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_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tamoadmin 2024-07-30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一高二文言文句式2.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3.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4.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特殊句式,要全5.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6.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句式八、被动句 38、见于:被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9、为所:被 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九、宾

1.高一高二文言文句式

2.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3.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

4.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特殊句式,要全

5.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6.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_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八、被动句

 38、见于:被

 例: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9、为所:被

 例: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九、宾语前置

 40?唯是

 例:唯命是从。

 41何之有

 例: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十、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例: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如,如果

 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例: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例: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十一、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例: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ng),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例: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例: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例: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例: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78.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例: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高一高二文言文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特殊句式如下:

1、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句:

1、表判断语气

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表疑问语气

常见的有:如一何、若一何、奈一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一怎么样”“对一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固定句式的特点,它也叫固定结构或固化结构。它的语法特点是将一些不同词性的词浓缩在一起。它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固定格式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习惯用法。可以在这种固化结构的中间或后面添加单词和短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要详细 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

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

2. 急求语文高一必修二的文言句式归纳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

3. 高中必知的十八种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所以……者……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④……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⑤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出师表》))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⑦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甚矣哉/为欺也!]□□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夫晋,[何厌之有]?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定语后置○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良曰:“长[于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省略句式』□□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

③省略宾语。④ 省略介词“于” ⑤介宾短语中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沛公曰:『 “(项伯∧)『孰与』君少长”』『省略主语“项伯”』○(∧)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省略主语“晋伯”』2、省略谓。

4.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

5.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 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3.倒装句:文言中中,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等。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出处/wenyanjushi/

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文言文学习,必然会遇到的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结构。这大类分别是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还有一类固定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其中倒装句板块较难理解,倒装句,即指句子成分的顺序发生了前后颠倒。重要包括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一些文言文句子有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学习文言文,要尽可能把握它与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注意主谓宾,定状补六大成分。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内容之一。然而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把握程度十分没信心,想要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意思,领会文言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倒装句

1、虽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吾独怀疑。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特殊句式,要全

 备战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 方法 :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 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 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 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文言文固顶句式汇总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 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 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分别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固定句式。

1、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用作代词,很少被当作判断词。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是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的。

2、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4、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在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

5、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

6、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将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

7、主谓倒置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现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

8、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其)?之谓也/矣/乎?

 ?(有)无?以?

 ?得无?乎?

 ?孰?与?孰与?

 ?有?者?

 ?与其?孰若/岂若?

 ?有(无)所?

文章标签: # 宾语 # 句式 # 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