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历史隋朝,隋朝考题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隋朝是怎么建立的2.为什么说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盛世?3.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1500字4.列举隋朝重大事件5.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呢?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38年,这样的时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历史,总让人们的感到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但实际上,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大统一的局面,为唐朝

1.隋朝是怎么建立的

2.为什么说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盛世?

3.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1500字

4.列举隋朝重大事件

5.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呢?

高考历史隋朝,隋朝考题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38年,这样的时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历史,总让人们的感到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但实际上,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自秦汉以后的又一大统一的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等都对中国的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大运河的开挖也为南北的沟通与经济繁荣。隋炀帝通过政治改革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使得关陇旧贵族势力间接造反,最后为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李渊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要大臣廉洁奉公,政府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在位时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临朝称制。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废黜睿宗,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经常让大臣举荐人才。她统治时期,也有一些弊政,但当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这以后唐朝政局再度动荡不堪,直到唐玄宗时,才又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他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为相,励精图治。他统治的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此时期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据史料记载,唐朝农业大发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业也兴盛起来。如丝绸纺织业,还有闻名于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唐朝经过290年的统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公元907年,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期间中原地区接连出现五个朝代,即梁、唐、晋、汉、周,合称五代。环绕中原地区,主要建立在南方的十个政权,合称十国。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隋唐时期,我国边疆各族发展较快,呈现“和同为一家”的和睦局面。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这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边疆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时期与外域的贸易往来已有很大发展,隋朝时同十几个国家往来,到唐朝,发展到70多个国家。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那时,唐朝在世界享有很高声望。

隋唐时期,经济的全面繁荣发达昌盛,人们思想解放,充满自信,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有光耀千古的文坛,最突出的是诗歌;有五彩缤纷的艺术,书法和绘画成就辉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这些艺术珍品,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熠熠生辉。

隋朝是怎么建立的

(2015·海南卷 29)[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 士兵逃亡。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 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解析:

? 本题是设置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史料,调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概括、解释历史事件,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教材重点讲授的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重点。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离不开对军队和地方的控制,本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兵制的改革和演变,这与中晚唐藩镇割据、中央权威的丧失紧密相关,也与五代的纷乱以及宋代加强中央的措施紧密相关。

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改革兵制的原因和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不难得出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农民破产和逃亡,进而使得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的事实,这也正是府兵制无法维持,唐玄宗必须改革的原因。材料中明确指出无论是宿卫京师的士兵还是戍边的士兵均为招募,由朝廷 供给资粮,显然与府兵制不同,也正是玄宗改革兵制的内容。

? 第(2)问要求考生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虽然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指出,但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合理推断。唐玄宗时期府兵兵源枯竭,而改革采用募兵制,仅长安就招募到十万人,说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府兵制下的士兵是自备资粮,改革后则是朝廷供给资粮,明显会大大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之前戍边的兵士都是定期轮流,自备资粮,在地方上不易形成 盘根错节的势力;改革后招募的戍边军队长期驻扎,国家供给资粮, 容易形成牢固的地方军事势力,为节度使拥兵自重提供了条件,也就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为什么说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盛世?

隋朝的建立如下:

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是小孩,大臣郑译、刘等遂奏请皇太后杨丽华,以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是北周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杨坚承袭父爵,并且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为皇后。杨坚在北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特别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利用外戚身份,辅政大臣的地位,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

逐步树立党羽,最终篡夺了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公元581年,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国号大隋。

隋朝历史:

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自称“天元皇帝”,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其中就有杨坚长女杨丽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死后,身为关陇门阀之首的杨坚联合刘昉、郑译矫诏以外戚身份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周覆亡。

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1500字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一、一章知识概述 隋唐时期,我国再度出现大一统的局面。隋的统一是多种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隋短暂而亡,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唐朝前期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但安史之乱使唐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逐渐崩溃。隋唐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革新,对隋唐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重点知识讲解 (一)、隋朝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 隋实现全国统一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中孕育着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的基础上逐步综合作用产生的必然结果。 1、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加强,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到北周后期,内迁少数民族已基本完成封建化。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逐渐融为一体。在北方各族之间以及南北之间,都已不再存在隔阂,造成数百年分裂对峙的最主要原因已经基本消除。 2、南北朝后期,内迁少数民族贵族与北方豪强势力有所削弱,南方士族也逐渐衰败没落,造成分裂割据的另一重要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3、长期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各族人民渴望统一。 4、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也有了恢复与发展。随着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相互联系的加强,结束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局面,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隋承北周,统治地域辽阔,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统一奠定经济基础。侯景之乱后,南朝力量大为削弱,“北强南弱”已不可逆转。 6、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陈朝统治腐败,不堪一击。 (二)、秦隋两朝的相似点 1、秦朝与隋朝都以统一战争结束了此前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秦朝和隋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都有建树。它们采取的措施都对当时巩固统一与维护统治秩序有积极作用,对于后世历代封建体制也有重大影响。 3、秦朝和隋朝在军事行动上、建设工程上都有一些大规模的举动。秦朝的长城、隋朝的大运河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 4、秦朝和隋朝的暴政都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5、秦朝和隋朝都很短暂,统治末期都爆发了农民起义,秦朝因农民起义而覆亡,隋朝统治也因农民起义而风雨飘摇。 6、秦朝和隋朝都给后继的朝代提供了统治的经验、教训。秦汉时期与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发展高峰。 7、都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 (三)、安史之乱 1、根本原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 2、性质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影响 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史之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据史书记载,那时候“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资治通鉴》),“(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原来经济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生产几乎停顿下来。这使原来的土地赋役制度也进一步瓦解。 (2)安史之乱使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参加平叛的将领拥兵自重,安史余部降将还保持着很强的实力,唐朝又“瓜分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以至“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新唐书》),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无力驾驭各地,而各地节度使则形成了“虽称藩臣,实非王臣”的割据势力。 (3)安史之乱使唐朝边防空虚。唐朝原本在河西、陇右一带设有重兵戍防,安史之乱时,“及潼关失守,河、洛阻兵,于是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这样,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bìn)州之北,尽蕃戎之境,堙没者数十州(《旧唐书》)。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尽失。 (4)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时,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中原人口再次部分南迁,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唐政府财赋来源的重心。安禄山祸害中原之时,“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新唐书·忠义传》),唐朝中后期,“每岁县赋入倚办止于浙西、浙东、宣歙(shè)、淮南、江西、鄂岳、湖南、福建等道,合四十州”(《唐会要》),人们已公认“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四)、隋唐的科举制度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全面认识隋唐的盛世局面 隋唐先后出现了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 1、表现 (1)政治清明。 (2)经济高度繁荣。 (3)民族和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4)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对双方影响大。 (5)科技文化高度繁荣,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2、汉唐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1)两朝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后建立的,都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2)前期的君主都很注意吸取前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注意发展生产。 (3)都是在结束战乱,社会趋于安定,国家统一时,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4)农业发展都与生产技术改进、水利兴修有重要关系。 (5)统治者大都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既打败了侵扰中原的少数民族,又积极发展同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开发与各民族发展。 (6)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同外国的友好关系。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7)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 3、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区别 1、府兵已有田亩;募兵则是募后受田。 2、府兵由农户按规出丁;募兵则是自由应募。 3、府兵自备兵器资粮;募兵衣食装备由国家供给。 4、府兵兵将分离,临时征调;募兵则将兵隶属,是职业兵。 5、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其经济基础;募兵制最大的弊端则是它是军阀割据的根源。 (三)、两税法 1、原因 隋唐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增加收入,行两税法 2、特点 每户按资产多少交纳户税,按田亩多少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3、作用 (1)使唐中期以来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以土地和资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从而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而使户口明显增多,赋税收入相对增加。 4、局限性 实行两税法使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收入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实际上农民负担更加沉重。课外拓展关于两税法的实施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心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帝善之,使谕中外……自是……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新唐书·杨炎传》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一作忧)。……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解读: 在第一则材料中:“户无主客”,主客是主户、客户的简称,在唐代,主户指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户,客户则是从外地迁入的人户,户无主客就是(征税)不再有主户、客户之分。“见”(xiàn),现在。“丁中”,古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均以年龄老幼分定黄、小、中、丁、老五类,唐朝规定“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大唐六典·尚书户部》)。“侥利”,侥幸所得之利。“夏税尽六月”,夏税征收完毕的时间不得超过六月份。 在第二则材料中:“炎疾其敝”,炎,杨炎;疾,深恨,深感忧虑;敝,弊端,弊病。在这段引文前,《新唐书?杨炎传》有一段文字指出了当时存在的问题,“(那时候)人户凋耗,版图空虚……科敛凡数百名,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富人多丁者,以宦、学、释、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这就是杨炎所深感忧虑的问题。“版籍”,户口册籍。 在第三则材料中:“因循”,沿袭旧的规定,此处指一些贪官不按两税法办事,又征收各种税费。“浚我以求宠,浚(jùn),浚削,榨取,本句意谓大肆搜刮我们百姓,以讨好他的上司。 两税法是在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实施的。它使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以统一,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稳定且有所增加,这对安史之乱以后生产的恢复与社会安定是有益的。两税法也是比较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赋税制度,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占有形式、经营方式与唐初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也有所发展,两税法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一次重大的改革和进步,这种税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战国秦汉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有所放松,由此而开以后历代税制变革之先河。 两税法规定“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贵族、官僚、商人也必须照章纳税,这扩大了纳税面,“赋不加敛而增入”,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农民的负担也有所减轻。唐朝中央政府收入增多,是实施两税法的直接目的,也是它的最大成效。据史书记载,实施两税法以前,地方上交中央的税钱为1200万贯,其中盐利过半,推行两税法以后,“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这就加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经济力量。 但是,在两税法中,土地兼并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因而越来越严重。一些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在唐朝的腐朽统治下,“他日者,变故兴,国用迫,则又曰:此两税者,正供也,非以应非常之需者也,而横征又起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各种名目的法外苛征越来越繁重,加之各地贪官污吏层层盘剥,“浚我以求宠”,广大农民不堪重负。高考解析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座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之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回答: (1)材料一认为隋朝由极盛而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它提出了哪些史实为论据? (2)材料二、三对隋朝开大运河的评议有什么不同?结合有关史实,评议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和撷取材料论据回答第(1)问;在理解材料二、三的评议的基础上概括比较归纳并再现相关史实进行正确评议其影响回答第(2)问。 答案:(1)杜佑认为,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不能居安思危;荒*暴虐,滥用民力;农民徭役、兵役负担太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所举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征伐吐谷浑;三征高丽。 (2)胡曾强调开大运河是隋亡的重要原因;皮日休则认为隋朝大运河对沟通南北交通的作用是最重要。我们应当肯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对南北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即使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运河,也是隋炀帝采取暴虐损民的方法来进行的,无休止、无限度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这种方法极不可取,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解题规律:这是一道记叙性和论说性相混合的文字型材料解析题,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注意: (1)试题设问中有“据材料回答”的字眼或意思时,要精读和理解材料,(注意:记叙性材料要清楚所记何事,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结合思考,论说性材料要明确评论者的主要观点,并能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和课本知识加以印证和说明。)概括其核心思想作精要答案,若有“摘取材料语句作答”则应将材料中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摘抄作答。 (2)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试题的设问和赋分,明确其求答对象和答题的容量。 (3)为确保答题的规范化,在审清试题设问后,能用课本上的语言作答为最佳。 (4)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要尽可能兼顾到“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和论从史出的方法,做到论有所据,评价公允。 例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冶,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是一道极典型的分析论证型的问答题。试题的考查点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在开元盛世中,社会问题日益危及唐朝统治。政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只是政治腐败的现象,且主要责任应在唐玄宗。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测试作为一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非常注重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隋书·高祖纪》载,589年隋文帝下了一道诏书,说:“吴越之人,继承敝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敢有侵害。其江南诸州,人(民)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发展官营船业 B.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限制私人造船业发展 D.征集大船以巡游江南 2、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统治政策方面最突出的共同之处是() A.崇尚佛教,加强思想控制 B.扶植蔗族,打击士族势力 C.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D.减轻刑罚,惩治酷吏 3、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与“贞观之治”相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最显著的发展是() A.阶级矛盾进一步得到缓和 B.政治清明又有显著的进步 C.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程度更高 D.土地兼并的情况已得到解决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据此回答5-7题。 5、安禄山叛军之所以很快就占领了洛阳、长安、是因为() A.唐朝政治紊乱,内地兵力空虚 B.将领离心离德,企图各霸一方 C.唐朝失去民心,百姓支援叛军 D.唐朝统治瓦解,已经名存实亡 6、西汉七国之乱和唐朝安史之乱比较( ) ①都是由地方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由中央削藩引起的 ②前者历时较短,后者历时较长 ③前者结束后导致中央权力扩大,后者结束后地方势力仍在威胁中央 ④两者都在中央政权借助少数民族势力的情况下平定了叛乱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 7、唐朝中后期,一方面出现了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赋税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②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③安史之乱,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④地方节度使不向中央交纳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这与隋唐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据此回答8-10题。 8、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①基本特点是以身计税 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不发达的生产方式 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 A.①②③④均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9、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益于() A.当地的经济发达和经济特色 B.政治的清明 C.处于内外交通枢纽的地位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0、据《新唐书》载:刑部尚书卢从愿“盛殖产业,占良田数百顷。”同一时期,又据《敦煌资料》考证:越玄义一户受田十一亩,占应受田五十二亩的21.1%,如此情况很多。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均田制难以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土地呈减少趋势 C.均田制已呈现出危机 D.封建经济已经陷入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不仅表现在传统的农业方面,而且商业发展也尤为突出。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诗句中,能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是() 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zhēng)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C.市的经济规模有限定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B卷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锂,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摘自《旧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唐中宗时,成丁年龄改为23岁,唐玄宗时,以18以上为中男,23岁以上为成丁,58岁以上为老。 ——据《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自《通鉴选·杨炎与刘晏》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征税标准各是什么?为何出现这种变化?从材料一中找出什么依据? (2)指出材料二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其目的和效果。 (3)材料一中“庸”和材料三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一中规定世业之田归私人所有,从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2)变法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增加,而“老”的年龄提前。目的为减轻赋役。效果: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3)“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变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江总书记讲:“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的。”试以唐朝的历史事实论证上述观点。(1)唐朝有励精图治的皇帝:如唐太宗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视官员人选。 (2)唐朝也有清正廉洁的官吏:如有名的谏臣魏征,先后进谏200多次;房玄龄、杜如晦敢说话能断大事;宰相姚崇、宋璟也很有才干。 (3)唐朝没有解决腐败问题: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十分腐败。后期政治黑暗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尖锐,把朝野上下搞得乌烟瘴气。 (4)腐败导致唐朝灭亡:由于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由于唐朝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引起了王仙芝、黄巢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使唐朝名存实亡,到907年完全结束。

列举隋朝重大事件

北周于577年灭了北齐,统一华北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杨坚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与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爆发尉迟迥之乱。但被杨坚所派的韦孝宽、王谊与高颎等人平定。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图南灭南朝陈,采纳高颎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文帝于隋与突厥之战胜利后,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隔年发动隋灭陈之战,隋文帝命杨广、杨俊与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为总主将、高颎为参谋、王韶为司马,兵分八路攻陈。

杨素率水军从巴东顺长江东下,与荆州刘仁恩军联合占领延州(今长江西陵峡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陈军防御。由公安东援建康之中游陈军也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一带,为下游隋军创造有利条件。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行军总管韩擒虎、贺若弼两军钳击建康,与宇文述军包围建康。589年2月10日,联军进入建康城,俘陈后主。不久,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只有岭南地区受冼夫人保境据守。590年9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

至此,隋朝结束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二百八十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人才济济的隋朝融和关陇世族、关东世族及江南世族,有擅长谋略的高颎、总管政事的苏威,擅长军事的韦孝宽、贺若弼与韩擒虎、还有刘昉、郑译、李德林、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重臣,形成一个有力的集团。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呢?

1、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

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2、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隋朝开皇时期,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领恢复汉姓。

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是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蓝图。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改革。

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社会富足,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3、三征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

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

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4、瓦岗寨起义

瓦岗寨起义,又称瓦岗军起义,是隋大业七年(611年)至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期间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瓦岗农民起义,在历史舞台上活动了七、八年时间,动员了上百万的群众,转战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活剧, 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推翻隋王朝的整个斗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瓦岗军的巨大历史功绩。遗憾的是,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及其保护下的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走向下坡路, 以至最后失败。

5、江都之变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炀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蔓延全国。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公布炀帝十大罪状。李渊亦攻进长安,拥立代王侑,自封唐王。

江南起事队伍逼近江都,炀帝自感末日将临,引镜自照说:“好头颅,谁来砍它呢!”江都宫中人人自危。这时宫中由司马德戡率领的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长期在外,思念故乡。司马德戡和虎贲郎将元礼、直合裴虔通密谋推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发动兵变,率众西归。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也有说是十一日的)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自玄武门入,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闻变,匿于永巷,被叛军驱出。至天明乃押至寝殿。之后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达缢杀炀帝。

并将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宫中者皆杀之,惟炀帝侄秦王浩因素与宇文智及交往密切,得不死,并被立为帝。后宇文化及自为大丞相,宇文智及为左仆射,准备率隋官兵十余万众西归。

百度百科-江都兵变

百度百科-瓦岗寨起义

百度百科-三征高句丽

百度百科-开皇之治

百度百科-隋灭陈之战

一、历史地位

隋朝前后历时38年,在历史舞台上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学习中国历史我们知道,隋朝在封建王朝中,隋炀帝还是靠弑父才取得的王位,真正的皇帝也就两代,有几个皇帝基本上都是碌碌为无,甚至是傀儡皇帝。隋朝历时短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不懂得与民休息,三征高句丽,修建大运河等,有的男丁不够,就拉女人去充当,赋役徭役沉重,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导致很多农民阶级揭竿而起。

众所周知,很多王朝如果存在时间短,那么其政治、经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就很小,而且对历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这是客观事实。但在历史上,隋朝是个例外。隋朝历时虽短,但其产生的影响并非跟时间成正比。那么隋朝究竟特殊在哪呢,对我国历史的走向又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呢。

二、主要贡献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自古成王败寇,胜利者对前朝的历史记录,有很多故意抹黑的地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大唐的后世繁华却离不开隋朝的历史功绩。单说隋末留下的粮食,就是一个庞然大物。

贞观十一年,马周上书李世民,其中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

唐太宗曾经参观隋朝粮仓,也曾慨叹:?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可见隋朝藏富于国之富庶。当然,仅凭这些还不能算是隋朝的历史贡献。那么具体有那些实质性贡献呢。

(一)政治上,实现大一统。隋朝结束了自周朝以来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秦灭六国的统一,严格说是大汉国的一统,面积小、民族也很单一。可隋朝的统一,已经融进了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对后世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意义非凡。

(二)经济上,修建大运河。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修建大运河,撇开人力、物力、财力等这些耗费因素,但从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来看,是空前无二的,也是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两头连接着北京和杭州,在当时这是连接南北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也是劳动人民创建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今天的南水北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文化上,始创科举。隋文帝始创科举,让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公平公正的寒窗苦读、发奋图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项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历时1300多年,足见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四)军事上,不断完善府兵制。府兵制虽然不是始于隋朝,但在隋唐时期日趋完备。这种军事制度强调兵农合一。即闲时躬耕田亩,战时披甲上阵。政府还对打胜仗的士兵予以奖赏,所谓农事、打仗两不误,两手抓。这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后来的军事发展。

文章标签: # 隋朝 # 发展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