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地理讲解,2020高考地理讲解
tamoadmin 2024-07-23 人已围观
简介1.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2.高考地理题,需要详细讲解过程3.地理生物哪个更容易赋高分4.高考地理有哪些考点5.求历年有关月相问题的地理高考题,最好有答案及讲解6.新教材解读·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7.高考地理要注意哪些问题 高考学习文科的同学,文综一科的分值真的是分量重啊!而其中地理的学习更加的有逻辑性,如何做好高考地理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提分技巧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
1.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2.高考地理题,需要详细讲解过程
3.地理生物哪个更容易赋高分
4.高考地理有哪些考点
5.求历年有关月相问题的地理高考题,最好有答案及讲解
6.新教材解读·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
7.高考地理要注意哪些问题
高考学习文科的同学,文综一科的分值真的是分量重啊!而其中地理的学习更加的有逻辑性,如何做好高考地理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提分技巧 方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提分技巧方法
1、 总结 整理高考答题常用套路
不要说答题模板没有用,这样可以减少组织语言的时间,提高学校效率。
2、 分类总结错题
距离高考仅剩下50多天,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刷套题阶段,那么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做过的错题按照知识点分类整理起来,不要急于求成,慢慢就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一直不会,哪些比较模糊,哪些能完全掌握了。注意,总结错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录正确答案,要不然第一印象往往都是错误的,如果看完答案不太明白一定要问老师,不能草草了事,要不然就陷入死循环了。
3、多问为什么。
很多同学知识点记得不错,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答题,这就显示出很多同学记忆知识点都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我们需要的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阶段的转变,所以同学们在记忆知识点的时候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有利于题目的分析。
4、答题要规范,最好用地理语言答题
地理相比较历史和政治来说,答案的字数少一些,但是同学们一定要简短而准确,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话术,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一个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个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在答题的时候,最好用地理语言来答题,这样才更规范,更专业。
5、要注意心态
选择题很重要,但是一般错的会比较多,其中心态就是一个因素,拿到试卷第1到第11道就是地理选择题,很多同学就紧张到蒙圈,会的不会的全都答错,所以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免不必要的失误。
怎么学好 高三地理
自然地理是有难度,学好自然地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地图,其实要看你兴趣的,我对地理尤其是地图从来都很感兴趣,所以天天拿着地图看,地图熟了,自然地理就通了。不过,近年来许多考试都淡化了对地理位置的考察,即使是这样,看得明白地图这一学习地理的 基本素养 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选择题可以用的。
平时多做一些文综的卷子,就是那些原题的或是各地联考的卷子,单做自然地理等难度大的题目,不会做看后面答案一般讲解都很详细,还是不明白就问高手或老师,记住一定要多做,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做的多了信息量就大了。
选择题一定不能栽跟头。一道选择题的分不低,两三道地理选择题够你一道数学压轴题了。这是最需要注意的。稍不留神你就陷进去了。平时看书要注意细节,这是选择题的突破点。同时,要加强对选择题的练习。
在答一些简答题时,要注意多角度。分别从气候,地形,水源,科技,政策等考虑。
多 反思 ,多感悟。有时要学会举一反三。考试题目的原型是离不开课本的。一定要把课本看透。同时,要多做一些关于图表类的题目。学会灵活应用。注意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一天要多做,不断增大自己的信息量,地图册也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途径,天天做一推自然地理题,有空多研究下地图册,多做多看多问,考试就不会有问题了!
高考地理:综合题拿高分的技巧
一、常见问题
1.审题不明确,不能与课本知识建立联系。
2.概念掌握不牢固,不能从头脑中准确提取。
3.忽略题干中的限定语,导致答题的针对性差。
4.不注重答题指导语,不能准确把握各种行为指令的不同要求。
5.专业术语运用不准确、不规范。
二、应对 措施
上述问题的出现,审题不清是关键,因此考生答题时应注重三个方面。下面以“简要评述东北地区突出的自然优势”为例进行分析。
1、首先找题干中核心的地理概念。
题目中核心的地理概念为“自然”。
2、再看限定性语言。限定性语言包括:
①空间限定语(如图示地区);
②时间限定语(如某月某日);
③角度限定语(如优势、特点、分布、规律);
④程度限定语(如突出的、主要的)。
题目中空间限定语为“东北地区”;角度限定语为“优势”;程度限定语为“突出的”。这样本题就定位为“东北地区突出的优势自然”,然后就很容易与课本选修二的相应知识联系起来。
3、最后看指导语。指导语包括:
①指出、说出(答题时点到为止,无需展开);
②比较(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点,又要注意相同点);
③描述、阐述、简述、综述(答题时要具体描述,多角度地用地理术语分析);
④解释、分析、说明(答题时应有铺垫);
⑤评价(既要写优势,又要写不足)。
题目中的指导语为“评述”,因此答题时就要对东北地区突出的自然优势进行具体描述,尽量用地理术语进行全面分析。
高考地理提分技巧方法相关 文章 :
★ 高考地理五大实用提分方法
★ 高考地理快速提分的方法
★ 高考地理提分方法:36个地理名词
★ 高考地理提分的八种方法,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 高考地理的提分方法
★ 高考地理提分方法
★ 高三地理快速提分方法
★ 高三地理有哪些提分的技巧
★ 高考地理如何快速提分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的分类:空间(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矿产。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的分类化学、生物、矿产、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的分类矿产、土地、水、生物。
252、陆地自然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高考地理题,需要详细讲解过程
现代人 总结 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法宝的人,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里徘徊。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 方法 ,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 热点 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问题的 措施 。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 雨水 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 种植 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浪费;水污染)
考向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二
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三
气压带和风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 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 故事 ---“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设一:单圈环流。
设二:三圈环流。
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的形式加以解释。
2020高中地理教学教案3篇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高一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3篇
★ 2020最新高中地理教学范文模板
★ 2020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范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师工作反思范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20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篇
★ 2020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3篇
★ 2020关于幼儿园妇女节教案3篇
★ 2020高一第二学期地理教学的工作
★ 2020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本
地理生物哪个更容易赋高分
这个题很荒谬,去洛杉矶居然要坐火车,而且洛杉矶居然离北京这么近,不可能
实际距离=12.6*1500=18900km
运行时间=18900/189=100小时=4天零4小时
抵达时间为北京时间3月8日20点+4天零4小时=3月12日24点(或者说3月13日零时)
北京是东八区,洛杉矶是西八区(从地图上看在西经120度)
往东越过日界线算,洛杉矶时间应为北京时间+8小时-1天=3月12日8时
往西不越过日界线算,洛杉矶时间应为北京时间-16小时=3月12日8时
答案选B
看在我高中这么喜欢学地理的份上帮你解答,下次记得设置悬赏分
高考地理有哪些考点
自新高考改革以来,地理和生物这两门文理科目深受学生们喜爱。据现有的情况来看,全国多个地区近几年地理和生物都是新高考选科中的最大热门,且当前热度不减。其中,地理生物哪个更容易赋高分和女生选地理好还是生物好也是很多同学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期小编将为大家讲解新高考中的地理和生物赋分究竟区别在哪。
请点击输入描述
一、高中地理与生物的区别
地理:传统文科科目之一,六门选择科目中难度较小、得分较高的科目,且报考人数处在六科前列。但是,地理的专业覆盖率只有15%,相对来说较少。
生物:传统理科科目之一,在三大理科综合中难度最小,但相较于地理,难度更高。且对应可学的高校专业数多于地理,选考后可以拓宽专业选择面。
请点击输入描述
二、地理、生物哪个更容易赋高分?
地理和生物两门学科由于其学科特性,导致两者情况略微相似。文理两方面,学习难度都相对较低,考试得分也都相对容易。因此,这两科在新高考选考科目中,报考基数大,分数层次分明,赋分制度体现得更完善。客观来说,两者赋高分的难度相当,不具可比性。同学们在选择这两科时,更多的应该从兴趣爱好及具体专业对应方面入手。
三、女生选地理好还是生物好?
对于女生选地理还是生物好,除了可以参考以上观点,还有下面两点值得关注:
1、兴趣
按照喜好选不后悔。喜欢学医,爱好观察小白鼠的就选生物;喜欢旅行,梦想天涯海角的就选地理。?
请点击输入描述
2、大学专业
通常来说,高校的文史类专业比较适合女生的长期发展,但谁也不能保证大家的口味都一样。因此,专门列出两科对应的大学专业类,欢迎参考。 ?
生物:生物工程类、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环境科学类(生态学等)、医学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森林类、草叶科学类、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等)、环境生态类、动物生产类、动物医学类、水产类。
地理:气象类专业、地图测绘类(卫星遥感、GIS专业)、水利水电类、城市规划类、酒店管理类、旅游类、地质勘探类、管理类、地理教育类。
求历年有关月相问题的地理高考题,最好有答案及讲解
专家指出,要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目的解题方法,并注意检验和训练,强化应考能力。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回归书本,巩固知识体系,突出《考纲》、《说明》的重点。
在总复习阶段,大脑中要一定脉络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之一是题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内。所以,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够将试题所考内容落实到地理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内,答题就有可能八九不离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涉及每个单元章节的若干考点中,了解哪一考点或哪几个考点相对重要,大胆取舍,有舍必有得。
强调“双基”、突出主干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原则。在高考复习中重点抓住学科内最基本、最常见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运动中的时间、日期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天气与气候、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水、河流、地下水,海洋环境中的海水性质、洋流与环境、海洋,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区域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等。另外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比如时间的计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经典选择题目,虽说几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一直作为全卷的区分题出现。
注意近几年考查的主干知识。2010年高考命题会在现有的体例、难度和回归教材的特点上,延续现在的命题理念和风格的特色。变化在于主干知识的命题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规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近几年主要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这些主干知识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考查;还有哪些主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近几年没有考查过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本莫忘细节。考生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回归课本,把课本上所有内容细细看一遍,许多因为系统复习漏掉的细节,都要重新过一遍。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强化限时定量训练,训练解题能力。-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看书和做题不可偏废
地理学科是对不少文科考生的“软肋”,对部分考生提出的“复习地理是不是该多多做题,看书有没有用啊?”对这一问题,王老师表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学文科的同学都知道,相对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来讲,人文地理较为简单,因此建议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务必把课本理解吃透。
至于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简单,就像给了一数学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公式来面对不同的题。自然地理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图文题的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题目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一类,将有助于判断季节时区。难度较大的是等值图一类的题,只要多做多练,记得高高低低一类诀窍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仅要看书,背死原理,还要多多做题,才能积累经验。现在是四月,应该把每天的复习安排得明确一些,比如练一组题之类。
3、专题复习的方法
至于怎样重组知识,怎样突破专题,应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制定相应的专题及复习方案,为提高效率可用“看、想、做”的复习方法。
1、看要点、想内容。每个专题已把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了一起,看知识要点,用“过**”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相关内容,一是温故知新,二是对其中薄弱环节可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好、针对性强。
2、看图、想空间(想原理)。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近年的高考几乎是无图不成题,所以,每天都应要求学生坚持抽时间看图,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错题,可以是薄弱知识环节的典型例题,也可以是经典的高考题。把它们归在一起,经常翻看,总结、分析解题的思路,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节课或每个专题教师都要围绕核心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掌握该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形成规律性的解题模式。在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运用例题分析归纳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模式的训练和巩固,使学生牢牢掌握。
5、做真题、找感觉。第二轮复习时间紧,搞题海战不可取。但必须适量地做一些“真题” (高考题、经典模拟题或例题),及早找到高考考场感觉,对新情境题型,还要总结解题技巧,寻找对策,以提高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4、有效运用“地理语言”作答,要学会“踩点”。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卷答题情况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答题没有思路;语言不规范(不用地理语言);不全面;没有层次;答不到点上等。究其原因:简答题是一种较新的题型,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答题的思路;没有答题的技巧(良好的习惯和地理学科技巧)等。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因此,后阶段复习要向失误学习,不断总结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非知识性错误,从对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过程中,弄清概念、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组织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题者意图,答案要既合题意,又合命题者意图。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练。作答时,三类材料各有解析特点:文字材料---直接用、总结用;地图和图画材料---解释地图、看图会说话;数字材料---会把数字变文字、重在比较。要认识到规范就是高考分数,规范是张开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从对从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可知,答题是否规范越来越成为整张试卷的区分点。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大家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答题有效性强,最好养成一定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再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的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
地理解题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与多端思维能力,所以训练时,不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训练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条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点,条理要清楚,脉络要分明,决不能长篇大论;②层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没把握,怕漏答,可以适当多答几条,但要将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对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词,可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除注意复习方法外,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生经过前期数月的紧张复习,身心俱已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这时,许多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企盼高考尽快到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由于惧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来,每天都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心神不定。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原现象”,其实“高原现象”并不代表学生的生理极限和学习效率的绝对顶点,这好比是长跑运动中出现的“极点”现象一样,只要咬牙坚持住,度过短暂的困难期,一切都会好转,会越跑越轻松。针对学生的“高原现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战胜别人的是英雄,只有战胜自己的才是圣人。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2)在复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复习状态,并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与老师或同学们多交流,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3)指导学生恰当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这样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4)课堂复习和训练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有些教师对做过的题不想再让学生做,简单的题觉得交给学生做没多大的意思,在二轮中一味地去追新题、难题、怪题,结果在“新、难、怪”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困惑。其实做题巩固的是知识、练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难度过大的题,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础且难度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必要。
6、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引领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的与当前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米,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及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问题:中外的友好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开发;“嫦娥一号”的发射;孟加拉国热带风暴潮带来的灾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嫦娥一号”上天和探月;我国将建第三南极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设等等。
二、地理复习的常规误区
误区1:沉迷题海,盲目做题
一些学生由于对“做题”理解的偏差,而误认为只要多做题就能“取得成功”。其实适度的做题是对的,如果不进行适度的做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片面和不深刻,但是习题的知识覆盖面是有限的,它无法覆盖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如果对习题缺乏选择性,就会出现重复的机械劳动,因而练习的收效甚微。为此高三复习不能只做题,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和精练性,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通过训练,培养良好的考试习惯、应试技巧。
误区2:忽略基础、求难求深
许多学生对考纲不研究,对考纲的要求不明确,加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基础题不屑一顾,而一味地钻难题,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失误。为此学生在复习中应该熟悉地理主干知识和理解主干知识,要注意查漏补缺,将没有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及时记忆和掌握,对理解有误的知识要及时加以改正,做到“题不二错”,从而为高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误区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试题的覆盖率是有限的。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知识范围进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在复习中应该取以下策略:1、重点知识重点复习;2、常考常错的知识多次复习;3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等理解不够的知识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并多变化问题情境进行思维和解答训练,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此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复习中应该抓住地理主干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进行重点复习和加强训练,以求得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误区4:重视解题、忽视过程
到了高三阶段,练习量大增,但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做练习的习惯养成,在做练习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1、追求做题的数量而忽视做题的质量;2、审题不认真,在具体做练习时,没有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通读习题材料,没有认真细致地审图。为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时能够关注解答的过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那么在高考中也就不会出现诸如审题、答题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平时的解题中还能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那么学生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轮复习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高考备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让学生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以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迎接高考,相信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新教材解读·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1. 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 初二 B. 初五 C. 初八 D. 十一
注:月到中天的时间比日到中天推迟0.8小时,是通过每天月球向东移动约12度得出的
2,判断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是上弦月的是 (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春江潮月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思路分析: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高考地理要注意哪些问题
本章导学:根据学科特点,指出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介绍本章知识结构体系,指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具体指导学习方法。
课标导航:指明本节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能有的放矢地去学习。
知识结构:挖掘本节知识的内存联系,在相互联系的结合点上把本节主干知识网络化。把主干知识放到知识链中去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宏观把握。
知识探究:本书的主体部分之一。有重点详细分析了教材内容,落实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组成知识面,结成知识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突破障碍。
图表解读:课本图表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读图表中的显性、隐性知识,指导学生解读图表的技巧和方法。
能力培养:紧扣考纲,精选基础性经典例题,作详细解析,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结合基础知识题、综合创新题和高考经典题分层次讲解例题,与高考对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使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迁移应用:对本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行训练和检测,指出测试知识点,旨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每题后都附有测试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答案中附有点拨,注重思路的剖析 和方法的提炼,定能起到“一册在手,学习无忧”的理想效果。
课本“活动”参考答案:对教材“活动”,给出参考答案,启迪思维,引发联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末整合:对每章的知识和能力体系进行归纳和整理,分专题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知识,有效提高能力,并用经典高考题检测学习效果,使学生提前把握高考方向。
有《新教材解读》系列丛书在手,如同把名师请到了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学会升华到会学。通过本书的学习达到培养终身自学的能力。
抓“原理”重“理解”
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概念”重“消化”
姚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同学们要做如下努力:有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同学们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