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地理必修一-高考地理必修一二三占比

tamoadmin 2024-08-13 人已围观

简介1.地理必修一怎么算经线2.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3.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4.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系统的归纳复习地理必修一怎么算经线众所周知,时间类的题目一直都是高考地理中“绕弯”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坑中,在此为大家提供解决方案。一、 日期确定(a)绝对日期(二分二至日)1、晨昏线通过极点为二分日(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下同) 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

1.地理必修一怎么算经线

2.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

3.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4.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系统的归纳复习

地理必修一怎么算经线

高考地理必修一-高考地理必修一二三占比

众所周知,时间类的题目一直都是高考地理中“绕弯”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坑中,在此为大家提供解决方案。

一、 日期确定

(a)绝对日期(二分二至日)

1、晨昏线通过极点为二分日(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下同)

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日

3、地球上各地昼夜平分为二分日

4、太阳直射点在在赤道为二分日

5、全球任何一地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为二分日(必须满足“全球任何一地”均有此现象,下同)

6、全球任何一地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8:00为二分日

7、全球任何一地日出于正东方为二分日

8、全球任何一地日落于正西方为二分日

9、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点(eg.30 n和30 s)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为二分日

10、南北极点终日(24小时,下同)太阳高度角为0度,是二分日

11、全球任何一地物体影长x与其垂直高度l及当地地理纬度φ存在x=l*cot(90-φ)的关系cot就是余切函数,为二分日

12、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夏至日(夏至日:6月22日,下同)

13、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夏至日

14、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有 白昼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夏至日

1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且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夏至日

16、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某 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 中最短,该日为夏至日

17、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该日为夏至日

18、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为夏至日。

19、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为夏至日。

20、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3度26分是夏至日

21、全球各地(南北极圈及以内地区除外)日出方向为东偏北23度26分是夏至日

22、北极圈 (北纬66度34分)上任何一点最小太阳高度角为0度或最大太阳高度角为46度52分,是夏至日

23、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为冬至日(冬至日:12月22日,下同)

24、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

25、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冬至日

26、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只要有就行),为冬至日

27、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某日正午 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长,该日为冬至日

28、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某日正午时物体影长为一年中最短,该日为冬至日

29、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北极圈内有黑夜地区,为冬至日

30、晨昏线同子午线(经线)交角的锐角值为23度26分且南极圈内有白昼地区,为冬至日

31、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3度26分是冬至日

32、全球各地(南北极圈及以内地区除外)日出方向为东偏南23度26分是冬至日

33、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上任何一点最小太阳高度角为0度或最大太阳高度角为46度52分,是冬至日

(b)相对日期(日期关系)

1、180度经线东面比西面晚一天,进行日期时间计算时认为180度经线是“死的”日界线(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

2、地方时为零点的经线东面比西面早一天,这是绝对的,这还是一条“活的”日界线(因为它是变动的)

二、时间确定

1、东早西晚(看似简单,非常有用,永恒的真理,我不知道你怎样理解)

2、地球上,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3、还是在地球上,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 差4分钟

有了上面3条,我们就可以根据任何一地的时间来推算全球其他地方的时间

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该地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5、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可能为负值),该地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6、通过昼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

7、通过夜半球中央的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9、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10、夏至日,晨昏圈同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1、夏至日,晨昏圈同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2、冬至日,晨昏圈同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13、冬至日,晨昏圈同南极圈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4、一天中,影长最短的时刻为地方时12:00

15、东/西 x 区的区时为东经/西 经 15* x 度的地方时(eg.东八区就是东经120度的地方时,15*8=120)

16、北京时间是东八区 的区时,也就是东经120度地方时,不是北京(东经118度)的地方时

17、某条经线东面日期比西面日期早一天(eg.东面为8号,西面为7号),该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18、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时间为6:00

19、二分日,全球各地日落时间为18:00

20、任何时候,赤道各地日出时间为6:00

21、任何时候,赤道各地日落时间为18:00

2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三、条件转化

1、同一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任何一点的地方时,那么与其经度数相同的各地时间(地方时)也已知。

2、同一纬线各地日出地方时相同。这条的用处不如前一个大,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候,用于转化条件,也比较好用。

四、对称法则

首先声明,这“对称法则”绝对是个人经验的总结,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学习自然地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和一,所谓天人和一,就是在地理学习中悟出宇宙中永恒的法则和真谛,如此,才是我们学习地理的真正意义。

宇宙是神秘的,它在不停的运动,在这种看似无序的运动中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对称,正是因为存在着对称,矛盾体才同时是统一体,对称中我们才感到宇宙中一种冥冥的美感,这是一种有序和和谐的秩序美。说得你云里雾里了吧?其实,没那么神秘……

对称法则,就是说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是对称的,掌握这种对称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地理问题。比如,地球是对称的,南北半球是对称的,东经西经是对称的,气压带风带是对称的,洋流是对称的,昼夜半球是对称的,白昼关于正午对称,黑夜关于子夜对称,一天二十四小时关于12点对称等等等等……

掌握对称法则,在解决时间计算问题时,你会感到思路骤然开阔,别忘了,学习地理就是天人和一。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后进行的作业部分也要认真仔细,做完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习惯。自然,考试成绩就会上升,作业也会觉得不那么难了,就会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不由自主的爱上学习,自主学习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常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1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

③本国自然: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大于多需要的:正相关;当多开发的小于多需要的: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2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 教育 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 文化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3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 措施 :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和对策;实行防洪 保险 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 种植 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高一地理常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必修1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一必修一地理常考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随着同学们进入高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便是重中之重,该如何学好地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上册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地理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一轮复习一般以单元复习为主,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一次系统性的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1.自然地理部分(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和旅游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三本选修内容。

 面对这些知识点,有些同学认为就是“炒剩饭”,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讲过了,所以不能引起重视;而还有一些同学则指望着二轮复习再努力,也不重视一轮复习的课程。当然这两种想法都是极不可取的,须知一轮复习的这部分知识更需要下功夫,要紧扣课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才能不留死角;而对已考过、讲过的知识点,也不能麻痹大意,要深入挖掘,钻深研透,要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所以说,地理一轮复习最终要将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整理清楚,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脑海中完整的构建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衔接二轮复习。

  二、学法转换,培养地理思维

 有人认为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是最难的,在地理学习中按着一套固定的学法去学,貌似并不能学好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究其原因,这和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相关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修的学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线、太阳高度等知识点,就有着很强的理科性质;或者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工业区位等知识点,又有着很强的文科性质。所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只用一种复习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用理科的复习方法。一方面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加强练习,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统领人文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模式;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将书本案例应用于习题中去;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有一个完整的地球概念,能够在经纬网中找到几个易于定位的参照点,以构建一个可以比对相互位置关系的三维地球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常见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条件,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所以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同学们应当做到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比如说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构建出该地的地理背景;然后结合地理背景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对该地某些地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出相关分析和预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系统的归纳复习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2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文章标签: # 地理 # 太阳 # 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