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古代高考排名榜,古代 高考

tamoadmin 2024-06-10 人已围观

简介1.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是怎么排列的2.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呢?3.高考结束,各地状元出炉,你知道古代最牛的状元是谁吗?4.古时候,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啥呢?为何这么叫?5.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三名叫什么6.古代高考:什么是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

1.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是怎么排列的

2.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呢?

3.高考结束,各地状元出炉,你知道古代最牛的状元是谁吗?

4.古时候,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啥呢?为何这么叫?

5.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三名叫什么

6.古代高考:什么是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高考排名榜,古代 高考

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科举是非常之难的。好不夸张的说,在古中举人的概率比我们现在考上985,211的概率还要低。在古代,也没有什么高铁、飞机什么交通工具,全靠自己两条腿,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风饮露就不提了,你可能还得提前出发,一般会试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发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就是赶考的秀才之一。

一、秀才

1、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那就是秀才。可考个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2、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3、在第一场考试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4、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二、举人

要成为举人,秀才需要通过乡试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时事政治、经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考试的地方叫贡院。除非贡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这也是精神和体力的考验。

考棚又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搜查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贡士

成为举人后,由省衙提供物资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会试也考三场:第一场考生写四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三篇阐述和一篇评论;第二场四篇考经义的文章和一首五言律诗;第三场则写一篇政治论文——策论。会试结果三天后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贡士头街,并获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的资格。

四、进士

成为贡士以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科就没那么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经”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时务策”考的是你对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你能够指点江山;“杂文”则考诗赋,要求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备优秀的文学才能。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考试,直接授封官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状元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总之,在那个时代的学子们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是怎么排列的

很多人可能弄不明白,关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很多时候只是在一些影视剧里面见到过一些,剧中人物考科举,考中了之后前三名有状元榜眼探花,但是从第三名之后的第四名开始,就很少有人去关注了,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都被称为“进士”,那么,科举的第四名有什么称呼吗?第三名之后的人,又是什么位置呢?

首先,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这是每一次的殿试,也就是在明清时期,皇帝亲自监考过后排出来的名次,但是考中的当然不止有这三个人,往后还有几十人,而在殿试之前还有很多次的考试,会试、乡试等,每一次的第一名都有一个称谓。

状元是层层选拔下来最终获得第一名的。首先来说说,殿试之后的排名。第四名被称为“传胪”,是二甲第一名,称亚元。所谓二甲,就是说,科举考试考完了之后,会录取一百到四百人不等,这些人共被分为三甲。

其中,一甲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那么再往后第四名开始就算是二甲,第四名又是二甲的第一名,赐进士出身。所以说,进士指的是所有通过殿试的考生,并不是第三名之后的人。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三甲的第一名也被称为传胪,但是后来就特指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整场考试的第四名了。在二甲之后有三甲,一般是一百到三百人不等,赐同进士出身。不过,这些东西现在大部分人已经不了解了,毕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大的联系。

顶多只是作为拓展了解一下,所以也不精细。科举考试远比现在的高考要难得多,上文中的殿试,只不过是科举当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前,至少还有三轮考试,即童试、乡试、会试,从地方人才当中层层考试,层层选拔,一个状元所面对的对手。

远比现在的“状元”们更加多,更加强劲,因为到了最后,这就是一场全国优秀人才的角逐了。有的时候还要看运气,要是碰上像朱元璋时期陈安仲那样的事情,找谁去诉苦?才当上状元二十几天,就因为当年录取的正巧都是南方学子,考官也是南方人,就被北方学子全部搅乱,考官下场悲惨,这个状元也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竟然遭遇车裂之刑,状元又有什么用,还不是由皇帝安排?

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叫呢?

几位先后的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土后水平,有人说相当于院士一级。有书君认为,比喻虽然通俗、形象,实际上由于古今制度不同,考试科目差异,实际上并没有可比性。古往今来,那些莘莘学子,不管是求取功名也好,实现个人抱负也罢,均是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科举考试发展沿革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高考结束,各地状元出炉,你知道古代最牛的状元是谁吗?

大家都知道,古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那是不是所有的考试前三名都这么称呼呢?这个显然不是,当时只有殿试的前三名才这么称呼。不像今天我们可以说,某某省高考状元,某某县高考状元。状元是全国第一的称谓,省第一,县第一,古代可不是叫状元。那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一、状元

状元一词专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以后,一共出现过649名状元,和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数量差不多,实在是人中龙凤。这也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状元者号称?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科举考试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选拔。通过童生考试的人,被称为秀才。乡试录取者,统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一般只录取300名优秀者,他们统称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录取的精英统称为进士。殿试又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的第一名才是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唐朝殿试结束后,主考官要将考生的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门下省会把录取名单和考生档案写成状子,上报给给皇帝。这样的上报文件里对第一名就叫?状头?,这本是当时的一种官方称谓,后来不知是哪个皇帝,觉得?状头?听起来不是很雅,于是就改成了?状元?,这就是状元一词的由来。

二、榜眼

榜眼是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名,在唐朝有?榜首?的称号。榜眼在宋朝之前很少有提及。只是到了北宋仁宗时期,才有?榜眼?的称号。北宋是一个文化全盛时代,宋仁宗时期出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所以当时用一些别致的词,来称呼殿试优异者一点都不奇怪。

宋仁宗时期,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称榜眼。第三名探花的称谓是后来才有的。由于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对于名次的称谓也有不同。榜眼的称呼也变化。女皇武则天是开殿试的第一人,从此殿试成了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朱元璋确定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朝榜眼、探花正式成为官方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三、探花

探花是殿试一甲的第三名,与状元、榜眼合称?三鼎甲?。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并不是指殿试第三名,而是一个戏称。在唐代学子高中进士后,都会有庆祝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游园,他们会在录取的进士里面,选择两个英俊潇洒的人作为探花使者(探花郎)。游园时沿途采摘鲜花,吟诗作赋,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唐代以后,游园活动并没有延续,探花郎也就消失了。唐之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科举制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只是到了明朝,才真正把殿试前三名称呼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作为官方的称谓。

古时候,科举里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称来由是啥呢?为何这么叫?

在中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史上曾诞生过数百名的文武状元,这些状元及第者无疑都是水平很高之人,然强中自有强中手,在这几百名的状元中有四位是堪称史上最牛的状元。

一、黄观?最会考试的状元

黄观是元末明初人,朱元璋洪武年间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明确为连中六元之人,堪称史上最会考试的状元。所谓连中六元是指科举考试的六个阶段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名,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啊,概率非常低,堪称科举奇迹。

二、郭子仪?最有影响力的武状元

古代武科不常设,所以武状元数量并是很多,武状元出身成为名将的更是凤毛菱角,郭子仪无疑是古代武状元中最杰出的一位。郭子仪不仅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很大的贡献,扶唐朝社稷于将倾,更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多次击退吐蕃、回纥等外族势力,一生功勋卓著。郭子仪对唐王朝来说绝对算的上是一位扭转乾坤、再造玄黄之人,即便从整个封建史来看郭子仪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文天祥?最受后世推崇的状元

中国1300年的科举史上产生过不少状元,但是能像文天祥这样领兵打战抵御外敌,被俘后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成就民族英雄的状元恐怕就只有文天祥一人而已,后世对文天祥的爱国情操以及民族气节无不推崇之至。

四、杨慎?最有才华的状元

杨慎是明代人,明武宗正德年间状元,才华横溢被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因为涉及嘉靖年间?大礼议?的缘故被遣居边地云南,但这并没有改变杨慎热爱学习的作风,杨慎在云南生活了三十多年,期间不仅博览群书,著作更是多达四百多种,堪称明代第一。

此外,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名垂千古之作,史上最有才华之状元杨慎当之无愧。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三名叫什么

讲到古代科举,我们就会和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相比较。古代的科举制度从汉朝开始到清末,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完善。秀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初中生,举人相当于高中生,而进士就相当于我们的大学生了。其中进士前三名又分为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本、二本、三本。当然古代前三甲只有三人,而当今一本、二本、三本的多了去了,那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虽然科举从汉朝就有了,但直到宋朝才有三甲的名称。?

第一,状元。古试前都要写名状,名状就是身份信息,就相当于我们高考的准考证一样,上面详细记录了个人信息。写好后把他交给主考官,由主考官保存,以便后续排名使用。科举考试结束后,由主考老师们开始阅卷、评分排出名次。排名的原则是谁考了第一名,就把谁的名状放在最前面,往后名次依次排开。因此第一名常常被叫做状头,也叫做状元。后来随着科举的发展,就把这状元的称呼,用到了科举考试中得到第一名者的身上。?

第二,榜眼。古代科举考试结束后,皇家就会张榜公告天下,首先就是告诉参加考试的举子们考试的结果。其次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榜上第一名写在最顶端,第二、第三名写在第一名的左右两端,就像我们现在的奥运领奖台一样,第一名站在最上面,二、三名站在两侧。人们再看榜时,感觉这榜上的一二三名,第一名有点像人的额头,左右二三名有点像人的眼睛,因为是在金榜上,故后人称为榜眼。?

第三,探花。在金榜上,第二、第三都叫榜眼的话,怎么区分第二、第三名呢?这里借用了唐朝的一个典故,就是有一次皇家举办的一次春游,让这些科举中榜的人,骑着马,在长安城中,游玩赏花。还有一首诗描述当时的场景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此人们把些高中游玩赏花的学子们称为探花郎。后来为了区分第二,第三名,就把第三名叫做探花。?

古代高考:什么是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榜眼,探花

1、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2、“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

3、“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扩展资料:

现代用法

体育比赛的报道,“三甲”这个词使用频率很高,但都用错了。比如《超女三甲下月同台唱》,看过内容始知,是把“三甲”当作超女的冠军、亚军和季军了。预测游泳世锦赛花样游泳成绩,有“进三甲有决心也有难度”的标题,也是把“三甲”当作前三名。

参考资料:

三甲--百度百科

首先要提出一点,古代是没有高考的,题主指的是科举考试,是所有年龄段都能参加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选官制度。至于科举,从地方级到国家级分了好几个档次,所获得的头衔也各不相同。

下面就以名称、应考者、举办周期、举办单位、能获得的头衔进行展开

1. 院试

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

三年考两次

考中的都叫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还要补充一点,院试属于童试的最高级别,下面还有县试、府试,也就是更低级别的政府主办的。所谓“童试”,并不是说只有儿童才能参加,七老八十的人参加童试的大有人在,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考试级别低

2. 乡试

应考者为州、府内的秀才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

一般在每年八月举行

凡事考中者都叫举人,这个行为又叫“中举”,参考《范进中举》,而考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3. 会试

应考者为全国各地的举人

全国考试,由礼部(类似于如今的文化部)主持

每三年举办一次

凡是考中者称“贡士”,而第一名为“会元”

4. 殿试

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公认唐高宗李治首创殿试,由武则天进行发展

也是每三年举办一次

考中殿试的都称为“进士”,但是这个进士也是分档次的,当然是按成绩排。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历史上有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的考生,称为连中三元

文章标签: # 状元 # 进士 # 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