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语文增加分数 有什么看法_高考语文增加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新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2.2023全国乙卷语文平均分3.现在越来越注重国语了,未来语文在高考分数比重会增加吗?4.为什么高考要把语文提高到180分,英语降低到100分新高考语文考什么?考题会有哪些变化?变化1 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

1.新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

2.2023全国乙卷语文平均分

3.现在越来越注重国语了,未来语文在高考分数比重会增加吗?

4.为什么高考要把语文提高到180分,英语降低到100分

高考语文增加分数 有什么看法_高考语文增加

新高考语文考什么?考题会有哪些变化?

变化1 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专家认为,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曾有专家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2013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专家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课程)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 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专家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2013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也是微写作,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 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专家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专家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

变化6 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但专家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专家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新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

2018年高考语文的必背古诗文还是64篇。

2018年新入学的高一学生使用的新教材会新增不少古诗文,等到2020年高考的时候必背古诗文才有可能增加到72篇或75篇。

扩展资料:

背古诗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集中精力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后仍是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困难屈服而打退堂鼓。

二、分层理解

要记一首诗,先要弄懂它的含义。比如,根据叙事、写景、抒情的几个层次,归纳一下,了解全诗的大意,再反复读,印象就深。

三、确定任务,寻找窍门。

背诵一篇短文,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开始时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后作一定幅度的调整。此外,背诵时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内容,理解意思,不仅不会记错和混淆,而且记住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四、要理解好古诗词的意思再去背诵。?

理解古诗词,最好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所创作的古诗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容易理解诗的内涵。 了解完背景之后,再细细地把古诗读一遍,联想古诗中描述的情景,把情感融进诗中。

中国教育考试网-语文考试大纲

2023全国乙卷语文平均分

 变化1、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教育部最新高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上周末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

变化1 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化到考察运用。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在温儒敏看来,中学多学点文学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学。"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几年前温儒敏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温儒敏表示,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课程)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 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也是微写作,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 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6 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温儒敏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他举例说,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现在越来越注重国语了,未来语文在高考分数比重会增加吗?

2023全国乙卷语文平均分为116分。

2023全国乙卷语文考试主要包括选词填空、阅读、作文三个部分:

1、选词填空。全国乙卷的开篇部分,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在题目中会给出若干个空格,考生需要从所给的备选词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空格中,使整个句子语义通顺、表达清晰。

2、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文。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具体内容会影响到考生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因此考生需要对作文题目进行分析,找到写作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完成写作任务。

2023全国乙卷语文考试范围详细解释如下:

1、考题类型:考题大致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古代诗歌、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写作等几个部分。

2、考试内容难易程度:考题难易程度会影响分值分布,考生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难题上过多耽误时间。

3、考试内容分值比例:考试总分为150分,不同部分分值不同,考生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4、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现代文、古代诗文、语言文字、写作等。

2023新高考语文考试的变化

1、题型的变化: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选择题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比重有所减少,这表明试题的题型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2、分值的变化: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各部分的分值也有所调整。例如,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分值增加了10分,而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减少了5分。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视。

3、阅读量的变化: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阅读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长度增加,这意味着对考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为什么高考要把语文提高到180分,英语降低到100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师秦飞建议,有关部门规划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

秦飞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社会研发机构等。他建议,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应该统筹研究政策,吸引和服务国外的优秀人才回国。

唐海龙认为,目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存在些许困境:权威性小、惩罚力弱、规范性难以落实;网络语言和广告语言滥用外文、生造汉字汉语现象凸显;部分偏远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条件不满足,普及程度不高;部分方言地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存在困难;部分港台青年对祖国文化疏远淡漠等。

古诗阅读要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规范作答。诗意读懂了,做题就容易多了。在阅读时,不能像文言文一样去翻译诗句,而是要找出诗句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再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这些形象的,从而读懂意象;最后再看上下句、每一联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快读懂诗意,把握作品的意境。

例如意境类考题,一定要先表述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再说明景象的氛围特点,最后结合手法阐明作者融进的思想感情,点出该手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而且用语要使用诸如“雄浑开阔”“宁静恬淡”“凄清冷寂”等表现意境的专业术语。

这些目标要完成不是靠喊口号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奋斗才可以实现。而我们已经出了校门的这一部分人,没有物质的驱动叫大家去学习,这种目标很难形成。因为大家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已经定型了要改变过来很难。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新生代,还在学校里面的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只有通过增加语文的分数比重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当分数比重增加了,那么它检测的面更广了,不单是课本上这些知识点。还可以是我们的一些经典名著之类穿插进来。这就促使我们的同学不得不去增加课外阅读。无形之中促进了我们的新生代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主要是因为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并且现在我们在倡导中华文化的复兴。

从这几十年的英语运用来看,高考结束以后,大部分人所学习的英语都是没有用的,你要是不去外国学习和生活,你学的英语根本就没有什么运用的地方。而如果你真的要出国或者是需要阅读很多的外国资料,你所学的英语内容又根本不够。所以对于用不到的人太浪费,对于用的到的人又太鸡肋。这就是英语当前的尴尬

而过去语文和英语的分值相同,没有突出语文的地位,而且中文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很多人在语文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总是抱着一种不重视的态度。觉得语文就是考试看运气,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要钻研的东西。其实语文学科作为国学和语言的综合,是相当深奥的。增加语文的分值也能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强大的表现。中国现在正在起飞,对于语文学科这一中国特色的学科的重视,展现了我们的大国自信。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文章标签: # 语文 # 高考 #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