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邓州一高高考光荣榜2019,邓州一高高考光荣榜

tamoadmin 2024-07-07 人已围观

简介1.哪些古今中外人因受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事例?2.《岳阳楼记》翻译3.先天下之忧而忧:四起四落的一代嘴炮范仲淹年过半百的传世之作4.岳阳楼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古代什么文体?选自哪里?5.而或长烟一空,和上下一白,“一”的意思一样吗6.岳阳楼记中是*雨霏霏还是霪雨霏霏传承创业精神 再谱广电新篇邓州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万洪志25年弹指一挥间,25年深藏记忆里。记忆里,你是全省县级的首家电视台,你为

1.哪些古今中外人因受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事例?

2.《岳阳楼记》翻译

3.先天下之忧而忧:四起四落的一代嘴炮范仲淹年过半百的传世之作

4.岳阳楼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古代什么文体?选自哪里?

5.而或长烟一空,和上下一白,“一”的意思一样吗

6.岳阳楼记中是*雨霏霏还是霪雨霏霏

邓州一高高考光荣榜2019,邓州一高高考光荣榜

传承创业精神 再谱广电新篇

邓州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万洪志

25年弹指一挥间,25年深藏记忆里。

记忆里,你是全省县级的首家电视台,你为基层电视事业的起步书写着第一;当年你第一个开播可谓真的不易——邓州新闻让我们第一次看到荧屏上的自己,117米高塔记录着时代的足迹。

25年里,新闻立台——广电人深刻铭记:《邓州新闻》从每周一期到天天更新,把市委市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对上新闻报道机制创新焕发活力,去年的报道再捧南阳第一;数字传输优势无与伦比,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半年完成破解了诸多难题;现如今58个基本频道42个付费频道,让邓州市民感受到数字电视的独特魅力;新农村渴求新文化的传递,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是农民的需求,更是我们广电人的以人为本的创业目的;创新发展模式,引入社会资本,578个行政村村村通有线电视,三年即实现完毕;1800多个自然村也顺势通达,10多万农户从此告别收看模糊、频道单调的无线电视,迈进了频道多样、节目丰富多彩的有线天地……

历数这些成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将我们砥砺;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兄弟单位的帮助支持,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对广电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只是接力棒中的一棒,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广电人持续努力。

广电的过去是一代代老广电人的光荣,广电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拓去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迅速到来的“三网合一”,我们不能自我陶醉、更不能沾沾自喜。

机遇和挑战共存,困难和优势并立,在今后的进程中有些原则我们要时刻牢记。首先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秘密;广电的政治属性和公益属性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否则就要出大的乱子大的问题;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处处重视群众呼声,使广电工作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还要十分关心职工生活和待遇,让大家在改革发展的中共享利益。“四个干事”更要身体力行须臾不离,那是我们广电人干成事创大业的基本要义。

25年的里程,有奋斗的汗水,有成功的欣喜;但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需要我们去续写新的神奇。面对“十二五”的宏伟蓝图,我们深感使命光荣,满怀希冀。

让我们以此为新的起点吧,立刻干事,马上行动,用广电人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去续写新的历史、续写一个个的史无前例!

宣传创新工程创佳绩

近年来,邓州广电局大力实施宣传创新工程,以开展宣传质量年活动为抓手,拓展办台思路,创新办台手段,全力打造《邓州新闻》、《明日之星》等知名栏目和特色品牌。《邓州新闻》由多年的一名播音员,发展到现在的两组男女对播,由原来的每周一、三、五播发新闻到现在的天天播发,并通过新闻改版,增加了大量的典型和民生新闻,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视性,节目质量明显提高。电台实现由录播到直播的飞跃,全天17个小时播音,丰富的节目使听众耳目一新。

创新外宣机制,加大对上报道力度,激励记者多发稿,上要闻、争头题、创优稿,去年获得南阳市对上报道第一名,对省电视台报道第二名,连年获得南阳市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打造精品项目,提升创作水平,采制的《新方法开辟新天地——邓州市推行“4+2”工作法纪实》专题片在全国新闻类公益广告节目评析表彰活动中获铜牌奖,展示出良好形象。

城区有线电视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

2008年,邓州市广电局根据省、南阳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规划,使用河南省有线网络公司南阳分公司的节目传输平台,贷款融资近1000万元,对有线机房前端和传输网络进行升级改造,采取基本收视维护费不涨价的原则,投资全部由广电部门承担,给用户最大的优惠,向原在册用户免费配送机顶盒,对城区单位有线电视用户实施了数字化整体转换。2009年在实现城区整体转换的基础上,新开通了电视网站和42个付费频道,有效满足了观众个性化、专业化和对象化需求。今年又筹资600万元在城区周边144个自然村和新建的13个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新村实施数字有线电视覆盖项目。目前,城区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呈平稳增长态势,总量从转换前的1.7万户,增加到3万多户,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哪些古今中外人因受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事例?

一共三次。

邓州有个百花洲。百花洲又名花洲书院。花洲书院虽远不及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四大书院名气大、资格老,却是一千年前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三年时所亲手创设的学堂,并因此留有诗文胜迹。更要紧的是,他那百代争诵的《岳阳楼记》正是在此时此地所写。

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划粥割齑”的典故便出自他的刻苦读书。26岁时考中进士并出仕。前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少年得志、诗名甚高的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壮举,令晏殊都目瞪口呆。这年冬,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说要率领朝中百官为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满朝的文臣武将慑于太后之威,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倒是位卑言轻的范仲淹挺身而出,向皇上上疏直谏,说是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于是拜寿仪式从简。这却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心中忌恨。晏殊深为不安,指责他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不服,说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也自知难在朝中立足,但他无怨无悔,不久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直言敢谏的禀性并未改易。在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因此有了新的气象。而这时仁宗打算废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15岁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实际上宠爱的是尚、杨二美人。郭皇后性好嫉妒,又仗着太后,在后宫骄横不驯,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妃嫔闹得狼烟四起,争吵不休。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趁机暗中撺掇手下人以皇后九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在吕夷简的怂恿下,仁宗废后决心更坚定。废后之事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立即向仁宗进言直谏。因事情紧迫。范仲淹又去与吕夷简争廷论理。几番唇枪舌剑,吕哑口无言。年轻气盛的仁宗皇帝赵祯却一意孤行,从速下诏远调范仲淹知睦州。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时年46岁。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仍是祸从口出。景祐二年,范仲淹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调回汴京升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并做了开封知府。而范仲淹依旧是“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此时的吕夷简羽毛丰满,把持朝政,任人惟亲,提拔官员多出其门。朝内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功夫搞了个新闻调查《百官图》,晋献于仁宗皇帝。尖锐地指出哪些人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是有问题的,痛责吕以权谋私。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反诬他别有用心,离间君臣关系,图谋结党营私。仁宗不察,遂罢黜范仲淹的京官,将其放逐知饶州。

白驹过隙,一晃8年。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春,由欧阳修力荐,“天子以仲淹众望所归拔用之”。于是,已届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几经贬黜放逐,仍是禀性难易,壮心不已,始终如一。这时,仁宗让吕夷简退职养病,让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实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皇上允准,在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吕夷简纠集一批既得利益的朝臣猛烈反扑。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缩,改革告吹,并下诏解除范职。

悲愤与无奈之下,范仲淹这才激流勇退去了邓州做知州。在知邓州期间,应先被贬谪的好友滕子京之约,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名垂千秋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不折不扣是他宦海沉浮数十年,毕生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史家赞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金人元好问评价范仲淹“求之千百年间,盖不见一二”。抚今追昔,令人慨叹良多。平心而论,范仲淹不惧雷霆之怒、敢说真话的骨格人品和造福一方的人生境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让今天的一些文化人特别是官场人对镜而视,肯定会自惭形秽,望尘莫及。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

第一次外贬时,亲朋们一直把他 送到都门外,称赞他说:“此行极光(非常光荣)。”

第三次被贬时仍有人不 顾吕夷简的威胁恫吓去送别,并安慰他说:“此行尤光(尤其光荣)。”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他正道直行,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以满腔热忱报效国家。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岳阳楼记》翻译

官渡之战

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徐三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同时,袁绍谋士许攸知道袁绍优柔寡断,此役必败,来投奔曹操,曹操采纳他的建议,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 ,后率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 ,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 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 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 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四起四落的一代嘴炮范仲淹年过半百的传世之作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刻唐代和现代(宋)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连接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间的阴晴变化,气象万千。这些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到(至)巫峡,南面远通潇湘水,降职远调者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集,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心情,难道没有不同吗?

像那连绵的雨下个不停,接连数日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群星隐去了光辉,大小山峰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阴风浊浪的声势犹如老虎怒吼,猿猴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情怀,满眼望去,一片萧条的景象,感慨万千,十分悲伤。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着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很浓,颜色很青。然而有的时候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座楼,就有心情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的感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是快乐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那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那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

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过,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和:和乐。

废:荒废

具:通“俱”,全,皆。

兴:兴办

乃:于是。

增:扩大。

旧制:旧时的规模

制:规模。

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

以:用来

夫:那。

一:全

胜状:胜景,好景色。

衔:衔接。

吞:吞纳

浩浩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涯,边。

横:广远。

际涯:边。( 际 涯 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 涯专指水的边界)

朝晖夕阴: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

阴:阴天

晖:日光。

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

此:这

则:就是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备:完全,详尽。

矣:语气词“了”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北:向北

南:向南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这里指恍然矢志的诗人

会:聚集。

于:在

此:这里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得无……乎:莫非……吧

览:观赏

异:不同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阴:阴冷。

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

隐曜:隐藏了光辉。

曜:光耀

岳:高大的山。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潜藏。

行:形迹。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折断。

樯:桅杆。

楫:桨。

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这个。

则:就。

有:产生。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去:离开。

国:国都。

忧谗畏讥:担心别人说坏话,讥讽嘲笑自己。

畏:害怕。

谗:谗言。

讥:讥讽。

萧然:凄凉的样子。

感:感慨。

极:到极点

而:顺接连词

春和:春风和煦。

景:日光。

波澜不惊:没有惊涛骇浪。

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一:一片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芷:一种香草。

汀:水边平地。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野花。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时。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答:应和。

何极:哪有穷尽。

旷:开阔。

怡:愉快。

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

偕:一起,一并,一作"皆"。

临:迎着。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嗟夫:唉。

尝:曾经。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异:不同于。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以: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庙:宗庙。

堂:殿堂。

庙堂:指在朝廷。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是:这样。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必:一定。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

斯人:这样的人。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归:归依。

词义现象

古今异义:

微 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

今义:细小.

气象 古义:景象. 例句: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越 古义: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制 古义:规模。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备 古义:全面,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 古义:阳光。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 古义:曾经。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一词多义:

1.以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观 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一(数字1) 1的意思:1碧万顷

全:长烟1空

4.开 放晴:连月不开

打开:开我东阁门

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5.则 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极 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尽:此乐何极

7.或 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8.为 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

做,为:全石以为底

9.空 天空:浊浪排空

消散:长烟一空

10.通 顺利:政通人和

通向:北通巫峡

11.和 和乐:政通人和

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12.极 尽:南极潇湘

十分:感极而悲者矣

主旨分析

写出作者豁达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段意总结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综上所述,二至四段描写了岳阳楼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岳阳楼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文章成语

百废俱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

范仲淹

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任命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整体感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问题研究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但是,纵观全文感觉得到范仲淹并没有真正的到过岳阳楼,而是想像着写的。

文学常识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岳阳楼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古代什么文体?选自哪里?

江南有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而这三大名楼中最早修建的就是岳阳楼,岳阳楼有「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名楼配名文,名文颂名楼。滕王阁的名声大噪是因为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岳阳楼则是因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那个写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的范仲淹。 一、沉默苦读的少年时代 范仲淹2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给别人做儿子,当然名字也得改过来了,他改名为朱说。因为那时的他太小了,完全不记事,因此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直到13岁那年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苦不已,毅然告别了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开始寒窗苦读。 因为袋中无银,生活艰苦,他每天煮一锅稠粥,等粥冷却了之后,划成4块,早晚两块,就这样支撑自己的求学生活。同学看他实在过得太辛苦了,就送来了大鱼大肉,可是他拒绝了,他说:「 ”如果我吃了这些,以后我就没法再坚持天天喝粥了”。 心有所向,无以阻挡。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能经受多少诱惑,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远离诱惑。 二、嘴炮的职业生涯,四升四贬 他的寒窗苦读获得了回报,27岁的那年他以「 ”朱说”的名字中了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地方小吏生涯,也开始自己的嘴炮生涯。两年后,他升职成为文林郎,于是他归宗复姓,改回自己的名字——范仲淹。因为自己的政绩,范仲淹也不断获得升迁,当然这些升迁都还是地方上的小小往上挪动。 37岁那年,范仲淹的母亲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时的南京留守晏殊,就是那个写下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邀请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担任教习。 1、第一次升迁:上疏万言书,实现从地方到中央的飞跃 40岁那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希望能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这篇文章被当时的宰相王曾看到了,十分欣赏,于是极力举荐,再加上晏殊在宋仁宗面前口述范仲淹在地方上取得的成绩, 12月的时候,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类似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一名编辑。虽然还是个小职位,但是对于范仲淹来说实现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质变,而且他开始进入了大佬的视野。 2、第一次被贬:怒怼刘太后,要求还政于君,被贬地方 范仲淹当上了秘阁校理后就不断开炮,看不惯谁就怼谁。当然,这些怼都是小怼,无伤大雅。直到第二年,他怼上了实权人物——刘太后,他说皇帝已经成年了,太后应该还政于皇帝,这件事可搞大发了,连举荐他的晏殊也担心自己受到牵连。朝廷最开始对这件事置之不理,但是范仲淹不知进退,继续上书,终于惹恼了刘太后,他因此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这一年他43岁。但是范仲淹被贬地方之后,依然忧国忧民,不断发表政治见解,虽然这些都没有回应,但还是在宋仁宗心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3、第二次升迁:宋仁宗掌权,召回范仲淹 45岁那年,刘太后驾崩了,宋仁宗真的完全当家做主了,于是召回了被刘太后贬的那群人,觉得这些可都是我的队伍的人呀,以后都要好好重用,这其中就包括范仲淹。范仲淹回京成为右司谏,成了实权一号人物「 ”宋仁宗战队”的一员了,不难想象这位当年要求刘太后还政宋仁宗的嘴炮将在这个真正属于宋仁宗的时代书写自己的政治辉煌。 4、第二次被贬:怒怼宋仁宗,反对废郭皇后,外放睦州 可是宋仁宗想太多了,旁观者也想太多了,范仲淹当年怼刘太后可并不代表他就站队宋仁宗。回京的第一年,宋仁宗因事和郭皇后发生争执,被郭皇后打了个耳光,宋仁宗气死了,决定要废了郭皇后这个悍妇,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因为和皇后有私仇,也举双手表示赞同。可是范仲淹不干了,皇后怎么能说废就废呢?这可惹恼了宋仁宗。「 ”当年要不是看你怼刘太后被贬,我才不会召你回来,既然你如此不知好歹,不和我保持统一战线,那就继续回地方去吧,眼不见心不烦。”于是范仲淹被剔除出「 ”宋仁宗战队”,外放睦州担任知州。 5、第三次升迁:治水之大功,再回京师,再受重用 但是我们的范仲淹实在是太能干了,政绩盖不住。47岁那年,范仲淹因为在苏州治水有功,他又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6、第三次被贬:怼宰相吕夷简,上书《百官图》,被贬饶州 但是我们的范仲淹是什么人?一代嘴炮呀!48岁那年,因为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上书了一份《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这一次,可惹了大麻烦了了,他被贬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而且境遇十分凄苦,从帝都开封到饶州,一路经过十几个州,都没人敢出来接待他。 当时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把自己写的《啄木》诗和一篇《灵乌赋》寄给了范仲淹,希望他要学会做一只报喜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致唾骂,要明哲保身,拴紧舌头,不要乱说话,爱惜自己。 读到梅尧臣的文字,范仲淹很感动,但对于劝告的内容却并不赞同。他很快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给梅尧臣,在赋中,他斩钉截铁地说,「 ”不管人们如何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将始终坚持一生的信条:「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而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说出那句经典的「 ”不自由,毋宁死”比范仲淹这句话也晚了大约740年。虽然在宋朝,被贬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代表着你直言不讳,敢于进谏,是诤臣,可是范仲淹这被贬的记录也实在是太频繁了。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即使痛苦,也万死不辞。因为沉默不言、放任不平等,也是一种罪恶。 7、第四次升迁:文治武功,官至「 ”副总理” 当然,被贬依旧抵挡不住范仲淹的能力和才华。51岁那年,西夏举兵进犯宋朝边境,因为边事吃紧,仁宗觉得范仲淹有能力,于是又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年过半百的范仲淹开始了从文官到武将的转变。 七月,范仲淹又升职成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起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作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与西夏的战争持续了3年,直到范仲淹54岁那年,当时西夏的老大元昊向北宋称臣。因为在治军打仗方面显露出的才干,再加上身为文臣时的政绩,这个文武双全的政治家终于在55岁那年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 8、第四次被贬:庆历新政失败,落魄离开 不过,范仲淹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他当上了参知政事,终于在高位了,可以谋其政了。庆历三年,范仲淹针对当时的朝廷积弊提出了「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提高效率、解决朝廷积弊为目的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宋仁宗采纳意见并施行新政。第二年,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 但,新政触怒了贵族官僚既得利益,遭到强力阻挠。庆历五年,范仲淹被罢免了参知政事一职,后来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新政相关人员也纷纷被排斥出朝廷,新政持续了不到两年,就以失败告终。 三、一生无悔的治世理想 依稀间又出现了范仲淹童年的一件趣事。小时候,范仲淹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于是问他:「 ”您看我将来能成为宰相么?”算命先生捋了捋胡子,笑道:「 ”小小年纪,你太狂妄了!”范仲淹又问:「 ”那您再看看,我能不能做医生?”算命先生被他的问题弄得十分不解:「 ”刚才还要做宰相,怎么现在变成医生呢?”范仲淹说:「 ”唯有宰相和医生能够救人”。算命先生赞叹道:「 ”你有这样的胸襟抱负,是宰相之才!” 而这大概也划出了范仲淹的人生轨,怀迹济世救民之心,怼天怼地怼世间不平之事,下笔能成锦绣文章,语惊四座;为吏能踏踏实实,为民服务;为地方官时能造福一方民众;在中央时能积极诤言,推进改革;为武将时治军有方,智退敌兵;退休后致力慈善机构,造福范氏一族…… 虽然四起四落,但范仲淹的成绩永远无法抹去。文治武功,留待后世评说。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这样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曾评价过他: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四、天下忧乐在心头的千古文章 而在他第四次被贬的时候,当时58岁的他受到了被贬巴陵(今湖南岳阳)的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当时他人远在邓州,凭着自己以前路过岳阳,对岳阳的记忆,以及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秋晚图》,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虽然文章中通篇没有提及岳阳楼的样子,可是将视野转向了洞庭湖,描写景致、抒 *** 绪、一展志向,写的既是洞庭湖和岳阳楼,也写的是自己一生的抱负。虽然这位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的人,终其一生都无乐,因为治世理想未成,天下同乐不得,此生何乐可说?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备注:这篇《岳阳楼记》大家耳熟能详,在此不进行释义。 上一记:滕王阁楼今依在:1300年后以文为礼隔空致敬《滕王阁序》 下一记预告:除了这一篇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诗词领域也颇有成就,目前尚有5首词存世……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好风集所有,其他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而或长烟一空,和上下一白,“一”的意思一样吗

《岳阳楼记》的文体是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原文是: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那是庆历的第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啊,政事顺利,百姓和睦,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啊,全都在洞庭湖上。那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河水,浩浩荡荡,清晨湖面上撒满微光,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啊,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啊,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不停而下,整月不放晴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思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十分悲伤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啊,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啊,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

有时湖面上的烟雾完全散开,完美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粼粼,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像沉在水中。

渔夫的歌声唱起来了,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忧虑啊。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这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扩展资料:

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

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分为:

1、骈文:

又叫“四六文”,这种文体,四字、六字句相间,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句式迁就,文中堆砌词藻,常影响内容表达。

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3、表:

古代奏议的一种,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之一。

4、赠序:

古代文人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增序。后凡是惜别赠与的文章,都叫增序。其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5、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都叫“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还有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歌功颂德追思的叫“墓志铭”。

6、杂记又称记:

(1)、记载风景、琐事、感想等的一种文体。描写山川、景物、人事的,如《小石潭记》、《西湖游记》、《桃花源记》等。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由理事掌故、遗文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

7、游记:其实是杂记的一种,把它单列出来,是因为它在杂记中占有比较特殊的位置: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

可以记录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并从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语言生动,记述较为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8、寓言:用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寓”是“寄托”的意思。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9、诗歌:我国出现的最早的 文学体裁就是诗歌 ,后来逐渐演化为三种样式: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究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去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属近体诗,其他属古体诗。

乐府诗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后成为诗体名称。

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曲在元代最盛行。课文中选用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张养好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10、疏,又名奏疏:

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

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

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

11、对策:

古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12、序跋:

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13、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4、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

15、应用文体:

盟誓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是先秦时代最为常见的应用文体之一,在后代也有一定影响。《文心雕龙》中有"祝盟"一篇,并把盟誓列为"有韵之文",颇为重视。

骈体文:六朝人把文人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叫作“应诏”,唐代把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叫作“应制”。因为“应制文”大都以骈体为之,后人便称骈体文为应制体。

这种文章虽内容空虚,专事歌颂,无补于国政世务,但却可以博得统治者的欢欣,作者亦可因此而获得名誉地位,对那些想混个一官半职的士人是大有用处。

"策问"与"对策"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的考试文体。

谣谶与诗谶:以诗歌为形式的谶言在古代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名称。在史书中,这类诗歌大多记载于"五行志"之中,一般称为"诗妖”"诗异""诗谶"。

我们把古代那些以诗歌形式出现的谶言,归纳为谣谶与诗谶两大类型。文中所谓"谣谶"指的是那些民间流传的以歌谣形式预兆未来社会政治状况的谶言;"诗谶"指的是某些诗人所创作的预示了诗人自己未来命运的诗歌。

16、词条图册。

二、《范文正公文集》为北宋时刻印的范仲淹?(989~1052)诗文集。是现存最早的范集传本。《范文正公文集》序为苏轼为此集作的序。

其文以后辈口吻叙写,以伊尹、姜子牙、管仲、乐毅、韩信、诸葛亮喻范仲淹,表达了对范仲淹的崇敬和追忆之思,情真意切。

岳阳楼记中是*雨霏霏还是霪雨霏霏

意思一样,均为“全”的意思。

1、而或长烟一空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整句诗词为: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释义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其中,而或长烟一空意思为有时候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说的是完全的意思。

2、上下一白出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整句诗词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释义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的。

其中,上下一白意思为上上下下全白了。“一白”为全白,“一”说的是完全的意思。

故而或长烟一空,和上下一白,“一”的意思一样,为“全”的意思。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湖心亭看雪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百度百科-湖心亭看雪

是“*雨霏霏”,原句为:若夫*(yín)雨霏霏(fēifēi),

注释: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yín)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该词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全文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白话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文章标签: # 范仲淹 # 岳阳楼 #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