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物理高考题磁场_高考物理磁场真题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物理,磁场大题求解释2.磁场相关的物理题求解!!!3.一道高三物理大题,关于磁场的4.高中物理题 磁场5.高三物理磁场题6.一道高考物理题,急求大家帮忙。7.高考物理问一道磁场题8.一道高三物理高考题 磁场方面的1.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得到感应电流做功为WF:WG+WF=0-0 (1)WF=-mgd因为从线圈进入磁场到离开磁场线圈的速度不变,这个过程中重力做功为:WG=mgd因此

1.高中物理,磁场大题求解释

2.磁场相关的物理题求解!!!

3.一道高三物理大题,关于磁场的

4.高中物理题 磁场

5.高三物理磁场题

6.一道高考物理题,急求大家帮忙。

7.高考物理问一道磁场题

8.一道高三物理高考题 磁场方面的

物理高考题磁场_高考物理磁场真题

1.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得到

感应电流做功为WF:WG+WF=0-0 (1)

WF=-mgd

因为从线圈进入磁场到离开磁场线圈的速度不变,这个过程中重力做功为:WG=mgd

因此A对

2.线圈进入磁场时受到的安培力F一定大于mg,因为只有这样,线圈从刚进入磁场到完全进入磁场过程中做减速运动

当线圈完全进入磁场中到ab边刚离开磁场由于感应电流为0,线圈做加速度为g的加速运动

当线圈ab边刚离开磁场时速度才有可能又为V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知道,当线圈刚完全进入磁场时的速度最小

设最小速度为Vmin

根据动能定理:(对线圈从开始到刚完全进入磁场运用动能定理,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Vmin)

mg(h+L)+WF=1/2m*Vmin^2-0

注意到,这个过程中感应电流做功WF=-mgd(当线圈完全进入磁场中到ab边刚离开磁场由于感应电流为0,线圈做加速度为g的加速运动,这个过程感应电流不做功)

解出Vmin=根号下2g(h+L—d)

所以D对

3.至于C选项,我认为可能是你打错了.

线圈的最小速度可能为mgR/B的平方*L的平方[(mgR)/(BL)^2]

这是认为当线圈刚进入磁场时安培力F等于mg,线圈做匀速运动

所以:F=BIL=B^2*L^2*V/R=mg

解出V=[(mgR)/(BL)^2]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上面分析,线圈刚进入磁场必然做减速运动而不可能匀速.

所以C错.

因此:答案AD

高中物理,磁场大题求解释

用甲图:条形磁铁穿在通电螺线管中,相当构成一个电磁铁充磁,而通电螺线管相当一个

条形磁铁,要磁性加强,两磁场方向要一致,如我图,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b接正极。

用乙图:据异名相吸,来充磁。如我图,据右手螺旋定则,c接电源的正极

磁场相关的物理题求解!!!

此题中说道所有粒子以相同的速度大小进入只是方向不同。这个相同的速度是一个确定的值只是没有告知,通过"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即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只转了90度角推出。qvB=MV2/R=2派MV/T T=2派M/qB(转动时间只与转动角度有关) R=mv/qB 如果满足R=0.5a 的v1且沿y轴进入的粒子可以转0.5T,而时间最长的只转了90度角,说明实际的速度大于我设的v1,沿y轴进入的粒子已经飞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上边射出的粒子不可能达到转90度,而且也不可从下楞射出。只能从右边射出,为了时间最长,在速度一定条件下,弧越长时间越长所以是轨迹与y=a/2的直线相切且从右边射出时有运动时间的最大值。至于为什么轨迹弧对应的弦不能沿区域对角线,你用数学几何分析一下就出来了。

一道高三物理大题,关于磁场的

呃,先给你说一下题目大意吧:一条形磁铁被置于一环形通电线圈上方,如图所示,磁铁的N极将受到通电线圈哪一方向的力?

e选项的大意为磁铁不会受到通电线圈的力(当然是错的)

我的解析:

对通电线圈受力分析,首先易知条形磁铁在下方产生的磁场沿+x方向,由左手定则得出,

线圈里外两边受到的安培力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看作相互抵消

而线圈上面所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沿-y,线圈下面所受到的安培力方向沿+y,但由于线圈上面离磁铁较劲,所以受到的力较大,因此整体来看线圈受到的力沿-y方向

而线圈受到的磁铁给它的力,和它给磁铁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磁铁将受到通电线圈沿+y方向的力

∴答案选c

相信我,答案不是a!

高中物理题 磁场

(2)由动能定理可知此带电粒子穿过铅板前 的动能E k0 =qU,

又由几何知识可得 l R =sin60° ,即R= 2l 3 v= qBR m ,

故v= 2qBl 3 m 带电粒子穿过铅板后的动能

E k = 1 2 mv 2 = 2q 2 B 2 l 2 3m ,

因此粒子穿过铅板后动能的损失为

△E k =E k0 -E k =qU-2q 2 B 2 l 2 3m (3)从D到C只有电场力对粒子做功

qEl= 1 2 m v 2 c -1 2 mv 2

解得v c = 4q 2 B 2 l 2

3m 2 + 2qEl m

高三物理磁场题

选B“若电子从右向左飞入,电子将向上偏转”

咱来慢慢分析。。一开始能沿直线水平穿过,则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即受到 的电场力(向下)等于洛伦兹力(向上)qE=qvB 所以 E=vB

然后换成了电子,电性改变。

(1)若方向改变(即从右向左)。对电子受力分析,仍然受到这两个力,电场力向上,再根据左手定则(这一点楼上讲错了,判定力方向的都用左手),洛伦兹力也向上。两个力都向上,那电子就不平衡了,向上偏转。

(2)若方向不变(即从左向右)。再来次受力分析,受到向上的电场力 和 向下的洛伦兹力,但是题中没说 电子是否 也是以和正离子相同的速度v射入的,所以用E=vB判断不出两个力是否平衡。。如果是题中给出了以相同的速度v射入 而lz忘输入漏了。。那BD两个选项应该都可以。。

一道高考物理题,急求大家帮忙。

(1)首先判断带负电荷,因为由于题中给出:“静止在该处的小物体Q”能够静止在光滑斜面上知道该物体合力等于0。有知道静止时在匀强磁场中不受洛伦兹力。故物体只受重力和电场力,那么知道物体负电。由:mQg=Eq求出q=……

(2)是做周期运动

由于Q在磁场中合力等于0,而由于P碰撞它后有了初速度,所以物体只受洛伦兹力的作用所以必做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其周期有:

mv2/r=bqv?……………………………1

v=2~r/T……………………………2

解得:T=2~m/Bq?

(3)由题中给的:“两物体能够再次相遇”知道物体Q运动N周期后物体P能到达其碰撞点处,这样可根据P碰撞后运动时间为N*T后再次来到碰撞点而斜面上P的加速度为g*sin30?=g/2从而可求的碰撞后P的速度为v2.而已知PQ相距40m则可求的碰撞时P的末速度V1。有动量守恒知:mv1=mv2-mv3.可求的Q碰撞后的速度。再有机械能损失:w=1/2mv12-1/2mv22-1/2mv32

高考物理问一道磁场题

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缝隙中的磁场方向是从右向左,再由右手法则判定,电流是由a到b的,但是作为电源来说,b端应是正极,又因为电动势为VBL三者之积,B相同,速度V2是V1的两倍(自由落体速度的平方比是位移),而L1/L2小于0.5,所以最后E1<E2 ,所以选项为D

一道高三物理高考题 磁场方面的

(1)磁场越往下越大,金属环在下落过程中磁通是随着磁场的变大而变大的,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是阻碍金属环中磁通变大的,所以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是向下的,由此,根据右手定则可判断,感生电流方向是:府视(从上往下看)为顺时针方向。

(2)达到收尾速度时,重力(mg)等于电磁力F,

因为沿圆环轴线方向的磁场方向始终向上,磁场的垂直分量产生的电磁力总体为0,

磁场的水平分量产生的电磁力就是电磁力F,

电磁力F=∫df=∫Idl×B=IBx∫dl= IBx(2πd), I为感生电流,∫dl就是金属环的周长,

I=E/R, E为感生电动势,E=dΦ/dt, Φ为金属环中磁通,

因为金属环始终水平,磁场的水平分量对磁通无贡献,

Φ=BS=ByS=B0(1+ky)S, B0、k、S为常数,y为变量,S=πr^2=(πd^2)/4

所以E=dΦ/dt=d[B0(1+ky)S]/ dt= kSB0(dy/dt)= kSB0V,V为收尾速度,V=dy/dt

I=E/R= kSB0V/R

电磁力F=mg = IBx(2πd)= 2πdBx kSB0V/R,

v=2 mgR/[k(π^2)(d^3) B0Bx]

14.(1)?设粒子第1次经过狭缝后的半径为r1,速度为v1,

,?,解得?。

同理,粒子第2次经过狭缝后的半径?

则?

(2)?设粒子到出口处被加速了n圈,?,?,?,?。

解得:?

(3)?加速电场的频率应等于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频率,即?,

当磁感应强度为Bm时,加速电场的频率应为?,粒子的动能?

当?时,粒子的最大动能由Bm决定,?,

解得

当?,粒子的最大动能由fm决定,?

解得14.(1)?设粒子第1次经过狭缝后的半径为r1,速度为v1,

,?,解得?。

同理,粒子第2次经过狭缝后的半径?

则?

(2)?设粒子到出口处被加速了n圈,?,?,?,?。

解得:?

(3)?加速电场的频率应等于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频率,即?,

当磁感应强度为Bm时,加速电场的频率应为?,粒子的动能?

当?时,粒子的最大动能由Bm决定,?,

解得

当?,粒子的最大动能由fm决定,?

解得

文章标签: # 磁场 # 10px # 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