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01高考语文试卷_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tamoadmin 2024-07-31 人已围观

简介1.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急急急急~~~~2.05年到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3.怎么样训练语文德阅读德答题的技巧与思维?4.谁能告诉我2001-2010年陕西语文高考题中的辨析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题的所有成语?(一共40个)跪求啊 、5.求近10年广东省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急急急急~~~~

2.05年到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3.怎么样训练语文德阅读德答题的技巧与思维?

4.谁能告诉我2001-2010年陕西语文高考题中的辨析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题的所有成语?(一共40个)跪求啊 、

5.求近10年广东省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

2001高考语文试卷_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五个方面,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的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五个能力层级。为什么要分五个能力层级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首先,将语文的能力划分为五个能力层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创举。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语文能力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如听说读写,如了解、掌握,等等。“听说读写”是一个大的范畴,什么是听的能力?什么是说的能力?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教学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了解、掌握这一类要求也是模糊概念,到什么程度才算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同样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高考中能力考查的合理性问题,命题者首先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能力层级的概念。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科目中的学习能力因素是分散的、多方面的,有些能力还互有交叉,这就不便于学习者掌握。高考语文能力的划分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五个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依次排开,既反映了学科能力的主体,同时又清晰明了,便学习者易于掌握。

其次,语文的能力层级明确了各级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五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的读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它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以上各能力层级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已明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一级的能力包含了对低级能力的要求,也就是说,高级别的能力不是架空的,它是从低级能力发展而来的。举个例子说,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需要识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背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容的认识和情感。

有人会问,既然高层次的能力包含了低层次的能力,我们在考试中只考高层次的能力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这涉及考试的层次区分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的原因。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和区分,只考高层次的能力很难反映出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不作层次的区分,这个差异是很难体现出来的;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也是这样,学习知识,掌握能力都是从低层次开始的,就像盖楼房一样,不可能先从高层盖起,而是要给出不同的层次便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加在标题后的括号内)如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在考查目标上没有变化,要求仍然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考名词术语。具体要求如下: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从近些年的试题看,这一项内容的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范围也以常用字为主。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 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答:A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嗳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A

(2)表达应用(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需要寻求适当的地方——矮树、篱笆、野草、灌木枝等——蜕掉身上的皮。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答:C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等。其中不仅有词语(包括成语)使用是否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甲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答:B

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例如1996年高考语文试卷第3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D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项内容的考查,可以用客观性试题,也可以用主观性试题。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

辨析病句的考查,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6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2/3。

答:D

修改病句的考查。例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答案略):

根据下面说明,完成后面两题。

“育人财会职业高中”为及早安排本校毕业生的工作,在报上登了一则启事,标题是“育人财会职业高中预聘毕业生”。该标题意思表达得不准确。请分别按下面两项要求对该标题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符合刊登启事的本意,学校全称不得改动)

①保留“预聘”一词,不超过15字。

②不用“预聘”一词,不超过13字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成一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成几句话。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答案略):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急急急急~~~~

语文:

历年高考语文题详解

://.lnyuwen.cn/zthb.htm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免费

://.lnyuwen.cn/zxst.htm

最新模拟试题

167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166 四川省遂宁二中高2008级文科语文试题人教版

165 2008高考模拟试题(二)(宁夏海南卷)

164 2007年广东省揭东蓝田中学毕业班第四次阶段测试语文

163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二)

162 2008年语文高考复习综合训练卷(一)

161 2008届南通市四县市高三联考试卷语文

160 云南省昆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159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卷

158 重庆市高2008级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

157 2008年青岛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156 湖北楚星教研所2008届高三第六次联考语文试题

155 江苏盐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154 湖南沙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题

153 200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2 2008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151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150 2008年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149 常州市2007—20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148 普宁二中07-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147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6 辽宁省沈阳二中2008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145 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

144 洛阳市07—08学年高三统一考试试卷

143 芜湖一中200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142 苍山县2007年高三教学重量检测题

141 四川成都七中2008级高三适应性考试

140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139 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五

138 绍兴高级中学07-0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

137 厦门双十中学08高考语文热身考试卷

136 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135 2008年郑州市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分析

134 长沙一中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

133 湖南省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132 四川省广元中学高2008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131 广东省重点中学2008年高三六校第三次联考

130 惠州市20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题

129 江苏省兴化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128 江苏南阳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

127 潮州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卷

126 河南省郑州市2008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25 广州市08届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24 2008年高考模拟试卷

123 江苏海安07-08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题

122 长宁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终抽测试卷

121 徐汇区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能力诊断卷

120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9 武汉市200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118 2008年3月泰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联考

117

2008年南通市四县高三联考试卷语文试题

116

2008年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模拟试卷

115

湖南省2008届高三 十二校联考 第一次考试

114

渭南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113

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题

112

泰州市07~08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111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

110

安徽省六安市河口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109

阳江市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试卷

108

福建三明市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题

107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08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106

广东六校08年高三模拟考试题

105

湖南长沙三中2008年1月高三月考试题

104

广东珠海斗门区07-0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103

黑龙江西北地区普通高中200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102

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题调研测试模拟练习

101

2008广州调研模拟(广州四中)

100

2008广州调研模拟(白云中学)

99

宝山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试卷

98

四川成都一中07-08学年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卷

广东珠海市2008届高三质量检测第二次联考

96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人教版

95

安徽省庐江乐桥中学07-08学年高三1月月考

94

河南许昌07-08学年高三上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试卷(语文)

93

青岛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92

潮州侨中2008届上学期期末检测卷

91

湖北省武昌区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90

广东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

89

嘉定区2008届高三语文测试卷

88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0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2月考试卷

87

2008年黑龙江省高三质量检查

86

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高三第四次摸底考试题

85

北京市朝阳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84

北京市宣武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83

北京市崇文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统一练习

82

北京市石景山区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统一练习语文试题

81

安徽合肥一中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阶段考试

80

陕西省宝鸡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月考(四)

79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8

衡阳市八中200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77

鄂州市07—0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76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75

辽宁省沈阳二中07-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月考

74

上海嘉定一中08届高三模拟测试题

73

江苏省赣榆县2008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72

江西南昌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四校联考试题

71

海淀区0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

70

江苏省南京市2008年1月高三质量调研

69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题答案

68

山东省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7

济宁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6

河南平顶山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班2008年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考

65

上海市松江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64

泰安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63

广东省潮州市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62

07-0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苏教版)

61

江苏省如皋江安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60

2008年平顶山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调研考试

59

广东省中山市07-08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卷

58

北京市东城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57

山东省滨州市2008年高三第一次复习质量检测

56

北京市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55

北京丰台区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54

江苏黄桥中学高三08年元月测试卷

53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08界高三阶段测试题

52

哈尔滨三中07—08学年高三年级月考试题

51

东北三校08届实验班与复习班第一次摸底考试题

50

山东寿光现代中学07-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

4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48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试题

47

07—08学年度河南省五市统考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46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08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45

安徽省合肥八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

44

山东省泰安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43

2008年无锡市期中调研语文试题

42

07—08学年湖北省补习学校联考试题

41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07-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摸底考试语文试

40

2007年9月徐州市第一次摸底试题

39

2008届四川石室中学零诊模拟检测题

38

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37

2008高考语文模试卷

36

湖北省黄冈市、荆州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35

广东省惠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卷

34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

33

重庆南开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2008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2

全国大联考(湖北专用)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31

山东省潍坊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30

湖北黄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试题

29

华南师大附中07-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二)

28

四川绵阳08届高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7

河南许昌08届高三第一学期四校联考试题

26

新洲三中高三新起点语文综合测试

25

河南开封市2008届高三学生统一检测题

24

2007—2008学年广东三校高三联考试题

23

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07-08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22

2008届高三联考试题

21

2008年开原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

安徽省皖南八校20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

19

2008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18

广州市2008届高三语文调研模拟题

17

湖北省八校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16

北京市海淀区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5

(金太阳)2008年高考语文第四次大联考试卷及解析

14

东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13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12

北京四中2007—2008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语文测验

11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10

辽宁东北育才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9

辽宁省实验中学200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8

2007湖北省黄冈、荆州、宜昌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

7

吉林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6

湖南长沙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5

2008湖南高三语文第二次八校联考

4

山西省实验中学2008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

3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2

河南省郑州市2007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

1

北京市海淀区2008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历年高考语文题

1 2007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 满分作文

2 2007年高考语文(重庆卷)逐题详解

3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4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5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

6 200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7 200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8 20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详解

9 2007年高考语文(湖南)语文卷评分细则及答案详解

10 2007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11 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12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逐题详解

13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14 200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15 2007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16 2007年高考语文(海南、宁夏卷)

17 200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18 2007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19 2006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20 2006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1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22 2006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23 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24 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25 2006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26 200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27 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28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

29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II)

30 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31 200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32 200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33 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34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35 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36 2005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细答案

37 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38 2005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详解

39 200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

40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详解

41 2005年高考语文(湖南卷)详解

42 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

43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详解

44 2005年高考语文(重庆卷)详解

45 200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46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47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

48 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

49 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50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51 200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52 200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附详细答案

53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山西、江西卷)

54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吉林、四川、黑龙江、云南、贵州卷)

55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56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4,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卷)

57 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58 2004年高考语文(福建卷)

59 2004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60 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61 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62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63 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64 2004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65 200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66 2004年高考语文(重庆卷)

67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全国卷)详解

68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69 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

70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试卷逐题详解

05年到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考点解析

《2002北京成人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未对诗歌测试单独提出要求,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C级);评价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C级)”的要求。

《2003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诗歌测试的要求: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2003全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测试提出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评价”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题回顾

1995全国卷:1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3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996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9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1998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1999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00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鸟 鸣 涧 上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000年北京春季:9、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001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2002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北京卷:1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6分)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003春季卷: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2003北京卷: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6分)

江楼旧感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涉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的水天一色的江月感景的无限感怀。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

(内容)

(写法)

2003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004年北京卷: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胡子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95全国卷:11.(3分)D 1996全国卷:10.(3分)D 11.(3分)

19全国卷:10.(3分)B 11.(3分)D

△分析:10题B项,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刘诗写了月色,雍诗没有点及月色,以偏概全。11题D项“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超脱俗,使人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宠辱偕忘”太牵强。

1998全国卷:14.B 15.C

△分析:14题B项“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是故意曲解。15题C项“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句对,后句不对。首联为下文点明主旨张笔,重在写景,而非抒情。

1999全国卷:8、C 9、C

分析:8题C项“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越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属故意曲解。前三句是写“静”,第四句是写“动”,以动衬静。

2000全国卷: 8.A 9.B 2000年北京春季:9.D

△分析:D项“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评价不当。没有注意咏物诗借助某一事物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形象突出,表意含蓄的特点。

2001全国卷:8.C 9.B

分析:8题C项“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尾联无景物描写。

2001年成人高卷9.A:

分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把历史典故、眼前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思念故乡的心情。其中,“抒发了思念故乡的心情”属无中生有。

2002全国卷: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002北京卷:

①BE ②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加高远。

2003春季卷:(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003北京卷:17.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

2003全国卷: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004北京卷:12、1.C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题技巧

1、 注意试题变化和试题要求: 2002年以前,多为选择题,2002年起,加入简答题。

(1) 选择题:四选一,大多选理解有误的一项。错项类型:

① 故意曲解 ② 无中生有 ③ 牵强附会 ④ 以偏概全 ⑤ 评价不当

(2) 简答题:主要考查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怎么样训练语文德阅读德答题的技巧与思维?

一、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②立意自定。③自拟标题。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二、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三、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望。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四、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五、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篇作文。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2009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2009年全国I卷作文题:以“路径”为题目写作文2009年全国II高考作文: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以下是其他省份今年的高考题:2009全国高考北京作文题:我有一双的翅膀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金融风暴中的我2009年天津高考作文:我说九零后2009全国高考语文四川卷命题作文:熟悉2009年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春江花月夜2009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生活给我智慧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_2009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踮起脚尖……2009年江西高考语文作文题:以一个社会热点,作为评论的中心——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品味时尚2009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作文题目:站在____门口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2009年陕西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目:材料——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2009年浙江高考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2009高考辽宁卷作文题:沈阳全民读书月2009高考海南卷作文题:材料作文“诚实善良”2009高考宁夏卷作文题:善良2009年辽宁高考作文:沈阳全民读书月从构形角度写2009年宁夏高考作文:以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2009重庆高考作文《我与故事》

0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的作文题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

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

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

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

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

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打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文了写作文了09年高考作文题广东高考作文:谈“常识” 我们

01年至09年高考历届语文(全国2卷)的作文题目如下: 2001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目: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

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2002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 *** 。

经过一番 *** ,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03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6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目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

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

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沿着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Ⅱ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

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

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8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Ⅱ...

05年到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一、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常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

写作固然如此,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请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

②立意自定。

③自拟标题。

④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二、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三、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头顶一方天。

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

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望。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四、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

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五、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

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

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篇作文。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卷作文题

09年安徽高考作文题!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弯道穿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于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009上海高考作文题到底是哪个

材料作文: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

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

直到后来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

全国统一:《乌鸦老鹰牧羊人》 一只乌鸦看见老鹰俯冲下去捉小羊,乌鸦特别羡慕,开始练习,觉得自己练习的不错了,就俯冲下去捉小羊,没想到羊没捉到却被牧羊人逮到,牧羊人的孩子问爸爸这只老鹰是怎么回事,爸爸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乌鸦。

小孩说,那它也很可爱啊! 读完这段文字,自拟命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

全国卷Ⅱ:《读书》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

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1999年是3.7%,2003年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北京:《北京的符号》 阅读下面文章: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北京高职:《说与做》 有些人说做比说好,有些人说说比做好,请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安徽:《读》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

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东:《雕刻心中的天使》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渐渐的,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

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

”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湖南:《意气》 意气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1.是志向、趣味和性情;2.是意志和气概;3.是偏激、任性的情绪。

以《意气》为题写议论文。

江苏:《人与路》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浙江:《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列子》: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仲尼曰:“生无所息!” 《现代汉语词典》中,“生”解释为:“生存、活”,“生命”,“具有生命力的”;“息”解释为:“休息、停止”。

生物所息,即是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还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运动)。

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题写一篇作文。

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天津:《愿景》 新华字典中有一个新词叫“愿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湖北:《关于三的联想》 成语: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举一反三……从以上带“三”字的成语中,能给你什么启示? 四川:《问》 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有人三思而问,有人随口而问,问是有意的。

以“问”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题材不限。

重庆:《车站一瞥》 一、以《车站一瞥》为题描写一段车站场景。

要求200字以上。

二、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

江西:《雨燕减肥》 雨燕孵化之后很胖,飞不高,雨燕的妈妈要求它加强锻炼减肥,这样才能展翅高飞。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题目自拟,题材不限,800字。

辽宁:《肩膀》 山东:《星星》 一个寓言,星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珠宝、钻石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人们总想登上月球和星星,然而当人们踏上月球的时候才发现,月球和我们的地球一样有山有土是凹凸不平的。

从这则寓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除散文以外文体的作文。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2作文题:根据阅读材料,自拟题目!阅读材料:在一个圣诞节前夕,道尔顿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了做为圣诞节的礼物。

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拿着袜子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地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

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

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转载请注明出处 ? 05年到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谁能告诉我2001-2010年陕西语文高考题中的辨析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题的所有成语?(一共40个)跪求啊 、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嶔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一、 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求近10年广东省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

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近义还有“泰然自若”。

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2001年)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不合语境

B

别无长物:意思是“除此之外,空无所有”,指物质,非才能。

(04浙江省)B.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

(04全国4青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训”,准则;误:教训。

(06全国2)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是一个自谦之词。

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此处应为“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不耻下问:是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不孚众望” “不使人们信服, 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孚:令人信服。贬义。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年)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正确

“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不容许分辩说明。

(2006安徽卷)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不谋而合”是说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或行动相同

(04福建卷)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正确」

“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的相遇,主语应是人,使用对象错误

(2006山东卷)D.显然,打造“信用”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半斤八两”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感情、语体色彩不协调

(95年)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半青半黄:是指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

——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不屑一顾”的意思是不值得一看,比喻不重视,用以指中学生对工人师傅的态度是正确的。

(04全国四卷)D.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正确」

“不知所云”本为谦词,谓自己思绪紊乱,不知道说了些什么。今泛指言语混乱或空洞。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D.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杂着一些外语词汇,使得外语尚未过关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C.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毕其功于一役,比喻做一次就结束战斗,一次性解决问题。

(2005广东卷)C.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筚路蓝缕 ”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误解词义;

(2006山东卷)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敝帚自珍”不能用于他人的礼物。

A.你毕业时送给我的那支钢笔,我敝帚自珍,一直保存着。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04湖南卷)B. 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犯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正确」

“不三不四”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不正派,二是不像样子,这里取第二个意思是正确的。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2001春)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正确」

“不遗余力”是说用尽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用以表现“他”为新产品的问世而辛勤工作是可以的。

(2001春)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正确」

“斑驳陆离”是形容色彩繁杂,用以形容古钱是正确的。

(2001春)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正确」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商量、约定而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完全一致。应改为“不谋而合”。

C.侦察员小吴谈了自己的看法,队长和老王听后相视一笑,小吴的看法与他俩不约而同。

“不可或缺”就是不可缺少的意思

(04天津卷)C.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正确」

比翼双飞:特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比翼双飞两状元——记我市理科最高分获得者吕静姝、王晓波

“不可思议”是形容事物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议”,理解。

B.在物种生命的链条上,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给世界带来不可思议的后果。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D.刘华非常激动,高声争辩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2006浙江卷)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不厌其详”是说不嫌详细,越详细越好。用在句中表现书记询问工作情况是恰当的。

(04湖南卷)D. 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正确」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学”,学问;误:学习。不能用“整天”“整月”等修饰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常误用为“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于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2005江西卷)C.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不容置喙”是“不容许插嘴”的意思。在这里应该用“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2005江西卷)B.“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C

“差强人意” “基本上能让人满意,勉强符合人的心意”它的意思是基本肯定的。“差”,稍微;误:不合。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04湖北卷)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04全国二卷)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正确」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

A.夏去秋来,菊花盛开,姹紫嫣红。“菊花”只是一种。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2006重庆卷)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了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正确」

“处心积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

(98年)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诚惶诚恐:惊慌害怕,惶恐不安。原句是说,有志气的青年不会被困难吓倒,在困难面前犹犹豫豫,不敢行动。这里应用“畏首畏尾”。

(2005湖北卷)D、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想办法加以克服,而不会诚惶诚恐,被困难吓倒。

城下之盟 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接受的屈辱盟约。 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

C.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间逐渐增加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友好睦邻关系。

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A.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穿云裂石般的爆炸声,随着浓烟滚滚,火光映天。

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

(2005浙江卷)B.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正确」

“长命富贵”,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A.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05山东卷)B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殚超越的勇气。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或“轻蔑地看”。

B.在校运会上,他顽强拼搏,一人勇夺三块金牌,这一成绩,真叫人不能不侧目而视。句中显然不当,应改成“刮目相看”。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车水马龙”是说车多得像流水,马多得像游龙,常用表示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

(2001年)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陈芝麻烂谷子”是指陈年旧事

(04重庆卷)A. 离投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虚虚实实,真真,凡是有损施瓦辛格形象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被翻出来了。「正确」

D

“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的女子,常误用为指所有的年轻人。

(04福建)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这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正值豆蔻年华,却因盗窃和打架斗殴而被判刑4年

“东窗事发”指阴谋、坏事被发现,贬义。

C.小王两年来资助大学贫困生本来秘而不宣,但不久东窗事发,他的事迹被一位记者作了报道。

“多事之秋”是指事故、事变,造成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D.去年,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男足出线,对中国人来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般用于表现熟人之间闹了矛盾、有了误会。

(2005辽宁卷)B.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刘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却不敢相认。“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啊!”当彼此叫出名字后,他笑着说。

当务之急:当前急需办的事。

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灯红酒绿”往往作贬义用,但还有一个不常用的本意是“热闹非凡,人们尽情欢乐”

(92)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在此用它的本意,是对的。

“短小精悍”①身材矮小而精明强悍②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04广东卷)A .老张今年65 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正确」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易误用为“进入” ——当这名小偷登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刑警当场逮个正着。

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常误用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D.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鼎足而立: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常误用为双方关系或对象。——众多的山峰,高峰俊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

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党同伐异:偏袒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党”,偏袒。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斗争。

B.老王总是心直口快,党同伐异,对有缺点的同志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2005全国卷Ⅲ)C.美国黑人**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这里应用“不负众望”之类的词。

“殚精竭虑”也可说成“殚思极虑”、“殚思极虑”“殚心竭虑”、“殚精竭力”等,意思是“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99年)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正确」

E

“耳濡目染”的意思是“耳听眼见,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前者强调亲自看到、听到,突出其真实性。后者强调经常看到听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

(92)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在此使用正确。A.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日耳闻目睹,多方接触,所以她爱好音乐。应为“耳濡目染”。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形容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褒义词。 不用于同辈之间。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耳熟能详:听得熟悉,乃至能够详细地复述出来。

(2006北京卷)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面不满。「正确」

F

“凤毛麟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92)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在此使用也是对的。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纷至沓来”的意思是纷纷地到来。

(04全国一卷)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正确」

“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贬义。

D.第49届NBA东西部全明星赛将于北京时间明晨7时在三藩市举行,届时球迷们熟悉的奥尼尔、邓肯等将粉墨登场。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

常与“草木皆兵”连用。误用为形容战斗激烈。

付之一笑:用一笑来对待它。形容不屑于理会。 常 误用为态度谦和。

——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付之梨枣:指刻板刊印书籍。

——别人投我以木瓜,我们也要付之梨枣。

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文”,仪式。

D.“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其外饰,恢复其本真。在句中修饰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是可以的。

(2003春)A.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正确」

“匪夷所思”是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所能想象的,可以表示速度之快。“夷”,平常人;误:外人。

(04全国一卷)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正确」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抗”,对等。

A.其中所收藏的埃及、希腊、罗马古文物不可胜数,所收藏的名画只有巴黎的罗浮宫可与分庭抗礼。

罚不当罪: 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当”,相当。

C.一个工作不足半年,就利用职权挪用挥霍公款达950万元之巨的蛀虫,仅被判处无期徒刑,罚不当罪,难平民愤。

伐功矜能: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伐”,炫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广西、陕西、内蒙古)

A.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

B.这次巴勒斯坦人士遭暗杀的,使得中东和平的前景再一次成为海市蜃楼。

C.美元近期在外汇市场的疲软走势,使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D.欧洲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考虑,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答案:A。“火中取栗”的意思是为别人冒险,徒然吃苦二得不到好处。这里显然是意思成语的意思理解错了。)

这个不是很好找,我就给你找到这些但愿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朋友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09年广东卷高考作文: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

08年广东高考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完整版)

2008年高考作文题陆续出炉,08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为: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7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传递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

广东地区高考作文题为:雕刻心中的天使。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的为题,写800字。

2005年高考广东地区语文作文题:纪念

广东地区高考作文题为: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形式或许不同,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800字以上;6、不得抄袭。

广东卷-高考作文2004

材料作文。以寓言《郁离子·冯父》改编的一篇100多字的短文,要求写一篇以语言与沟通为主题的作文。  材料内容(大意):古代时,东瓯(指南部沿海一带)经常发生火灾。当地人为此很烦恼,却没有办法。一位商人到了晋国,听说当地有一位叫冯父的人,善于搏虎,非常出名。由于东瓯的方言与晋国不同,当地“虎”与“火”读音一样,商人以为冯父善于对付火灾,报告国王,将其请到东瓯。冯父到东瓯后,又发生了火灾,东瓯人将冯父往火里推,结果冯父被烧死。  由于到异地后语言不通,沟通产生误解,导致一人葬身火海,体现了语言对人们沟通带来的巨大影响。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学生可引用寓言作材料,也可不引用。

200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2年高考全国卷及京、沪单独命题试卷作文题

全国卷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200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题  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看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

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  “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文章标签: # 语文 # 高考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