之间保持无线通信。可以从的几何关系中得到,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r=2R。如果将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设置为T,就可以从开普勒定律中得到。

高考全国二本选择题,难度比以前的题高得多,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有最低周期才能找到资格条件。如果仍然只使用三个同步卫星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句话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开普勒的第三个定律适用于两个物体围绕同一个中心天体旋转的情况。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应用公式来解决。难度高的问题要理解问题的意思。

相信像地理等这类知识点繁多的科目,是所有高考学子们很头疼的地方,下面我总结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供大家参考。

100条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的分类空间(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矿产。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2018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3.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4.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 8.16焦/厘米。

5.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6.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7.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8.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9.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0.水、水利与水力

广义的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一词替代、包容“水利”。水力属于水利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

11.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称为矿产。有矿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则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2.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13.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4.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15.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6.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17.土壤、土地与土地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8.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19.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

20.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1.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22.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3.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4.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5.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所能养活的人数。

26.领土、国土与国土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

国土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的总和。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的全部,包括自然、人口和社会经济。

高考地理记忆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区域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渝藏西南

西北陕甘宁青新

晋豫皖和湘鄂赣

中部六省正崛起

中原大省河南省

大别山界鄂豫皖

太行山东冀鲁豫

陕甘宁边区延河唱---

我国地理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

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高考地理是一科知识点很多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背记这些地理知识点,但是地理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会后即能在高考中获得很高的分数,还能掌握许多生活中就能用到的地理知识。

文章标签: # 地球 # 太阳 # 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