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物理高考经典例题解析,物理高考经典例题

tamoadmin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二物理常考类型题目2.2011江苏物理高考卷第九题求解.3.高考物理关于竖直上抛运动的题目4.一道1999年广东物理高考题(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长度相等,均匀受力,设绳长L,绳与垂直方向夹角θ:sinθ=(S/2)/L=S/(2L)cosθ=根号[1-(sinθ)^2]=根号[1-S^2/(2L)^2]2T1cosθ=mgT1=mg/(2cosθ)T,所以:cosθmg/(2T)根号[1

1.高二物理常考类型题目

2.2011江苏物理高考卷第九题求解.

3.高考物理关于竖直上抛运动的题目

4.一道1999年广东物理高考题(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物理高考经典例题解析,物理高考经典例题

长度相等,均匀受力,设绳长L,绳与垂直方向夹角θ:

sinθ=(S/2)/L=S/(2L)

cosθ=根号[1-(sinθ)^2]=根号[1-S^2/(2L)^2]

2T1cosθ=mg

T1=mg/(2cosθ)≤T,所以:

cosθ≥mg/(2T)

根号[1-S^2/(2L)^2]≥mg/(2T),两边平方得:

1-S^2/(2L)^2≥(mg)^2/(2T)^2

S^2/(2L)^2≤1-(mg)^2/(2T)^2=[4T^2-(mg)^2]/(2T)^2

(2L)^2≥S^2/{[4T^2-(mg)^2]/(2T)^2}=(2TS)^2/[4T^2-(mg)^2]

L≥TS/根号[4T^2-(mg)^2]

补充:其实你那样列出的式子算出来结果也是一样的(不过你这种解法看不出L是最大允许还是最小允许值来。不像上面那样明确是最小值):

L/T=(S/2)/根号下T的平方-(mg/2)的平方

L=(TS/2)/根号[T^2-(mg/2)^2]

L=TS/根号[4T^2-(mg)^2]

高二物理常考类型题目

试着解释一下,BC对

冰壶在冰面上运动,依据功能原理

f*s=1/2*m*v0^2

从上可以看出,只要阻力在s上做的总共等于冰壶的动能,在中间什么地方擦冰都行。

擦冰越靠近投掷线,冰壶的速度改变越晚,运行越快,总时间越短。

2011江苏物理高考卷第九题求解.

世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上也一样。根据自己的物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水平,确定自己在物理学科方向上的奋斗目标,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物理 常考类型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物理常考类型题目

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 热点 ,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 方法 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5、圆周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圆周运动问题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按其运动性质可分为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多为匀速圆周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般为变速圆周运动.对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重在考查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及临界问题,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则重在考查最高点的受力情况.

思维模板:

(1)对圆周运动,应先分析物体是否做匀速圆周运动,若是,则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由F合=mv2/r=mrω2列方程求解即可;若物体的运动不是匀速圆周运动,则应将物体所受的力进行正交分解,物体在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合力等于向心力.

(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可以分为三个模型:①绳模型:只能对物体提供指向圆心的弹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为重力等于向心力;②杆模型:可以提供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的力,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态是速度为零;③外轨模型:只能提供背离圆心方向的力,物体在最高点时,若v<(gR)1/2,沿轨道做圆周运动,若v≥(gR)1/2,离开轨道做抛体运动.

6、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牛顿运动定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牛顿运动定律可将力学与运动学结合起来,与直线运动的综合应用问题常见的模型有连接体、传送带等,一般为多过程问题,也可以考查临界问题、周期性问题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天体运动类题目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及圆周运动的综合性题目,近几年来考查频率极高.

思维模板: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桥梁,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可以根据力来分析运动情况,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分析力.对于多过程问题一般应根据物体的受力一步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直到求出结果或找出规律.

对天体运动类问题,应紧抓两个公式:GMm/r2=mv2/r=mrω2=mr4π2/T2 ①。GMm/R2=mg ②.对于做圆周运动的星体(包括双星、三星系统),可根据公式①分析;对于变轨类问题,则应根据向心力的供求关系分析轨道的变化,再根据轨道的变化分析其他各物理量的变化.

7、机车的启动问题

题型概述:机车的启动方式常考查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恒定功率启动,一种是以恒定加速度启动,不管是哪一种启动方式,都是采用瞬时功率的公式P=Fv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f=ma来分析.

思维模板:(1)机车以额定功率启动.机车的启动过程如图所示,由于功率P=Fv恒定,由公式P=Fv和F-f=ma知,随着速度v的增大,牵引力F必将减小,因此加速度a也必将减小,机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速度v达到最大值vm=P额定/F=P额定/f.

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计算,不能用W=Fs计算(因为F为变力).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恒定加速度启动过程实际包括两个过程.如图所示,“过程1”是匀加速过程,由于a恒定,所以F恒定,由公式P=Fv知,随着v的增大,P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达到额定功率P额定,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过程2”就保持额定功率运动.过程1以“功率P达到最大,加速度开始变化”为结束标志.过程2以“速度最大”为结束标志.过程1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s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P为变功率).

8、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

题型概述:以能量为核心的综合应用问题一般分四类.第一类为单体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二类为多体系统机械能守恒问题,第三类为单体动能定理问题,第四类为多体系统功能关系(能量守恒)问题.多体系统的组成模式:两个或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用细线或轻杆等相连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直接接触的两个或多个物体.

思维模板:能量问题的解题工具一般有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1)动能定理使用方法简单,只要选定物体和过程,直接列出方程即可,动能定理适用于所有过程;(2)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所有过程,分析时只要分析出哪些能量减少,哪些能量增加,根据减少的能量等于增加的能量列方程即可;(3)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力学中也非常重要.很多题目都可以用两种甚至三种方法求解,可根据题目情况灵活选取.

高中物理备考方法

了解物理学科的出题特点

对于高中生来说物理考试试题还是以教材为基础回归教材,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又高于教材,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所以要求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注重对物理教材的学习,掌握书中知识点的含义,并且了解其出题方式,对物理教材中的例题都要做一遍,更加深层次的了解物理知识,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或者同学帮忙解释清楚,在备考的时候不积压问题。近年来物理试题的出题特点都是比较关注热点,将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知识相结合,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点,并且在平时备考的时候能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要更加的灵活。

提高物理课上的效率

对于各位考生来说想要提高物理成绩,那么提高物理的备考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物理的备考中提高上课效率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对于各位考生来说如果上课的时候能够将知识点掌握百分之八-九十,那么课下的时候就会更加的容易了,在课上老师会用通俗的例子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话,所以更加有利于大家理解,并且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帮助考生规范整体的备考方向。

通过做物理试题查缺补漏

在做物理试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做题帮助各位考生查缺补漏,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将脑海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且能够对知识点真正的应用,才能清楚了解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对应知识点,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技术回归课本再次温习。

高二学好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整体法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

高二物理常考类型题目相关 文章 :

★ 高二物理常考的类型

★ 高中物理的10中题目类型与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 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 高二物理考试选择题和应用题技巧

★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归纳

★ 高二物理高效做题的六种方法

★ 高二物理上册期末考试试卷试题

★ 高二物理习题及参考答案

★ 高中物理知识考点整理

高考物理关于竖直上抛运动的题目

本题的关键是“轻质绸带”。

第1步分析:因绸带是轻质模型,质量可视为零,故无论如何运动,所受合力为零,即受力平衡,而题中绸带在斜面上所受三力,一是斜面向上支撑的弹力,另二个为二侧的摩擦力,因平衡,故二侧摩擦力必定相等。故选项A正确。

第2步分析:是否会出现M相对绸带滑动呢?结论是也不会。因一旦滑动,则绸带左侧所受摩擦力即为与M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将会比绸带右侧所受摩擦力大,绸带无法平衡,故选项C正确。

第3步分析:是否会出现二物体一起相对斜面静止,结论是不会。因静平衡时二物体皆需与自身下滑力(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而二物下滑力不同,致二摩擦力不同,与选项A矛盾。

第4步分析:是否会出现二物体皆向下运动,即M向左侧运动,m向右侧运动,结论是也不会。因一旦这样运动,绸带二侧皆受滑动摩擦力,而两边的滑动摩擦力不同,也与选项A矛盾。

第5步分析:综合第3、4分析可知,只有这样的运动是可能的。M向左侧运动(与绸带无相对滑动,为静摩擦力),m或静止在斜面上(与绸带间有滑动)或向上运动(与绸带间有滑动)或与绸带一起向上运动(与绸带间有静摩擦力),此类运动情境可致绸带二侧所受摩擦力相等。

即二物块是可能相对绸带静止的(三者一起运动),故选项B错误。

即m是可能相对斜面向上运动的(说“可能”是因为也可能相对斜面静止),故选项D错误。

以上解答由苏州蓝缨张海明提供。

回答时间:2011-07-04 21:57:35

一道1999年广东物理高考题(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没有想到我出去没有时间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结果。

我来解决。

1、要碰撞,必须在甲球上升到最高点时,乙球刚好也到这点。

若设甲球初始速度为V,则其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V/g,距离为根号下V^2/2g

此时乙球运动的时间也为V/g,距离为(1/2)g(V/g)^2

则有V^2/2g+(1/2)g(V/g)^2=h,解得V=根号下gh ,故答案为C。

2、时刻对于计算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时刻差有意义。

假设该球运动到X1的位移为S1,从开始到运动到此列出运动矢量方程有:S1=v0T+0.5gT^2

很明显,以上方程有两个解,T1,T2,对应的一个解就是t1时刻,另一个解就是t4时刻,根据韦达定理有:

T1+T2=-2V0/g,T1T2=-2S1/g

这些对解题还是没有意义,但T1-T2就有意义了,因为它对应就是

t4-t1。

所以(t4-t1)^2=T1-T2=(T1+T2)^2-4T1T2=4V0^2/g^2+8S1/g

同理对第二个过程有(t3-t2)^2=4V0^2/g^2+8S2/g

以上两式相减得:(t3-t2)^2-(t4-t1)^2=8(S2-S1)/g

因为S2-S1=X2-X1

所以:(t3-t2)^2-(t4-t1)^2=8(X2-X1)/g

即g=8(X2-X1)/[(t3-t2)^2-(t4-t1)^2]

解毕!

答:在线段之前的那段距离就不用说了,直接等于s;

先看看A和B的受力情况,A的质量为4m,B为m,

线断之前把A、B看成一个整体(因为有绳子连着,所以二者的速度和加速度一样),

A沿着线面向下的重力分力为F1=4mg*sin30°=2mg,

B的重力为F2=mg,

二者产生加速度的力为:F=F1-F2=mg;

由牛二定律:F=ma得到二者的加速度:a=mg/(4mg+mg)=0.2;

又由二者滑动的距离:s=1/2at?得到:滑动s所需时间:t0=√10s/g;

根据v=at可得:线断的瞬间,二者的速度(这时二者速度是一样的):v=1/5g*√10s/g=√2gs/5

接下来就简单了吧,

计算B在纯重力作用下作匀减速运动,首先,速度减为0所需时间:

由v=gt得:t=v/g=√2s/5g;

根据时间计算上升的高度:h=1/2*g*t?=1/2*g*2s/5g=1/5*s=0.2s;

加上之前的s得到B上升的最大高度:H=s+h=1.2s.

文章标签: # 问题 # 运动 #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