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诗歌鉴赏题_高考诗歌鉴赏2016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今年全国甲卷难吗2.怎么欣赏?3.如何挖掘出新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4.全国卷2高考语文难吗5.浙江高考阅卷组支招语文主观题怎么答6.关于秋天的诗句五言律诗7.高考语文试卷多少道选择题8.王蒙的《青春万岁〈序诗〉》鉴赏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特别是作文不好把握。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
1.今年全国甲卷难吗
2.<<诗经 召南 摽有梅>>怎么欣赏?
3.如何挖掘出新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
4.全国卷2高考语文难吗
5.浙江高考阅卷组支招语文主观题怎么答
6.关于秋天的诗句五言律诗
7.高考语文试卷多少道选择题
8.王蒙的《青春万岁〈序诗〉》鉴赏
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特别是作文不好把握。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
今年的高考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一)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江苏试卷2017年各部分的分值也一样,结构也基本一样,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往的3道变成2道,每道题的分值也随之增加,考生的得分差距或许有所拉大。而2017年和2016完全相同。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6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的正常发挥。
(二)四篇阅读题目没有偏题怪题,但也有灵活性
阅读题目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这使学生觉得试卷很稳定。
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传承性尤其明显,比如《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一文,设置的四个题目: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生活状态。(6分)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13题是依据文本情节对人物生活状态进行分析,第14题对人物情感分析,15题是对多次出现的物象作用分析,题干特别强调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分析。这是模拟卷中时常出现的题型,且和16年的题型非常相似。
而16题,分析结尾处的表达效果,题型完全和前几年一样。如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最后一题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2014年《安娜之死》最后一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5年最后一题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6年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五年来,设置点一样,问法大同小异,难怪学生觉得熟悉,答题时的思路应该比较清晰。
再来看论述类文本,自2010年《谈静》出到论述思路题开始,除2013年《论名声》没出思路题,2011、2012、2014、2015每年都会出到,或全文论述思路,或一段论述层次,2016年《成人不自在》也不例外,第一题就是全文论述思路题。2017年《从脸谱说起》也同样,第二题,也就18题就是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而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一句文本解析作答,和2016年题目几乎一样,非常常规。
所以说,2017的两篇现代文的出题实在是老面孔,“结尾内涵”“思路层次”似乎已经成为江苏命题者现代文的两大情结。
而文言文概括题是“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这道题和2016年“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这道题倒有些不一样,回归到传记类文本一般设题上——关于传主的治学为文方面特点,相对来说要容易许多。第7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对文化常识(即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题和以往是不同的。但是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在平时学生文言文时稍微注意一下,选出正确的答案,还是非常容易的。
诗歌两道题: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一题是内容概括,一题是赏析句子,两题都是常见题,特别是第一题,根据中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即使看不懂诗,结合平时了解的陆游特点也能回答出来。
(三)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变化,题目容量增大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14、2015都是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得体连贯、图文,2016年,在知识点的分布上明显不一样,保留了词语、修辞,将考了几年的病句、连贯、图文都去掉了,换成了所引诗词合不合语境、对联和特定文艺演出专场对应匹配、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这样三道题,信息容量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尤其是第四题、第五题。而2017年,同样保留了词语、修辞,把2016年去掉的连贯和图文又拿了回来,2016年的对联仍然保留。五道题难度都不大,但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含量,对联题和图文题都包含传统文化知识。对联题难度不大,结合杜甫的生平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客至》句子“但见群殴日日来”,选出正确答案,就容易多了。这道题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时,必须紧密联系课文文本,这样的引导很有价值。
图文题要求选出诗句与漫画意境最吻合的,注意漫画的画面内容和各选项中诗句的意象来判断,就容易多了。但是学生容易忽视诗句中意象,靠纯粹去理解诗句来作答,就不是那么顺手了。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在整体难度上也超和去年持平。
今年全国甲卷难吗
1、试卷结构:阅读延伸题消失,大作文二选一
据了解,今年《考试说明》对语文试卷结构的描述上,已经没有专门的阅读延伸题一项。从这一改动来看,作为独立题型的阅读延伸题或许已经正式从北京高考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外地卷实行多年的“探究题”或开放性命题形式。
而在试卷结构中的作文部分,微写作命题以三选一形式出现,这一变化已经在2014年高考中出现过。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变动可能是,大作文也将变为二选一。这一传闻或许也将在《考试说明》的试卷结构中正式落实。
这两点改革如果真的出现,尤其需要考生们及时做出相应调整,避免因为试卷结构变化影响到考试临场发挥。
2、考试大纲几乎无变化,主要变化在样题
根据北京市语文高考近几年的改革手段来看,主要是以修改样题(也就是命题方式)的形式进行,考试大纲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并无太大调整。今年的《考试说明》或许仍会延续这一风格,考试大纲变化不大,变化都在样题部分。
在大纲部分,值得关注的是微写作的要求。去年对微写作这一新模块,考纲中仅写了一句“能够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而今年考纲中会不会增加“应用文”部分尚未确定,这或许是今年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新变化。
对样题的调整,我们可以根据试卷模块划分出两种不同的性质:
首先,语文基础、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微写作、大作文五个模块,样题的变化主要是“以旧换新”,把2014年高考真题进行增补,适当删去往年一些已经过时的老题目。在往年变化比较大的基础上,这些模块的变革主要是延续前几年的改革方向,特别是继承2013、2014两年的新题型。对于之前传闻的“尽删语文基础题”,在样题层面很难看出,只有实际命题时才会有取舍,需要分析未来几次模拟考试的命题动态。
其次,样题调整可能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可以称之为“老文新题”,这一变化在社科文阅读、文学类阅读中均有可能出现。社科文中,文章内容方面,原文会变成“材料一”,此后添加两千字篇幅的“材料二”或者“链接材料”,符合此前高考阅读篇幅将增加2000字达到9000字总数的传闻,而且总题量也有所增加。在文学类文本中,随后的命题增加数道选择题,针对词语使用、成语、文章理解等,原本独立的语文基础题模块并不会完全删除,而是被转移到了大阅读中,真正做到“在文本中考察语文基础”。
总的说来,考试说明中本部分内容的改动是对考生来说最重要的,需要对新的命题形式、考试内容进行专门的复习准备。
3、古诗文考察篇目范围微调
在《考试说明》语文学科后,每年都会附录考察课内古诗文的范围。今年的考试范围依然保留古文23篇、诗词22篇的基本结构。之前,在坊间曾传闻古诗文篇目范围将增加,但其实,性质上来说是“没减少”。
因为在往年的《考试说明》中,虽然附录所列的古诗文篇目共有45篇,但每年都会以星号的形式标注出其中的5-8篇作为“本年度不考察”范围,换言之,每年的实际考试范围大约在37-40篇上下。而今年附录的最大变化则是,取消所有星号标志,45篇均为正式考察范围。这一变化并不明显,也对考生影响不大。
总的来说,2015年《考试说明》从性质上看,应当属于2014年的改革先声的延续,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2016甚至2017,属于承上启下的一年。对应届考生来说,在还有100多天复习时间的情况下,《考试说明》的改动,整体强度并非很大。因而,在复习上无需慌乱,只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变化定出相应策略,就能够顺利迎接相关变化。
<<诗经 召南 摽有梅>>怎么欣赏?
全国甲卷难度相对较高。
2023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题估分注意事项:
全国甲卷各门学科中语文试题估分难度最大。客观题比较容易估分,但其后的几类题由于弹性比较大,有时候无从着手。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问答题和语言操作题都不是死扣答案给分的,这样的试题实际上没有考生能作出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的答案.根据平时阅卷的体会,评分主要依据意思与答案的接近性/要点的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综合因素给分。
语文试题作文估分在确认审题立意没有偏离的情况下相对于平时考试不宜保守,一般而言,平时是严格要求,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阅卷是鼓励性从宽原则。
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高考作文得分比平时要略高一些。当然,这不绝对!全国甲卷在高考评卷中一等和四等作文都相对较少,多数都是二、三等。如果你通常的语文试题作文成绩比较稳定,在没有写跑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折中的办法。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目是《红楼梦》。适用省份: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如何挖掘出新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
原文: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在男女爱情还不那样深受封建礼教压制束缚的时候,我们女性就用一首《摽有梅》唱出了内心最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如中唐时期《金缕曲》中的一句“话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飞满天”都大胆直接的用花木盛衰来比喻青春的易逝,从而追求婚恋的及时;就是在现代,我们也可以从闻捷那句“……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说出那句话吧…….”中读出了在女性心中的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感追求。
女性在情感方面似乎天生有种被动的无意识,从古至今,我们能看到有多少女性主动大胆地追求所爱的故事,她们做得最多的只能是在等待,还是等待……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唱…….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摽有梅,倾筐堲之…….她们都认为男性应该是主动的,在出于诸多的名利方面的考虑时,活生生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压抑,甚至扼杀,最后还是把自己给逼疯,毁了自己。
女人啊,何苦呢?男人有选择最佳配偶的权利,但并不代表他们也拥有了追求的主动权,我们为什么总是在男人的主动之下才会使用我们的选择权。假如有一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心中的那个男人,我们会有多少人主动地去追求,然后把那被动的选择权留给他们。
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因此,情感的性质对于男人和女人都是一样的,上帝并不将它归类,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行动上将它划分,所以女人在追求男人是失败了,那也没什么,因为男人在追求女人时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也许是我们女人太喜欢撒慌了,常常用谎言来隐蔽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在谎言中,我们常看到了许多的错过变成了忧怨故事,所以在谎言中我们要承受太多的悔恨,当太多的空虚寂寞来袭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啊!女人,不要在孤独地唱,要勇敢地跑到那棵苹果树下,勇敢地对他说……
全国卷2高考语文难吗
各位老师好。首先说明一下,在2016年全面施行的全国卷中,广东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I的卷子,本次讲授内容所举例子、所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然后以解读小说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如何寻求最佳立意。新课标在2013年的时候基本确定了目前的考查形式,而且模式稳定,方向明确。在新课标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规定要求考生“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但是同一则材料往往读者见仁见智,于是,如何判断立意属于“新颖”又不致“离题”就成了重心问题。
在对近三年的新课标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觉得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比较倾向于故事(或情节性的材料)。在审题时,第一个关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考查学生的提炼和表述能力。而提供的材料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意林”小故事(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老陈、2014年的切割钻石、2014年的游客租屋等等)。这些故事和以前的话题作文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大,思维角度广(在之后又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来避免开放性太宽)。而审题中难度最大的,无疑就是在这样一则可以做多向理解的材料中找到一个“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本身”(高考作文要求中大多隐藏有此意图)的立意,即所说的“最佳立意”。在此说明一下,对于一则材料的理解,其实立意上没有本质的高低之分。我所定义的“最佳立意”不是指最特别、最新颖、最深刻、最吸引人的“最佳”,而是指“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由材料中提炼而出又不致偏颇”的立意。只有先做好了这点,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立意新颖、深刻的写作目的。在高考的赛场上,立意必须要先做到正确,之后才能做到准确、贴合,然后才能做到精彩。我们这次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立意正确。
考究一下近年来的新课标作文卷,我们可以发现“材料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则小故事”,从本质上说,材料作文的阅读和小说阅读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对文章或者文段进行提炼之后解读,然后进一步表述个人看法”。那么,在阅读技巧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材料作文同样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某个精简的片段或者是全文的浓缩,只要你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以共通的阅读方法或许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准确理解材料内容”这个问题,找准“最佳立意”就变得容易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以诗歌鉴赏方式来谈谈如何突破哲理类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或者以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来寻求时评类材料作文。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浅陋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指点一二。
什么是“意林体”材料作文:
一、2013年开始,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就基本确定并开始推广了,通过对2013年-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变化看出,“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基本确立。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阅读材料、一首诗或者一幅图画并对之做必要提示,但不提供明确写作话题,在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或图画做一定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写作,立意可以自定,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的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
它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上更进一步,它不提供可供参照的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作文主旨要求围绕考生提炼的观点展开叙写。我把2013年—2015年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作文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①.故事型(寓言型)阅读材料(2012年新课标I船工顺手补洞救人、2013新课标I切割师切割钻石、2014年湖北卷的“大树”、2015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2015山东卷的“父子的对话”、2015重庆的“小孩等待妈妈”、2014?大纲版全国卷的“老王住院”、2014?重庆卷“游客租屋”、2013辽宁的“沙子与珍珠”、2013广东卷的“富翁救济穷人”)
②哲理诗、诗歌、歌曲、格言、感悟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福建卷的“路”、2015广东卷的“远与近”、2015江苏卷的“智慧”、2014四川的“人,站起来”)
③实验调查、实践数据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的翅膀”、2015年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2015四川卷“老实与聪明”、2014江西的“探究”、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同学关系调查”、)
④新闻、时评型阅读材料(2014?新课标全国卷I“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II“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2014湖南“最美乡镇干部”、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这种材料的解读与①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实意义更强一些。)
⑤漫画、图标型阅读材料,近年来考查的比例很少;⑥整合型材料作文,即由“多则有相近、相关材料整合而成的材料”,解决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基本一致
四川·吴荥林:比如,寓言故事,生活传说故事、新闻故事·····
安徽程俊:这是根据材料呈现形式分类的
四川·吴荥林哦,这个我是这么考虑的,分析了一下高考提供的材料,一般可以按情节划分,那么,哪种类型的就不是非常重要,只要都是有情节的,我们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太多了,各人有各人思维角度,各不相同,按情节分或许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二、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个人觉得出卷者相当青睐“意林体”式的材料。
所谓”意林体”,就是俗称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特点是故事短小精悍却饶有趣味,在简单又曲折的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某种观点,读完之后能让人若有所悟,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引向作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2012年的“顺手补洞,船工举手挽救船长儿女性命”的故事,之后的“梯子不用横着放”,之后出现的“切割师应对切割钻石的风险”的故事,2014年全国大纲卷“老王住院”的故事,2014年重庆卷“游客租屋”的故事,2015年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等故事其实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上都有类似的故事,故事言近旨远,令人感慨,让人顿悟。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故事型的出题方式,似乎越来越受出卷者青睐,这种材料其实就是一则精缩的故事,如果采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解读“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是否会有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对情节上的处理方式是如何的。
可供借鉴来解读材料作文的小说阅读的基本解读方法:
小说情节鉴赏的基本解读方法(非小说鉴赏方式):我整理为三种:
1.理清线索,把握来龙去脉
2.知人论世,透视人物性格
3.见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解读这类“意林体”的材料作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一则故事,那么故事必然可以整理出事件基本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往往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贯穿了故事的线索。高考材料作文限于篇幅和考试需要,情节冲突不能太过曲折,变化不能太多,一般都要在这四个环节中寻求一个地方来突显故事的主旨。
那么,一则短小精悍的材料的着重点就基本只能放在“高潮”部分了,次之,选择的会是“结局”部分。在小说鉴赏上,我们把握了一定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就掌握了构成一篇作品的基本线索。
在一则短小的高考作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如能抓住情节的主要线索,理清材料的来龙去脉,那就有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纵览全材料,达到“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不得脱离材料本身”的目的,那么,命题者的意图就顺理成章可以分析出来了。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往往就是一则作文阅读材料的最佳立意。
试以2015新课标I的高考题目为例: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给学生做了这则材料作文时,学生的立意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有些想法则是片面化的思维,列几个有代表性的立意思路供大家参考:
1.开车打电话本身就违法,何况高速公路打电话,为小陈点赞
2.小陈举报的目的是什么?在举报对象是亲生父亲时仍下定决心举报
3.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4.为何举报父亲就会引发质疑,难道举报他人就不会吗?
5.除了举报,没有更温和的劝解方式吗?小陈一家人都不会积极思考其他方法吗?
从学生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来看,有些方向其实应该也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高考作文毕竟是高考作文,这则材料我们稍微来做一下分析,然后来找找看立意可以如何着手:
抓住“高潮”这个关键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深入的分析来确立他的“最佳立意”:
如①如何定义小陈这种的行为?——源于生命安全、尊重法律和规则
②你觉得小陈的做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情与法的选择是否有正误之分
③你觉得小陈除了这么做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吗?——对家长屡劝不改,是否非得借助法律来惩处。
几乎任何一则叙事性的小材料,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梳理,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探究出,这则材料最容易突破的口,可以扣住“亲生女儿举报父亲”这个行为的性质来分析。
只要找好了这个突破口,之后由此延伸写“老陈”、“警察”与“小陈”之间的冲突,“情与法”这个主题就基本确定了,自然不易写偏题。
应该这么说:一般而言,一则材料虽然是开放性的,各个立意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尤其是简短的故事,而且还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倾向往往就会借助某个集中的点来展示。高考作文毕竟“立意准确”是得分的先决条件,命题者必然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多样性,所以在命题时往往都会设有某个隐有倾向的突破点,以此来让考生有一定的思考方向,进而把握材料立意。2013年的高考作文,也是这种形式的小故事:
(2013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郭成军:先抓住高潮的关键点,作多角度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寻求最佳突破口。
广东黄传: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故事的高潮部分在于“老师傅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按照所讲授的方式,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关键立意:
这是典型的故事型的材料,只要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分析比较一下,很容易看出一个故事的侧重与内容的分析。而高考题的故事往往又比较精简,情节曲折变化不会特别剧烈,只要找得到相应的关键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偏重所在。
广东周晓延: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先得教一下他们如何解读小说
安徽程俊:其实不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慢慢的汇总,找出最靠谱的吧
安徽程俊:提问在点子上,发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与材料的契合度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现在因镇内“无红绿灯”而正受到世界关注。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表面似乎有些“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2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奇迹”。
这则材料是针对一个“交通奇迹”,材料的集中点在于“路面川流不息,却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故事也好,叙事性的新闻也好,或者是讲述某种现象的材料也好,都是要求我们从某个点出发,然后探究一下内在的本质原因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只要扣住了这个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围绕它来分析就可以了:
如“①这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知道源于人们的“礼让”、“遵守与规则”、“人与人的理解”、“用心的沟通”
“②这个奇迹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吗?——对人们的行为的思考”
“③这个奇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探索”。
“④奇迹的原因找到了——由此可以延伸到社会道德、文明、素养等更高一点的领域”。
安徽程俊:关键词追问法。
广东黄传福:这个分析之后的两篇范文,第一篇《学会礼让》是针对材料而言,内容写作上都很不错,抓住了某个关键点,但是在观点掌握上,主要谈“学会礼让”,对于材料的解读来说,分析时所选择的点显得有点小,毕竟这只是整则材料的前半部分的关键点而已。
第二篇《创造“心”生活》则针对材料的“高潮”而来,着手由“奇迹”的产生来谈“礼让”、“沟通”,这样写作,文章主题一目了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立意的准确。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就是两篇作文的写作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请大家从立意的角度评断一下。
学会礼让
荷兰不知名古镇德拉赫腾镇没有红绿灯,人们用眼神和手势来交流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相让,“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他们的礼让创造了交通奇迹。
荷兰古镇德拉赫腾的“无红绿灯”现象,使我不禁想到我国许多地方的“无视红绿灯”现象。
在我国大小城市,红绿灯、电子警察遍布交叉路口和要道,可谓设施完备,然而时常可见高速奔驰的汽车乱闯红灯。如果两车在小巷“狭路相逢”,“虎视眈眈”的现象并不鲜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人让自行车,自行车让汽车”倒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
“请自觉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中国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不懂礼让的行为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不懂礼让”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才懂得礼让,礼让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不懂礼让,其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对方着想,不懂得体贴对方、尊重对方。很多人满脑子都是“孔方兄”,早已将古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遗训”抛在脑后。十字路口,加大油门高速奔驰,为得是赢得时间去追求自己的金钱、名誉和地位;在追求功利的路上,“狭路相逢”,必定是一场好斗……
由此可见,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过于追求功名是造成“不懂礼让”的根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只有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的文明素养,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礼义之邦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于让出了“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古人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礼让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礼让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礼让又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摩擦,化解紧张的关系。
学会礼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祥和的文明环境需要每个人都学会礼让。只要人人都学会礼让,祖国处处都能变成美好的德拉赫腾古镇。
创造“心”生活
现代的都市人越来越疲惫,因为,累了,倦了,也只能不停向前走。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任何人之间,只是同一个平面上不同的直线,或许有交集,却很难有交流;或许有默许,却很难有默契;或许能留下痕迹,却很难创造奇迹。人们依照既定的规则去做自己的事,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假如人们都只是让自己游离于心之外,让自己按照既有的东西去做事,那么社会将会越来越冷漠,人际将会越来越淡漠。“心”的生活,应当是以理解和信任为根本的。在德拉赫腾小镇上产生的交通无须红绿灯人们却能各行其是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因为人们无须信号灯的指示,也能通过眼神和动作来交流,然后互相理解,互相礼让,所以让人赞叹不已。反观拥有让人歆羡的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呈现的却是让人羞赧的“中国式过马路”。原因,是中国马路上的信号灯能让人们依照既有规程去做,却无法让人和人发自内心地去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因为,缺乏了心的躯壳可以行动,却无法让心靠近。
最近爆红的《爸爸,去哪儿》,林志颖父子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候感动的,是他们那自然而然的理解和信任,而田亮父女让人为之感到无奈的原因,无非是爸爸没有和女儿一起生活,无法获得内心的沟通。无法从内心去理解对方,却交流彼此的看法,自然无法在步伐上获得一致。彼此是至亲尚且如此,何况社会上的芸芸众生?
一个看似奇迹般的交通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人们之间的温和和礼让,而引发思索的却远不止如此。在这温和和礼让背后,引人思索的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这么理解对方,彼此信任。交通现象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折射的,却远不止如此。当前的中国,让我们感到刺眼的远不止是“中国式过马路”,“小悦悦”的血迹仍旧残留,“红十字会”的阴霾依然笼罩,“见死不施救”的“常识”照样遗留。人和人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和理解,即使社会看似平和,这些恶相也不会消除。如果没有信任和理解,中国式的“遗憾”,就不仅仅是交通的乱象。
国无礼则不宁,人无信则不立。这里的“信”,不应当仅限于诚信,更应该是用自己的诚实的心去获得理解。德拉赫腾小镇的奇迹或许没有代表性,却不曾让人遗忘人们之间的有序和宁和。因为,理解和信任,才是和谐的真谛。
材料的解读方式其实和我们所讲的内容非常类似,也可以使用同样的解读方式。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使用这种简单的解读方法,尝试开拓一下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以延续,然后探究出更深刻的立意。
不妨留一个最近做过训练的材料作文,可以供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寻求立意才属正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战期间,德国有支炮兵部队异常凶猛,曾让法军连连受挫,可法军一直找不到这支部队的踪迹。一次,法军的间谍人员在小镇上活动,很偶然地发现了件小事,一个少女频繁到邮局取信。少女异常的举动引起了间谍人员的注意。经过仔细调查,少女的未婚夫就在那支炮兵部队里。间谍人员以集邮为名换走了信封上的邮票,法军从邮戳上找到了部队所在地,这支部队因此被摧毁了。
同样在二战中,英国深受空袭威胁。警报一响,整个伦敦的灯火都要立即熄灭。据说,一家不关灯,甚至不吹灭一支蜡烛,这点细小的光亮也是致命的。敌机在几千米外的高空就能看到这漆黑中的一点光亮,重磅炸弹顷刻间就会从天而降,给伦敦城带来灭顶之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浙江高考阅卷组支招语文主观题怎么答
2017年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考查核心素养,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相较往年,题型变化较大,更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更希求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把脉时代的症结。文本在800字左右,比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减少。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信息量不大,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原文虽然涉及了一些考生较为陌生的术语,但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生阅读和理解。
从考点覆盖看,依然着重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特别值得注意的两点变化:一是侧重考查了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这个考点,二是三道客观题,第1题是选择正确的一项。
近几年全国卷命题越来越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做出选择。今年更是加强考查考生整体“读懂”的能力,尤其体现在第2题题干要求的设置、第1题D选项和第3题的所有选项的设置上。这也必将是未来命题的方向,考生需要注意考查方向。
文学类作品阅读
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成为必考题,是今年语文卷变化最大的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当代作家赵长天的小说《天嚣》,文本长度与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文本长度相当。选材关注我们比较陌生的科研人员的生活,但情节、人物都不复杂,主题也很鲜明。第1题采用客观题型,改原来“五选二”的多选为“四选一”的单选。第2题第3题为主观题,题目设置体现了全国卷的灵活度和综合性,但仍然立足于小说基本要素的考查。
整体来看,这次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降低,更切近高中学生的阅读经验、人文认知。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选择了非延续性的新闻材料,其中材料二为图表形式。这和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关于“国民阅读”的新闻材料题题型相同。第1题第2题都是客观题,分别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和正确的两项,要点分散在全文,需要有较强的筛选信息能力和整合概括能力。第3题为主观题,需要找到问题的区间,分析归纳后有条理的概括,这道题要求考生养成条分缕析的思考和答题习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取材于《宋书·谢弘微传》,体现了全国卷一贯的选材特点:一是出自“正史”,二是传主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文本600字左右,与2016年全国卷的《曾公亮传》586字基本持平。
第1题,文言断句题,全国卷连续考了三年。今年在这题选项的设置上采用了一样的做法,四项中其中两项只有一处不同,只要根据前后文准确理解划线的两句话,运用排除法,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第2题是2015年出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整个社会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今年更是在考纲中有了明确规定。四个选择项分别涉及“名、字”“姻亲”“母忧”“私禄”等内容,都是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且可带入原文判断正误,考查的是真正的“常识”。
第3题命题形式未变,每个选项首先用一句话作概括,并用句号与后面的句子断开;接着紧扣这一句概括语陈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体现概括语与相关信息的同一性,即概括语是从相关信息抽取出来的,相关信息用来说明概括语。历年考试中,这道题规律性极强:四个选择项是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选择传主的代表性事件或体现的思想品质逐层设题。从全国卷命题特点看,本题设错角度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品质分析不恰当、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等。
第4题文言翻译题仍然侧重考查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需要在翻译时字字落实,文通句顺。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取材于宋朝著名诗人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这首诗的内容和考生在考场答卷的情形相映成趣。考生在答题的同时,也了解了古人考试时的情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体制的变革,有趣又意义深远。
第1题今年改为客观题,是今年考题的另外一大变化。“五选二”,需要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都有较为准确的理解。
第2题主观题为炼句题,是考生熟悉的题型,回答时需有条理。
默写题仍为理解性默写,就是将对诗文的理解与默写巧妙结合。从原来的6分减至5分,高中3分,初中2分,难度不大,得分率会很高。
语言运用题
语言运用题最易出现新题型。今年成语题、病句题、补写题没变,表达得体题替代了虚词选择填空题,逻辑推断题替代了流程图题。这些变化在考试说明中都有体现。
作文
作文材料给出了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题目要求选择其中的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并且找到所选关键词的有机关联,据此写成一篇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今年的作文题比去年的驱动型更明显,立意面更广也更开放。审题难度大大降低,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考查却没有降低。更侧重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考生能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需要平时养成多看、多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的习惯。
关于秋天的诗句五言律诗
美丽语文
高考阅卷组分享语文主观题得分技巧,不看后悔!
2015-12-07 21:45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下方美丽语文关注我们
继之前推出数学、政治、物理、地理、历史、化学、生物七个科目的主观题答题技巧后,咱们再来看看语文科目的阅卷组专家分析同学们在主观题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及给出的学习建议。
2015高考语文部分主观题原题
从易错题看薄弱点
2015年高考浙江语文试卷,坚持着一贯风格——贴近现实生活,注重传统文化。虽然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但无论材料的选择,还是考查的重点,都体现了语文学科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的特点。
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的薄弱点,值得语文教师和高三学生重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其二是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从阅卷情况看,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一些小题得分都比较低,这与多数考生存在的文言文基础不扎实、文言语感不强的弱点密切相关。例如19题,是考生熟悉的断句题,赋分3分,平均1.1分,得分率只有37%,零分者颇多。
基于今年高考阅卷中考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将要参加2016年高考的同学,提出几点建议:
◇重视回归教材,尤其要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些年来的浙江高考语文试题,一直重视与教材所学内容的关联,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的延伸(例如每年的文言文考查试题和今年语用第6小题的考查),因此,能否掌握教材中出现的每一个知识点,落实每一个能力要求,会直接影响高考复习的有效性。许多考生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上得分低,主要的原因就是基本的文言虚实词、文言句式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今年第23小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得分率最低,也是因为考生读不懂文中句子的基本意思,因此,平时的古代文化经典阅读训练,要把读懂文段的基本意思作为重点。
◇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知人论世的基本原则,通过阅读训练,能够举一反三,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诗歌作品进行必要的梳理,既能准确把握主旨和情感,又能细致分析手法和特色,既能从面上作整体概括,又能从局部进行具体赏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拓展阅读视野,尤其要重视对中外经典作品的阅读。浙江语文试卷历来注重选择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高考阅读材料,因此,高考复习要适当拓宽阅读的视野,接触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代表作家和不同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不能完全被模拟考题牵着走,尤其不要过多地在某一种题材和风格的作品上作反复操练(例如近年来刘亮程的作品经常成为模拟考查时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以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高考语文试卷多少道选择题
1. 描写秋天的诗句五言律诗
1、《秋词》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bai。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秋夕》朝代:唐代,作者du: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3、《山中》朝代:唐代,作者zhi: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dao。4、《秋思》朝代:唐代,作者:张籍洛阳城里见秋内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5、《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容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关于秋天的古诗五言律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 关于秋天的五言律诗1、《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代: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释义: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2、《长安秋望》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释义: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3、《中秋》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释义: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4、《秋风引》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释义: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5、《闻雁》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释义: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4. 描写秋天的五言律诗1、《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的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2、《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3、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4、《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有:
1、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2、风清气爽,天气舒适宜人的秋天到来了,在这渐浓的秋意渲染、熏陶之中,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由黄变红,把秋天打扮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成为人们秋季旅游的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
3、秋天踮起脚尖开始旋转跳舞,把金色纱裙上的金黄撒向人间。撒在了田野里那一块块稻田上,农人黝黑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撒在一座座青山上,有的撒多了,有的撒少了,群山的颜色层次开始丰富起来。
参考资料
吴玉刚. 古诗词鉴赏.江苏: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5. 关于秋天的五言律诗1、《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代: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释义: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2、《长安秋望》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释义: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3、《中秋》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释义: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4、《秋风引》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释义: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5、《闻雁》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释义: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6. 带秋字的五言律诗十首《月夜忆舍弟》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风》
年代: 唐 作者: 李峤
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感遇》
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喜见外弟又言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听蜀僧浚弹琴》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夜泊牛渚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归嵩山作》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秋思》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7. 带秋字的五言律诗十首《月夜忆舍弟》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山居秋暝》年代: 唐 作者: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思》年代: 唐 作者: 李白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风》年代: 唐 作者: 李峤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感遇》年代: 唐 作者: 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喜见外弟又言别》年代: 唐 作者: 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听蜀僧浚弹琴》年代: 唐 作者: 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年代: 唐 作者: 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归嵩山作》年代: 唐 作者: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秋思》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雁思来天北,砧愁满水南。
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
王蒙的《青春万岁〈序诗〉》鉴赏
第一部分是基础题
有四道选择题 1 语音 2 好像是成语 3 句子,就是错句什么的。 4 排序(每道3分)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4道选择题 (1好像是词语的意思 2 虚词 3 连词 4判断正误)也是3分一道 然后翻译,我记得好像有两道 每道3分
然后 诗歌鉴赏 好像有两道问题。问的意思是技巧,语言特色之类的。(总分6~7)
接着就是默写 4道里面选3道。好像是6分
第三部分 议论文阅读
有3道选择题(前一道2分 后面两道是双选好像是3分一道) (大概是考正误、主要看你有没有认真看文章,因为都是在考一些很小的字眼,理解问题) 然后有两道问题 (每道3~4分)
然后就是现代文阅读了 (两个文章里面选一个 就是 文学类和议论文)
建议最好选议论的,因为文学类的很难懂,不过有的时候也有例外,一般情况下选议论的(大约是14~16分)一般有3~4道大题。
然后就是语言运用题。有两道题目 (6分一道)
接着就是作文题。(60分)
这是广东的。 大致上题目各省都差不多。只有一点点不不同部分。全国卷你可以在百度上看一份试卷就可以知道了。
与当时汇聚了青春意向的诗坛相呼应,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也是以“序诗”开篇:“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在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抒情笔法,使某些章节、段落更近似诗歌和散文,这是《青春万岁》在文体上比较明显的特点。如果用传统的眼光看,当时不满20岁的作者更象抒情诗人,由于对“生活的爱,这种被生活所强烈地吸引、强烈地触动着的感觉,使我走向了文学”,小说给人印象至深的,却不是精心构制的故事段落,而是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感的一次次喷涌。作者把他的抒情时代谱写成了一首赞美生活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