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誓师发言稿教师,高考誓师教案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篇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

高考誓师发言稿教师,高考誓师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4.

 合作探究: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文(多媒体出示)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2.

 ⑴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

 ----《钱溏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书利华教育网精心打造一流新课标资料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 )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提示: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篇三:1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案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观沧海》精品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

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

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

2、这首诗既描写了实在的景色,也描绘了诗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诗人描写了哪些实在的景色?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

3、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熟练的背诵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歌意思。

4、通过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5、体会文中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是想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画(展示),从这些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海的波澜壮阔)那么假如当你们面对大海的时候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你们想知道曹操面对大还是有何感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去领略曹操笔下大海的美景吧!

板书:题目作者.

破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看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题目点出来作者的目的,正文也是围绕这个“观”字进行的。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评价他的诗说:“曹操的文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三、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壮丽诗篇,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四、疏通课文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读。

3、听录音。

4、学生再读。

5、解决字词。

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②沧:通“苍”青绿色

③澹澹:水面波动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⑤萧瑟:形容风吹过树木的声音

五、诗歌品析

诗歌内容情感

东临碣石

叙事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兴趣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山岛之景动荡时局需要一个主宰沉浮的人山岛竦峙。

实写树木丛生

写山岛之景突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乐观情怀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海面之景突出惊涛拍岸席卷宇内荡平诸侯惊天动地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虚写想像之境突出大海吞吐日月开阔胸襟一统中国的报复。

六、整体把握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七、思考练习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情况?“临”字做何解释?

分析:主要交代作者所处的地点和来此目的。“临”作“登临、登上”讲,“以”表示目的。

3、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分析: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4、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后搜集一些曹操的诗词,加深对曹操的了解。

文章标签: # 诗歌 # 诗人 #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