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07北京高考文综-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tamoadmin 2024-08-14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高考文综各科分值2.高考文综全国卷哪一年使用新课标卷3.高考文综地理主要考哪些北京高考文综各科分值历史、地理、政治均为100分。如果高考试卷结构有重大改变,一定会提前通知的,也就是在当年3、4月份下发的考试大纲,它会明确说明考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分值分配。主要注重综合答题的训练。高考文综全国卷哪一年使用新课标卷1、全国新课标卷是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的一套新课标高考试题,从07年开始命题,起初是为
1.北京高考文综各科分值
2.高考文综全国卷哪一年使用新课标卷
3.高考文综地理主要考哪些
北京高考文综各科分值
历史、地理、政治均为100分。
如果高考试卷结构有重大改变,一定会提前通知的,也就是在当年3、4月份下发的考试大纲,它会明确说明考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分值分配。
主要注重综合答题的训练。
高考文综全国卷哪一年使用新课标卷
1、全国新课标卷是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的一套新课标高考试题,从07年开始命题,起初是为宁夏卷命题,从09年开始陆续有以前使用全国1,2卷的省份进入新课标高考,改用这套试卷。10年开始更名为全国新课标卷。
2、今年将增加三个省在高考中使用国家统一试卷,明年再扩大七个省。届时,将有25个省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制作的试卷。
3、关于高考试题是分省还是全国统一命题,近年来一直争论不断。作为教育部倡导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高考分省命题实施至今已有30个年头。继上海(1985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之后,自2004年起,先后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14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试题的命题工作。至2006年高考,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
4、2011年光明日报曾刊发文章,直指高考分省命题四大弊端,并建议逐步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并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其中,四大弊端分别为:风险加大,安全性受到质疑;质量下降,权威性受到挑战;成本加大,造成社会的严重浪费;为人才合理流动人为设置障碍,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5、2012年,有媒体刊登文章称,如果将命题权全部收回,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命题,又很难体现各地文化、地理、经济和教育的差异性。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是,基于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在全国建立若干个教育考试中心,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这样既能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又能兼顾统一考试的公平性。还有一种可选择的方案是保留少数省份的自主命题,其余省市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各省选派命题专家组成全国高考命题委员会,让各省的代表在高考命题中都有平等的话语权。
也有专家建议,决策层应尽快加快培育第三方的高考命题专业机构,以提高命题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据了解,对于考试效度有一个国际标准,即效度系数。有专家表示,国内的考试包括高考在内,一般是在0.3左右,个别能够达到0.35,但是类似于GRE、GAMT等第三方独立的考试,其效度能达到0.45~0.50。
高考文综地理主要考哪些
由于大纲每年都会有一些小变动,但变动不大.2006年教育部的地理大纲规定的范围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太阳系概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宇宙探测的现状及意义。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3.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4.主要造岩矿物;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陆地自然的特点;陆地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问题;中国主要自然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2.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3.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4.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5.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6.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及其特性;旅游的价值;中国的旅游;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7.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8.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2.世界地理分区。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2.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3.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4.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6.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7.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8.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9.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10.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能源和矿产;主要城市。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经济发展的特点;台湾省的地形、自然和主要城市。12.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的跨区域调配;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本组稿件写整理:记者 邵娟 赵莉 郭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