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康震高中毕业中学,康震高考分数

tamoadmin 2024-07-07 人已围观

简介1.百家讲坛中康震老师讲苏轼的,当他念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时的背景音乐叫什么?是曲子2.康震:我为什么选讲这十一位诗词大家3.诗词大赛观后感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育问题自然也是社会问题,或者拗口地说是社会问题中的教育问题。在狭义上,社会与教育又是并立的,对学校来说,社会是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部分,似乎教育问题又只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其实,从狭义上说,相当大部分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八个复

1.百家讲坛中康震老师讲苏轼的,当他念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时的背景音乐叫什么?是曲子

2.康震:我为什么选讲这十一位诗词大家

3.诗词大赛观后感

康震高中毕业中学,康震高考分数

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育问题自然也是社会问题,或者拗口地说是社会问题中的教育问题。在狭义上,社会与教育又是并立的,对学校来说,社会是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部分,似乎教育问题又只是教育自身的问题。其实,从狭义上说,相当大部分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八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的事例(注),初看是一个教育问题,深看便发现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

孙见坤在他的书房里(网络)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先后通过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四川大学自主招生考试。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清这样评论:“他是我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他对《山海经》的注释水平和见解,甚至高于在读的研究生。”他的一些国学观点使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女儿、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陈美延以为他是一个年长的学者,并称其为“先生”。 在去年央视大型国学知识竞赛《开心学国学》决赛上,他是选手中唯一的中学生。在现场,他对于《楚辞》、《论语》等古代典籍的熟悉程度,让几个年龄比他大上十来岁的选手一致表示“汗颜”。评委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更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盛赞这名高中生“万里挑一”。 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难得一见的国学小天才”, 虽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由于高考成绩有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给复旦大学。当然,在这件事上,省招办从制度上讲并不存在错误。省招办的顾虑是: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分数不达录取线,却可以通过校方和教授的坚持,进入名牌大学。

显然,上述事例涉及高考改革,而高考不仅涉及整个教育,而且更影响全社会,故其反映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之一。但高校自主招生需要面对或回应社会对教育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强烈诉求。为什么这是一个必须面对或回应的问题呢?因为社会腐败、不正之风盛行以及诚信体系未建立起来,社会不相信高校自主招生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而相反的是,相当多的人宁愿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可能会使唯财是举、唯权是举以及唯关系是举泛滥。陕西省招办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做不到“开明”一些,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招办就能解决的仅仅看成是招生制度改革或创新的问题,而是一个极为复杂难解的社会难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廉政建设或廉洁社会的建设,涉及到社会诚信体系的重建。今年招生,北大推出“中学校长直推”举措。综观整个过程,人们看到的也是难以回避的尖锐的社会问题。北大的“中学校长直推”,除了实现“掐尖”目的外,在招生改革上并没有什么突破,各中学所推荐的学生一是没有“奇才”、“怪才”,二是依然要参加高考,充其量享受了降分的优惠,而各校推荐的学生几乎无例外的都是本校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这是为何呢?其原因不外乎是中学也面临着推荐要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压力,而这里的公平仍然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式的公平,甚至在担忧被指责搞腐败、搞不正之风问题上更不敢有任何闪失。

类似的问题很多,如应试教育的问题也不只是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应试教育看上去是学校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但背后却是社会价值文化、社会用人体制、社会人才评价机制、社会人才高消费和用人部门重文凭轻文化、重学历轻能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等众多复杂问题。又如在学校办学自主权方面,为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落实呢?这里虽然有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未理顺的问题,但也不能简单地将些看成事关放权不放权,而应看到上级行政部门担忧在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背景下,一旦放权,学校便出现滥用权力的问题,若此时社会不正之风和学校腐败相结合,则将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上,有不少学校就是这样的。于是,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很容易出现宁愿“一管就死”而不愿“一放就乱”的局面。当然,对许多学校来说,也未必真的一放就乱。

质言之,“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一命题说明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教育问题的根子在社会。这一命题也说明,对于许多教育问题,要采取“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策略,不能仅就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不能仅就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既然许多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就要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原则、办法和途径去解决。否则,下了很大工夫,却不能根本解决教育问题。这一命题还说明,对于教育问题,如果社会一味指责教育,那么反而推卸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使问题越来越难得到解决,如应试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百家讲坛中康震老师讲苏轼的,当他念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时的背景音乐叫什么?是曲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提前批次,提前批次是不分几本的。它的实力可以达到一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坐落于首都北京,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首都特色行业院校,以青年和政法为特色及优势,涵盖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门类,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

校训

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实事求是:尊重和挖掘事物内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以此作为学习和行动的准则。

朝气蓬勃:要保持当代青年应有的活力,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开创未来,服务社会。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百度百科)

康震:我为什么选讲这十一位诗词大家

自我看百家讲坛,10集的苏轼是最喜欢的,每每重新观之,不觉厌烦,喜爱犹深。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 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 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也是在黄州苏轼做出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后来苏轼重新被启用,在赴任之前去见了一个人-王安石,这次会面两个人象多年的老朋友畅谈了一个多月,屏弃了政见上的不同。在苏轼离开后,60多岁的王安石说:"不知在过几百年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苏轼

诗词大赛观后感

像李白、杜甫这都是唐代最大的诗人。当然了杜甫真正有名气并不是在当时,当时他是小有名气。到了中唐以后,我们知道那个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第一个为杜甫写了墓志铭,把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平行评价,这是很难得的。到后来韩愈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也是把李杜并列放在一起。再往后到了宋代,当时正是非常剧烈的时候,爱国情怀高涨的时候,杜甫的地位空前提高,到了明代的时候对杜甫的评价就到了顶点,把他称为“诗圣”,把他写的诗称为“诗史”。不管怎么讲李白当时名气太大了,虽然“诗仙”这个名称当时不是用来形容李白的。

当时的人真正称“诗仙”是谁?是白居易。白居易在当时就两个绰号,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魔”。仙界和魔界白居易都占了。我可以实事求是告诉大家,在唐代真正名气最大的中外通吃的老少咸宜的诗人是谁呢?是白居易。《妖猫传》的故事当然是编剧编出来的,但是里面有两个人物是真实的,一个是白居易白乐天,一个是空海。编剧为什么把白居易这个诗人设置成**当中一个人物角色,其实就是因为白居易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

李白、杜甫这是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我们在这个系列里面选入了,同时为什么要选韩愈和柳宗元?因为他们是唐代最大的文章家。韩愈很厉害,苏轼就够牛的了,能让苏轼称赞的人,服气的人不太多,苏轼评价韩愈有四句话,第一句叫“文起八代之衰”,什么意思?就是中国古代的文章之道从汉代到唐代就衰落,中间这部分全是白搭,我们通俗点儿来讲,就是对韩愈来讲,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唐代到了韩愈的时代就是“靡靡之音”。这个“靡靡之音”谁扭转的?韩愈。所以是“文起八代之衰”。

第二句话叫做什么?叫“道济天下之溺”,什么意思?就是在苏轼看来,唐代时儒家的思想文化不正宗,他认为这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天下人不知道主流价值观是什么。那应该是什么?就应该是儒家的思想,所以是“道济天下之溺”。天下人都不知道儒家思想了,从哪开始振兴?韩愈。

第三句话叫做“忠主之怒”。因为他特别忠诚敢说话,所以老让皇上不高兴,甚至差点儿杀了他。大家都知道《谏迎佛骨表》,皇上要供奉法门寺的佛祖,韩愈认为应该尊重儒家的思想,不应该去拜释迦牟尼的佛之骨。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佛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是?但是在唐代当时韩愈一门心思地倡导儒家思想,这是要冒大风险的,所以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被贬黜到了潮州,这是第三句话。

第四句话叫做什么?“勇夺三军之帅”。他打过仗,带过兵,这是在唐宋八大家里面唯一的。他当时的职务叫“行军司马”,相当于我们的前敌总指挥部的参谋长。他打什么仗呢?当时唐代有个藩镇割据势力很严重,唐宪宗任命裴度为兵马元帅,讨伐这些割据势力,韩愈就在里边做这个事情。韩愈这个人,文章之道、思想之道、为臣之道、为将之道他是占全了。

当然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中国文章之道的变迁自韩愈起始。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挑头由他们来起,柳宗元也是大文章家,我们都知道《黔之驴》、《蝜蝂传》、《小石潭记》,咱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都读过这些文章。你读的挺爽的别忘了那是柳宗元写的,更不要忘了那是柳宗元三十多岁被贬谪流放到了湖南永州,在那儿贬谪十年继而又被贬谪流放到了广西柳州四年,他的后半辈子从三十多岁往后的14年间就是在流放当中度过的。虽然他被贬谪流放,但写了大量的寓言,写了大量的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他是愈挫愈奋的一个人,所以我们讲韩柳是有原因的。

到了宋代这部分选的人就多了。为什么选欧阳修呢?唐宋八大家里头有六个是宋代的,那么六个里头欧阳修是一个,剩下那五个都是他的学生,或者是他提拔起来的,所以他是一代文宗。再者说他写的《醉翁亭记》写得何其好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为什么选欧阳修。

为什么选王安石?王安石是在这十本书里面涉及到的人物里面官阶做的最高的,他一直做到宰相。王安石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但比高考难度大多了。他本来是考第一名的,后来卷子拿到宋仁宗那,仁宗对里面用到的一个典故很不高兴,就给他调到第四名。王安石对此反应非常冷淡,他说我考进士科就是为了得一个官,才有工资养家。但是我将来要干的事是什么?是与日月争光辉。我们现在在电脑里打字,打出“王安石”后面肯定紧接着哪两个字?“变法”。那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但是真正变法在当时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本人又能够善终者,就是王安石。商鞅后来被车裂,张居正去世之后还被鞭尸,但是王安石应该说他的后事没有那么惨烈。

同时王安石也是非常著名的诗人和文章家,大家都知道著名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光这个“绿”字不知道讨论多少次,是吧?包括他写的《伤仲永》,今天小朋友很多,孩子小时候聪明天赋高挺好,但是也要不断学习,如果放弃了学习光知道显摆,最后的下场就是“泯然众人矣。”这是为什么选王安石。

那“三苏”就更不用说了。谁家里头能出这父子三人?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少。“三曹”算,还有明代公安派的“三袁”,但是真正像“三苏”这样,极为罕见。苏辙,最高的官职做到副宰相二品大员,兄弟两个人同朝为官的时候,他的哥哥官阶比他低三品,是翰林学士,但是做官并不是他们两个最主要的追求。苏轼曾经说,我弟弟太低调为人沉静,其实他的文章写的比我好。苏辙说,之前我的文章比起我哥哥并不差太远,但是我哥哥自从被贬谪流放到黄州以后,用现在话说就跟脚底板抹了油似的,跑的太快,难以望其项背。为什么?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思想情感人格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在这个时间他接受了佛教,所以在他的文章里头不仅有一种冲淡之气,旷达之气,也有一种非常圆融而成熟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苏辙就不能衬托出苏轼的光明,但是如果没有苏洵就不可能有这两个儿子后来取得的成就。苏辙和苏轼虽然名气和官职都比他父亲大,但是他们俩都没进了《三字经》。“苏老全,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疾”就是描述苏洵的,《三字经》一共才1200多个字,苏洵就占了12个字,你想想咱们家谁能在历史上占据12个字的评价?这不简单。

苏轼的全面体现在什么地方?他曾经在八个州郡做过第一行政负责人,比如密州、定州、湖州、杭州,类似于现在的市长。他在八个地方做过第一市长,说明他在地方上历练很多。他也在中央有很好的历练,他做过吏部尚书,现在相当于文化部兼教育部部长,还做过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部长,还做过吏部尚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组部的部长,国家人事部的部长,他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我觉得基本相当于我们现在政治局委员的这样一个层级。

在政治上,苏轼是自成一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较量利害,参用所长”。新法也不一定全对,旧法也不一定全错,所有一切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只要是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有利的法我们就去做。他被贬谪到黄州之前,坚决反对新法,大家知道他和司马光是不对付的。但是从黄州回来以后,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觉得应该一切都实事求是,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利的,我们就做。只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事情咱们就做。

苏轼的诗是宋诗的代表,他跟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跟他的老师欧阳修的文章并称“欧苏”,常言说“欧文如潮,苏文如海”。苏轼要是抄他老师的一篇《醉翁亭记》,写好这页纸,到了南宋的时候这一页纸要卖一两黄金的。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跟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是北宋四大家之一。他还是蜀学这个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还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表兄文同擅长画竹,所以他也画竹,他擅长画枯木怪石。

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现在大家吃的东坡肘子就是苏轼在黄州发明的,他还发明了东坡羹、东坡鱼。什么叫东坡羹?东坡羹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盖浇饭,如果大家中午去买盖浇饭,默念苏东坡这饭吃起来就香多了。为什么是盖浇饭呢?因为苏轼有很多的朋友是道士和僧人,他们要去化缘,所以带着菜饭汤合一的饭是很方便的。

苏轼还是著名的养生家,他自己流放贬谪的岁月累计起来达到12年之久,所以无论走到哪里苏轼都注意养生保健。他活到66岁,流放贬谪的岁月加在一起12年,而他创作的各种文学作品加在一起将近一万首(篇),没有强大的生命力、顽强的意志力和天才的创造力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苏轼虽遇穷恶但从来不妥协,虽然遭遇很多的不幸但是始终保持乐观,就像我们熟悉的词句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是曾巩。大家说曾巩有什么好讲的呢?背唐宋八大家往往背到他就忘掉了是吧?记不起来有一个想不起来的人是谁,就是曾巩。曾巩是江西人,跟欧阳修、王安石是老乡,当年他和王安石一起考进士没有考上,但是他和欧阳修的关系非常好,他写信给王安石和欧阳修,介绍王安石和欧阳修认识。这个人的人品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他家里边很贫困,一大家子人中他自己挑头出来维持家里的生计。因为这样的原因到了39岁的时候他才去考了第二次进士并且考上了。

这不是最重要的,曾巩考中进士之后的十年里他们家每年至少有一个人考中进士,不是他的弟弟就是他的妹夫。曾巩不仅自己考进士,维持家里的生计,到处跑买卖,还要教育他的弟妹,让他们考中进士。所以曾巩对于家庭的贡献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在这书里面唯一的一个女作家——李清照。很多女士非常喜欢李清照,其实很多男士也很喜欢。李清照为什么作为一个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长河当中占据如此特殊的崇高的地位?一方面的的确确她的词写得实在太好了,写到我们心里边去了,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李清照这个女性跟一般的女性不一样,就像《沙家浜》唱的“这个女人不简单”,为什么这样讲?她对于当时的政治大局非常了解,这源于她的家庭出身。她出身于一个高知高官的家庭,她父亲李格非号称“后苏门四学士”。而且她家里面的氛围非常宽松,她小时候写的很多词透露出来的信息让人感觉到她是无忧无虑的。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环境特别重要,要拥有知识,要有见识,还要有宽松的氛围。

她人生的幸福点还有第二个点,就是她的婚姻。她跟赵明诚志趣相投,相敬如宾,叫做琴瑟相合。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像她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和婆家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在她的身上就发生了。赵明诚九岁左右就开始收藏文物,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爱好兴趣,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培养。赵明诚那个时候就开始注意淘换文物,这个兴趣一直伴随了他一生。李清照和她丈夫一样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夫妻两个经常没钱,到夏天的时候就把冬天的衣服当了,然后到大相国寺去淘文物。看一幅画点起蜡烛来,一定要把这根蜡烛从头到尾烧完才把这幅画收起来,两个人才休息。赵明诚后来去世对李清照打击很大,但是她把赵明诚生前收藏的文物一直保管在身边。

到了李清照晚年的时候,因为她一个人过于孤独,再嫁给一个叫张汝州的人。他们俩结婚不到一百天,李清照就提出要离婚,就放到现在这速度也太快了,更不用说当时李清照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就这一件事,我们就知道李清照绝对不是一个文弱的像唐琬那样的女性,她是一个我的事情我作主的人。她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种价值观,是李清照根本不能接受的,做人要像项羽一样坚持原则,要舍身取义。

宋代的法律规定女子要离婚必须要丈夫同意,丈夫不同意怎么办呢?法律规定,如果非要离婚除非丈夫触犯法律。那李清照就告她丈夫,说她丈夫徇私枉法,一告告了个准。但是宋代的法律又规定,即便是妻子胜诉了,妻告夫乾坤扭转,妻子至少要坐两年的牢,李清照也认了,当然后来她没坐那么长时间。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感觉到在这个女性的身上她有独立和自主的勇气,我并不是说离婚是件好事,至于人家两口子为什么离婚咱们也不讨论,但是这种非常之举动,一般人做不出来。

所以“康震讲”这个系列里面涉及到的这些人物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政治史上、文化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做出过贡献的人物。在个性、修养、做人、做事各个方面是后代之楷模,是吾辈可效仿的,所以我想把这些人物奉献给大家。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给我们的孩子,还是给我们的亲戚朋友包括我们的长辈来看,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

为了增加书的趣味性,书的封面也是我自己画的,“康震讲”这三个字是我儿子写的。封面上这个字是我自己写的,翻开里面插图也是我自己画的,我也要向李清照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我其实非常感谢中华书局,他们容忍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肯在有百年历史的中华书局出版的书里面来秀自己的字和秀自己的画,我觉得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享有这样的一种宽容,所以我在这儿也对中华书局也提出感谢。

我之所以坚持自己的书在中华书局出,是因为我出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的读物,在这方面我相信中华责无旁贷地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我想虽然我的书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在最好的出版社出,潜在地想要告诉大家也许我的书可以走向最好的水平。非常感谢大家,谢谢大家!

主持人:四个字送给康老师当之无愧——色艺双绝。颜值也高,书、画都好,所以今天非常感谢康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讲座。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签售环节,请大家在座位上暂且保持不动,由工作人员给大家安排,今天所有的康老师的著作一律都是八折销售,再次感谢大家!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关于诗词大赛观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诗词大赛观后感1

 似乎从刚掌握语言开始,我们就在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启蒙诗词。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诵之诗的意味,只觉得朗朗上口。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品读古诗文呢?在我看来,学诗固然重要,但它们最后不应该只成为我们年少时试卷上的分数。

 “生命太短暂了,以至于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生活在一起”。列奥〃施特劳斯如此感叹,好的诗句常被人形容如画一般引人入胜,寥寥数字,既可表现“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中美景,又可抒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忧,既可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又可流露“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释然。从诗中,我们不仅仅为了获得知识,更为了一种感动。那些打动无数先人的墨迹,今天依然令人动容,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积聚的力量吧!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这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认真观看节目之后,有如下一些领会感悟。

 首先,地位高。《中国诗词大会》是在新春佳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如此高调推出这一节目,充分体现了央视对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主持,著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央视此举,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尝试。

 其次,形式新。《中国诗词大会》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匠心独运,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盖了大学生、中学生、警察、教师、外国人等,各类诗词达人集聚一堂,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全民参与的宗旨。每位上台选手与“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和国学享受。

 再次,手段妙。《中国诗词大会》做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它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最后,选手强。参赛选手身份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最让人吃惊的当属第一位出场选手、刚满七岁的女孩李尚荣,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敢来面对百人团的挑战!但李尚荣真的没有让人失望,她一路过关斩将,沉稳答题,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气势一下就震住了所有人,就连康震老师都对她的诗词储备量赞叹有加,面对这个小才女,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老观众如坐针毡,汗颜自愧。还有最让人叹服的,要数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无臂小伙彭超了,首次亮相答题夺得擂主,被称为“古诗词学霸”。就是他,幼年失去双臂,连续两次参加高考,去年以603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节目主持人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取得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我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在形容他们这样的气质吧。

 这样的一档节目,也许不能助我立马成为诗人,但它可以带我体会最经典的中华诗词风范。闲暇之余,若能陶冶心灵,岂不妙哉?

 最后奉上**《死亡诗社》里对诗的诠释:“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愿我的生活,常有诗相伴。

 诗词大赛观后感2

 周末的时候和家人看了一场中华古诗词大赛的节目。

 因为偏好语文,所以当看看妈妈手中的遥控器定格在这个节目时,我就凑前去,阻止再让她换台了。

 这个节目已经进入了半决赛了,场上的选手有当老师的中年大叔,有名校的新晋美女老师,有台湾同胞,也有海外游子,男女老少都有。

 起初,只一批选手的轮番答题,答对的可以仍留在台上等待下一题,答错的就直接淘汰,就这样轮番,只到场上人数达到规定的数字。

 这个环节的题目还大多是停留在接上下句,或者猜作者,朝代的,虽然题型简单可是知识面很广,一向喜欢诗词的我,这才发现自己竟是好多不知道的。

 接下来一个环节是快问快答,优胜者就可以直接入总决赛了。

 这是一个靠灵活应变能力还有广泛知识面的题目,当然还有一定的运气。

 比赛是由嘉宾选一个选手,而那个选手可以自己选一个对手和自己PK。

 前两对选手都是答题在13,14题,对的多的人留赛。而有一对的选手,一个女孩子先答对了16题,可谓是比这个环节开起以来最高的正确数,然而偏偏她的对手也是强手,竟是答对了18题。

 结果,明明很优秀的女孩子,答对了16题,却在一对一中淘汰了,之前那些答对13,14题的选手反而入选了。

 不想说这样公不公平,有时有才气,真的也要有运气。

 比赛是很残酷的,就如其中的一个嘉宾说,没想到这次淘汰的怎么都是前几期的高手,都是连庄擂主,怎么反而在这个环节落马。

 想想,不止止有运气,也有应变能力,毕竟之前的答案给的思考时间比这快问快答要长不少。

 可就如其中一个选手说的,比赛输赢不要太放在心上,就像《指月录》里说的,天下有很多指向天上明月的手指,我们就如同那些手指,不必太在意,因为,我们的心都在天上的明月。他们做为一个选手落赛了,可是他们一些支持宣传中华古诗词这一轮明月的目的达到了,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诗词文化,已经是所以爱诗词的人最终最美好的目的。

 是呀,通过这个节目,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量之匮乏,活到老,学到老,看到节目中那些老大哥大姐都在那么努力的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多学习呢?

文章标签: # 苏轼 # 一个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