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2019福州三中高考成绩,2017福州三中高考喜报

tamoadmin 2024-07-24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2.福州三中2017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名单公布了吗3.2017福建大概多少高考人数?4.高同记忆作文福建我有准确数据没纳没关系,点个赞吧福建省18.82万考生但是文科生不知道多少另外:2017年福建招生181500人,其中本科83500人,高职专科98000人。福建今年18.82万考生高考 省领导检查考前准备工作2017年06月05日 10:15 来源:福建日

1.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2.福州三中2017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名单公布了吗

3.2017福建大概多少高考人数?

4.高同记忆作文福建

2019福州三中高考成绩,2017福州三中高考喜报

我有准确数据没纳没关系,点个赞吧

福建省18.82万考生但是文科生不知道多少

另外:2017年福建招生181500人,其中本科83500人,高职专科98000人。

福建今年18.82万考生高考 省领导检查考前准备工作

2017年06月05日 10:15 来源:福建日报

7日,福建省18.82万考生将分赴全省6566个考场参加普通高考。1日,副黄琪玉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查看福州三中考点情况,召开考前检查座谈会,对高考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

黄琪玉强调,各级招委会要立足全局、着眼大局,认真落实维护高考安全稳定的主体责任,梳理好责任链条,再次对高考各环节工作进行细致排查,及时整改到位,确保高考安全责任落到实处;要以最高的标准和最严的要求,加强对试卷运送、保管等全过程监管,确保试卷保密万无一失;要强化考风考纪建设,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要把以生为本、服务考生融入考试工作每一个环节,服务好伤病、残障等特殊考生,注意做好防暴雨等自然灾害工作,营造和谐高考舆论氛围,确保考生和家长满意,努力实现“平安高考”工作目标。(记者 谢婷)

来源:gaokao.chsi.cn/gkxx/ss/201706/20170605/1609052806.html

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一、定向生资格认定

1.定向生资格必须是户籍(截至2020年5月8日)在本地,七年级至九年级三个学年学习和学籍均在本地同一所学校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具体时间为:2018年1月1日——2020年7月17日)。

“本地”对福州市区的学生指六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对六县(市)的学生分别指福清、闽侯(含高新区)、闽清、连江、罗源、永泰等六个不同区域。

2.符合定向生资格的考生名单必须在学校内公示,公示时间6月10日—6月12日,公示无误后,于6月15日前将信息上传至福州市中招系统作为投档录取依据。

二、定向生指标分配

1.福州市区招收定向生的学校:福州一中、福州二中、福州三中、福州四中、福州格致中学、福州八中、福建师大附中、福州高级中学、长乐一中。

2.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按不低于招生总的50%比例定向分配至各初中学校的做法,定向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倾斜。确保农村初中和无选择生源的城区初中有一定比例学生录取到优质普通高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初中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3.定向生指标将根据市区中考报名人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长乐一中定向生指标30%分配给五城区,70%分配给长乐区;福州一中、福州二中、福州三中、福州四中、福州格致中学、福州八中、福建师大附中、福州高级中学等8所学校(老八所)定向生指标170人分配给长乐区,其余的指标分配给五城区。福州“老八所”每校分解到长乐区的定向生指标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报考人数在300人以上的长乐初中校每校不超过2人,300人以下的每校不超过1人。

4.定向生指标分配,2021年(2018年初一入学)将原分配到有选择生源初中指标的30%调整到无选择生源初中,其中,市区农村初中10%,其余无选择生源初中20%。2022年(2019年初一入学)将全部向无选择生源的学校倾斜。

福州三中2017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名单公布了吗

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社交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交媒体和手机等新技术的普及,年轻人越来越习惯在虚拟空间中与朋友和家人交流。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与远方的亲戚保持联系,减少了需要亲自拜访的需求。

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面临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拜访亲戚。

文化价值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可能已经不再受到年轻人的认同和接受,他们更倾向于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体验,而不是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

交通和距离的影响:现代交通工具的改善和发展,使得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和便利的条件出行和旅游,他们更愿意利用这些机会去探索新的世界和体验新的文化,而不是只停留在熟悉的亲戚间。

人口流动的影响: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已经远离家乡和亲戚,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去走亲访友。

总之,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更加温馨和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增强亲情和社会凝聚力,激励年轻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2017福建大概多少高考人数?

2017学校自主招生的考试形式一般为“文化联考+综合素养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文化联考包括语数英三门科目;综合素质测试分为上机测试和面试,上机测试在计算机上答题,考核学生人文素养;面试由面试员与考生交流,主要考核语言表达、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知识面、职业倾向等基本职业素质。不过不同学校之间会有些许差别,具体请看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自主招生考试录取控制线根据招生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考虑,按不超过总的1.2倍划定录取控制线;~~

高同记忆作文福建

我有准确数据了,纳我吧,谢谢!这是刚看见的新闻!

福建省18.82万考生

另外:2017年福建招生181500人,其中本科83500人,高职专科98000人。

福建今年18.82万考生高考 省领导检查考前准备工作

2017年06月05日 10:15? 来源:福建日报

7日,福建省18.82万考生将分赴全省6566个考场参加普通高考。1日,副黄琪玉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查看福州三中考点情况,召开考前检查座谈会,对高考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

黄琪玉强调,各级招委会要立足全局、着眼大局,认真落实维护高考安全稳定的主体责任,梳理好责任链条,再次对高考各环节工作进行细致排查,及时整改到位,确保高考安全责任落到实处;要以最高的标准和最严的要求,加强对试卷运送、保管等全过程监管,确保试卷保密万无一失;要强化考风考纪建设,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要把以生为本、服务考生融入考试工作每一个环节,服务好伤病、残障等特殊考生,注意做好防暴雨等自然灾害工作,营造和谐高考舆论氛围,确保考生和家长满意,努力实现“平安高考”工作目标。(记者 谢婷)

来源:gaokao.chsi.cn/gkxx/ss/201706/20170605/1609052806.html

  作文真题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题目点评

 众人瞩目的2017年福建省4月质检作文的话题是“共同记忆”,与省里以往几次大考的“传家宝”、“二十四节气”,以及2015年高考课标二卷作文题“风人物”的选题相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入题,力图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关注国家,关注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递人群感情,写出正能量,体现了福建省质检命题的一贯的努力和追求。

 虽然从整体上对“共同记忆”的反思批判余地不大,但本题提供了另一个较广阔的写作空间,那就是材料所示的“不同的交往”和“不同角色”,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可以看出本次命题在话题和立意上,加大了对考生的限制和引导,也提供了一定的写作空间。

 这种空间体现在三对不同的关系上。“共同记忆”是唯一的写作话题,“三对关系”是可选择的空间。子女对应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学生对应沈老师,共同记忆是师生情;市民对应吴,共同记忆是城市文化。只要选择其一即可。实际上也只能选择其一。因为三者之间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既然是“沈老师”,就不可能是“吴”,也不可能是“张爸爸”,可见无法像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那样“选择其一”“呼应其它”。这是本次命题的一大特点。

 另外,题目要求从子女、学生、市民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张爸爸”、“沈老师”、“吴”仅仅是各自对应的对象,他们的话也仅仅是子女、学生、市民的、点拨和启发,而不是“共同记忆”话题的全部,否则就难以拓开思路。比如,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也要陪同孩子成长。若从子女的角度,当然可以赞同张爸爸的观点,但也可以大胆反对,甚至反思批判,挖掘写作空间,认为即使无法陪伴,也不会影响亲情;或者,过度陪伴,反而会消磨亲情;亲情与陪伴无必然联系,有时虽远隔千里,但依然相爱;反而有时近在眼前,却形同陌路。另外两对关系也同理。

 总之,敏锐发现题目的限制,努力拓展写作的空间,是每一次考试无法回避的任务。

  优秀范文

 同城共忆

 作者:林俳羽 学校:福州一中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点评

 与其他提供或现象的材料相比,本次作文题情境比较复杂,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却内藏,考生一不小心就会迷失题旨。可以说,省质检作文题所给的话题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任务设置的方式却非常精巧,对考生准确理解并在写作中贯彻题旨的能力要求较高。

 题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角色,思考共同记忆的意义,任务看似很明确,但是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却还留待学生去琢磨,其一是和谁的共同记忆即共同记忆的内容,其二是共同记忆对谁的意义即意义的指向。对这两个问题的提示,自然隐含在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里,但是这个提示又是模糊的。

 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从中可以体会到,所谓共同记忆在这里可以指父母子女因共同生活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指向父母子女的关系。吴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就不能相类似地把这里的共同记忆理解为与市民因共同经历而产生的共同记忆,其意义也不是指向和市民,而是指向城市。

 综合三位长辈的话,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其一,共同记忆可以指父母子女之间的,也可以指家庭的;可以指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指校园的;可以指与市民之间的,也可以指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其二,共同记忆的意义,可以是对子女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家庭而言的;可以是对学生可言的,也可以是对学校而言的;可以是对市民而言的,也可以是对城市而言的。

 如上面所言,这个作文题的任务设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准确把握。不仅如此,材料中三位长辈的话,各有两句,前一句是核心,后一句看似重要,其实却造成干扰。考生立意去阐释这后一句话,强调父母应该多陪伴子女,强调高楼大厦和底蕴的关系,就是受了误导,忽视了身份的特点。

 面对这样的题目,只有写作基础非常扎实的同学才能“随机应变”。能够充分理解题旨,并能言之有物地围绕中心话题进行阐释,这样的文章已算得是佳作。

 通常来讲,考场佳作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吻合阅卷老师对本次写作的期待;二是发人所未发,让阅卷老师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对这次省检作文,我们期待看到的佳作是什么样的呢?就议论文来说,既要有比较深入的阐发,又不失于抽象枯燥;既要有具体鲜活的体验,又不失于细琐感性。 譬如,从市民角度立论,应基于具体可感的甚至亲身经历的典型,撷城市的风物、生活习俗、重大等,进而就城市的共同记忆的留存与消失、遗忘与珍藏深入思考,既有可读性,又有思辨性,这样的文章自然可称佳作。就记叙文来说,则应该有曲折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的题旨以及自然的升华。记忆本身是私人的,是感性的,是带着情感的,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自然形成共同的记忆,从而体现出群体的、理性的、普遍的特点,能够通过个别的人物与独特的,写出对家庭父子、校园师生、城市人群的共同记忆的体悟与感怀,也会很精彩。

 俳羽这篇文章能紧扣题旨,内容朴实具体,对共同记忆的理解不空泛,其中还不乏细腻精彩之处,能反映出其阅读与表达的素养。至于其不足,则主要在不够大气,视野稍狭。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作者:龚少敏 学校:福州三中

 独行大都市中,高楼拔地而起,车辆川流不息,你是否有一瞬茫然失措?在一座座城市飞速现代化发展之时,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城市的共同记忆”即一座城市的市民因交集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印象与回忆。当一座座城市因现代化发展而日趋雷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方为其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然,或有人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徙加剧,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已将多地的文化底蕴侵蚀殆尽,谈何共同记忆?”诚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底蕴的营造与维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然而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当下,作为市民的我更主张着力于仍原地踏步的文化底蕴保护之上。毕竟城市的共同记忆只能由文化底蕴形成,而后者,则是城市的,不可或缺。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

 其因显然。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持续进行的当下,城市的外观乃至居住者不断变化,容易给无论是扎根者抑或是客居者的市民带来排斥感与陌生感。然而,倘若城市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便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市民,成为其对城市的共同记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作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后三者又正反作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命脉,以城市之根的形式,构建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反观当下,决策者却甚少有侧重于厚实文化底蕴,以构建城市之共同记忆者。拆古迹、建办公楼、取缔博物馆、建场所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著名评论员曹林曾言:“任期不长的官员不会去做发展城市文化这么长远的事,他们只在意任期满后政绩如何。”文化底蕴的微薄,共同记忆的缺失,不该仅归咎于体制,有关方面亟需反思与改变。

 依我所见,“魂系共同记忆,根治文化底蕴”观念应存每个市民心间,有关部门更应在此方面有所侧重。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将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在不悖离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构建文化氛围,创建并维持“共同记忆”,既是决策者的难题,又是我等市民的期许。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相信未来,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城市的面貌会像“母亲的面孔”一般让市民永远难忘,城市的姿态也变得越来越有魅力。生活其中,人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四季,看得见乡愁,拥有可以寄托情感、认同归属和栖息心灵的共同记忆。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最大的亮点是论证逻辑思路清晰,起承转合皆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开篇以一句“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亮出个人观点,角色定位明确。接着以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然,或有人言”“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其因显然”“然而,反观当下”“ 依我所见”等段首句串起全文思路,让读者阅读此文可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论证说理过程中,也时时不忘“市民”角色。且析理有一定的深度。结尾憧憬未来,点明中心。

文章标签: # 记忆 # 共同 #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