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历史题汇编_高考历史题答案及解析
tamoadmin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河南卷高考历史41题答案详解2.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3.(4月21日)每日一题2020010与宋元有关的历史高考题10宋朝科举制4.谁有高中历史排序选择题和解析~多发几道~你是哪的考生。这是全国卷得答案。一、选择题(1)c (2)b (3)b (4)a (5)b (6)d(7)b (8)d (9)c (1
1.2011河南卷高考历史41题答案详解
2.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
3.(4月21日)每日一题2020010与宋元有关的历史高考题10宋朝科举制
4.谁有高中历史排序选择题和解析~多发几道~
你是哪的考生。
这是全国卷得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b (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6 (14) (15) (16)
三、解答题
(18)解:
(ⅰ)因为
,
由余弦定理得
从而bd
2
+ad
2
=
ab
2
,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
(ⅱ)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ad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为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则
,
,
,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n=(x,y,z),则
即
因此可取n=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m,则
可取m=(0,-1,
)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
(19)解
(ⅰ)由试验结果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的平率为
,所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3。
由试验结果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品的频率为
,所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42
(ⅱ)用b配方生产的100件产品中,其质量指标值落入区间
的频率分别为0.04,,054,0.42,因此
p(x=-2)=0.04, p(x=2)=0.54,
p(x=4)=0.42,
即x的分布列为
x的数学期望值ex=-2×0.04+2×0.54+4×0.42=2.68
(20)
解
(ⅰ)设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y),
=(0,-3-y),
=(x,-2).
再由题意可知(
+
)?
=0,
即(-x,-4-2y)? (x,-2)=0.
所以曲线c的方程式为y=
x
-2.
(i)设
,由
知,当
时,
。而
,故
当
时,
,可得
当x
(1,+
)时,h(x)<0,可得
h(x)>0
从而当x>0,且x
1时,f(x)-(
+
)>0,即f(x)>
+
.
(ii)设0<k<1.由于当x
(1,
)时,(k-1)(x
2
+1)+2x>0,故
(x)>0,而
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iii)设k
1.此时
(x)>0,而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综合得,k的取值范围为(-
,0]
(22)
解:
(i)连接de,根据题意在△ade和△acb中,
ad×ab=mn=ae×ac,
即
.又∠dae=∠cab,从而△ade∽△acb
因此∠ade=∠acb
所以c,b,d,e四点共圆。
(ⅱ)m=4,
n=6时,方程x
2
-14x+mn=0的两根为x
1
=2,x
2
=12.
故
ad=2,ab=12.
取ce的中点g,db的中点f,分别过g,f作ac,ab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h点,连接dh.因为c,b,d,e四点共圆,所以c,b,d,e四点所在圆的圆心为h,半径为dh.
由于∠a=90
0
,故gh∥ab,
hf∥ac.
hf=ag=5,df=
(12-2)=5.
故c,b,d,e四点所在圆的半径为5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6-13
11:07
恩,谢谢。那二卷呢?检举
我的补充
2011-06-13
18:46
一、选择题
bbadc
cbaad
da
二、填空题
(13)0 (14)-4/3
(15)6
(16)三分之根号2
三、简答题
(17)c=15°
(18)0.8 20
(20)an=1-1/n
历史选择题:江苏卷
cddba
abccd
acabc
dbada
2011河南卷高考历史41题答案详解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大体包括背景原因类、内容 措施 类、特点特征类、影响意义类、认识启示类、论证评述类等方面,为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能力,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 方法 指导,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背景原因类
1.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2.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如经济方面,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 教育 等角度。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一个新的时代。……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北方或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促成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清政府为何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解析试题以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要求运用自然经济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第(1)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把握时代背景,运用历史概念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从马戛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其出使中国的主观目的、动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等方面,深刻理解清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
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从中西对比、中外关联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思考。第(1)问,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第(2)问,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
(1)不同特点的成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深层次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政府拒绝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具有天朝大国的心理;外交上,闭关锁国,防范外来势力的侵扰。
二、内容措施类
1.呈现的方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涉及到主要内容、基本内容、核心内容,有哪些、是什么等。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核心措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哪些应对措施等。
2.路径的选择
(1)根据设问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如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取信息、从史料的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从数据的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要高度关注“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对“顿号”前后信息要通盘考虑等。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他。
(2)材料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过渡到教材,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掘出来。材料、教材应兼顾使用,要灵活迁移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的材料转换成完整的史实。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各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处理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涉及到措施要点的概括归纳及其表述,要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完整、准确的解读;第(2)问要注意从金融和贸易两个领域做答,并能迁移所学知识。参考答案
(1)措施: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
三、特点特征类
1.呈现的方式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如主要特点、基本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处等。特点类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依据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2题)。或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如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
2.路径的选择
(1)特点类问题,能力要求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方面还是从几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的;“过程”是否顺利, 领导力 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内容”最突出的、能体现某种思想的;“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与消极等。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据材料,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解析本题着眼于把握历史事件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重在审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四、影响意义类
1.呈现的方式
影响意义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设问。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路径的选择
(1)全面分析:主要从现实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运用国际视角考察影响,如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定向分析: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影响需要分析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例4 阅读下列材料: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说明了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试题要求按照材料设定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问题的解答,首先要在充分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与设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认识启示类
1.呈现的方式
认识启示类设问,一般提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 经验 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等。有的启示类设问,还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角度要求,有的表述则较为笼统。
2.路径的选择
(1)答好此类题,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伸出相应的启示。启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2)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
例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参考答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六、论证评述类
1.呈现的方式
论证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或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2.路径的选择
(1)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2)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以全国文综新课标高考卷为例,如2010年第40题第(3)小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2011年第41题,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以江苏高考卷为例,2011年第22题第(3)小题,论证先生提出的观点;2012年第22题第(2)小题,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等。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这些设问的具体参考答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变。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众多,不同的设问类型,提问的角度各有不同,思考的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对特定设问类型的了解,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历史主观题是有帮助的。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相关 文章 :
1.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
3.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4.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小技巧
5. 2020高考历史冲刺答题技巧
6. 高考历史改革答题技巧
7.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8.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9. 2020高考文综答题技巧
10.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主观题应该分“四步走”,注意“传承与创新”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
有几种观点?
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
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
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
欧洲崛起的时间定位:16—19世纪末
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经济:世界市场发展过程
思想:人文主义兴起发展
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是如何实现的?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4月21日)每日一题2020010与宋元有关的历史高考题10宋朝科举制
答 案 1.D [解析] 本题以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突出写意性,易于书法家情绪的抒发,故本题选择D项。A项是行书,B项是隶书,C项是篆书。 2.C [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 3.B [解析] 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长两倍多,而农村人口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明显,故本题选B项。由图表信息不能得出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城市和农村人口都在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在增长,C项错误。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本题D项错误。 4.D [解析] 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5.A [解析] 美国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危机,废除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故本题选择A项。 6.C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能力。信息反映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无法自拔,其原因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抵抗和***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本题选择C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在1945年,①②错误。 7.C [解析] 此题是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是民国时期关于“力士香皂”的广告,并且由著名影星“胡蝶”代言,其广告内容为:“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虚和润,无干燥损虚之弊,敢进一言为介绍。”A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不合理;B项中著名影星代言并不能得出其社会地位崇高的结论;C项是对广告内容的正确理解,广告内容突出了产品功效;D项中,材料体现不出普通民众对明星代言的认同程度,“广泛认同”表述不当。 8.A [解析]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亦是比较型选择题。“民国四年”,即1915年;“反抗日本”,即反对日本此时的对华侵略。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A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本身亦表述不当;B项与材料中“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对应;C项与材料中“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对应;D项与材料中“反抗日本”对应。 9.C [解析] 此题是推理型选择题,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所宣传的上帝造人说。进化论认为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导致一些西方教众很难理解和接受。A项说1967年才开始接受进化论是不恰当的,斯科普斯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说明之前有人接受了进化论;B项斯科普斯讲授进化论,并不代表其反对宗教信仰自由;C项表述客观合理,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所宣传的上帝造人说;材料没有体现出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D项错误。 10.B [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答题时注意筛选法的运用,同时注意题意及史实的理解。“弃权”,即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所以不支持,故①合理;20世纪60年代,非殖民化是必然趋势,所以不反对,故②合理;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改变旧的殖民体系,并不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故③排除;④牵强附会,材料中的部分国家对《反殖民主义宣言》投弃权票,与“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无必然联系。故排除③④,答案选B。 11.D [解析] 此题是程度型选择题,需要明确作者的主旨,认真甄别,不要断章取义。材料说明,中国领土广阔,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要放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故D项合理;A、B两项曲解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旨;C项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12.D [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即多项选择题的变形,需要运用筛选法。很显然,“列克星顿的枪声”是客观史实,不容置疑,排除①,其他三项的怀疑是合理的 13.[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解析] 第(1)问,从“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从“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第(2)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第(3)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14.[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解析] 第(1)问,由“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废止读经”“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可知,变化是从重儒家经典向为共和国服务。所起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第(2)问,由信息可知教材为“文革”时期的。其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指导思想、“文革”对教育的冲击等方面组织答案。第(3)问,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体现了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体现了整体史观。“时代要求”应从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完善、经济全球化加快等角度回答。
谁有高中历史排序选择题和解析~多发几道~
2018全国卷三 第25题
思路: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解析:A.B两项,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之中,没有担任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
C.材料只给出了关于宰相人数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故C项错误。
D.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在宋朝进一步受到重视,使得更多寒门士人得以担任高管,故D项错误。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例题:(06年广东文综卷)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例析:按照上述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例1.下列有关隋唐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②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编修《唐本草》
A.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
例2.下列有关中日关系的有关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②“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③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④日军在旅顺实行大屠杀 ⑤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A.②③①④⑤
B.①③⑤②④
C.④⑤③①②
D.②①④⑤③
例3.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莫斯科保卫战开始 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④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A.①③⑤②④
B.①②③④⑤
C.④③①②⑤
D.③④⑤②①
解法分析对于该类试题最传统和常见的解答方法是将史实的各项大事出现的时间首先写出来,然后作出判断,它的特点是稳重但所花时间多,严重影响解题的速度,不足为取。最为有效的解答方法有三种上,即“始位判断法”、“末位判断法”、“始末判断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解题速度快,效率高,答案也准确。如
例1参考答案A。常规解法是,首先将大事出现的朝代或皇帝写出来,然后做出判断。如①、②、③、④分别出现在隋朝、唐末、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统治时期,于是得出其排列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始位判断法”,只要判定①出现的时间最早,其它三个答案则可排除,即可速得正确答案。
例2参考答案D。常规解法是,首先将中日关系的有关大事出现的时间写出来,如①出现在明朝后期(即1565年),②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③出现于1972年,④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辽东战役,⑤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即1944年)。然后排列其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⑤③。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末位判断法”,只要我们将最后出现的大事找出来就可以了,如在这五件大事中,③是最后发生的一件大事,观察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答案D符合,于是得出正确答案,其它三个答案就没有必要去考虑了。
例3参考答案B。常规解法是,首先将二战中的五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写出来,如①②③④⑤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41年10月、1941年12月、1942年1月、1944年6 月、1945年5月。于是得出其正确排列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但该题的最佳解法是“始末判断法”,只要我们将最早和最后发生的两件大事找出来就可以了,如最早出现是①,最后出现是⑤,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一个答案B,其余答案则可排除了。
一、填充型选择
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例题:(06年全国文综Ⅰ卷)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例析:解此题可用直选法,答案初步可以判断为A,再用排除法加以验证,排除B、C、D,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考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排序型选择
排序型选择是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例题:(06年广东文综卷)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 ②“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攘外必先安内” 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例析:按照上述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解答此类题时,如果对某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不清,也可用首尾判断法找出最早和最迟发生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错误项,选出正确答案。
三、组合型选择
组合型选择题实际上是早年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围广,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这种题型的题干一般由求答项和冠之以数字序号的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组成。由这些不同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它们都是按一定关系(同类事件或现象)分解组合而成的。
例题:(06年重庆文综卷)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例析:解该题可用排除法。本题中唐朝的门下省是负责审核政令的,由此可排除含①的选项;从清初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削弱又排除含④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C。也可以从被选项排列组合的特点得知:①②③④中有两项是错误的,其中①④均不管理监察事务,排除后可得出答案。解答此类题时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解题速度。
四、材料型选择
材料型选择题是学生考试时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是材料解析题迷你版的“改头换面”。它的特点是在题干中引入新材料(文字、图表),创设新的问题情景,然后设计出备选项。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例题:(06年广东历史卷)“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析: 解答材料题中的图表题,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该题运用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再认知识的能力。拆除北京到大沽口的炮台,显然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之一。因此答案选D。解答好此类题的基础是仔细阅读材料,审清题目要求;其次是认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史学基本理论分析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五、因果型选择
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着的原因与结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其题干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06年广东历史卷)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例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然后联系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考虑,不要生搬硬套内外因关系原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内外双重压迫下产生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民企的发展状况。一战期间因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因而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故正确答案为C项。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必须准确辨析有关概念的含义,其次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六、否定型选择
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即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以“不是”、“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等语为标识。
例题:(06年北京文综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A. 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
B. 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 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 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例析:做此类题采用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即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逐项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或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本题中B、C、D是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因此不符合题意;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说西亚“实现了粮食自给”是不对的,故正确答案为A。
七、比较型选择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学历史教
例题:(06年重庆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例析:解此题首先可排除D项,因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反帝要求不明确;A、C项与改良派无关,不属共同点,亦应排除,因此答案选B。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八、概念型选择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即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然后让考生选出一个备选项中对这一概念的正确阐释或解释。其题干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准确的理解是”、“正确的含义是”等。
例题:(06年江苏历史卷)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例析:本题中改进造纸术的是东汉蔡伦,隋唐时的印刷技术属于雕版印刷,管形火器“突火枪”是在南宋发明的,A、B、C三项都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历史概念是对史实的抽象概括,解答此类题时要善于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一些隐性的限制词要予以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