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周鼎传 公讳鼎翻译_周鼎传高考翻译
tamoadmin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1.魏徵论隋亡(昔在有隋...深可痛哉)的译文2.老道文言文3.隋文帝时文言文翻译4.语文翻译5.《汉书·贾谊传》原文及翻译6.古代棋手:周小松7.《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8.资治通鉴卷第七译文 (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后自沉于湘水支流汨罗江。(2)长沙王:指西汉长沙王吴芮的玄孙吴差。太傅:官名,对诸侯王行监护之责。谪(zhé):贬官。(3)湘水:在今湖南境内,注入洞庭湖。贾谊由
1.魏徵论隋亡(昔在有隋...深可痛哉)的译文
2.老道文言文
3.隋文帝时文言文翻译
4.语文翻译
5.《汉书·贾谊传》原文及翻译
6.古代棋手:周小松
7.《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
8.资治通鉴卷第七译文
(1)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后自沉于湘水支流汨罗江。
(2)长沙王:指西汉长沙王吴芮的玄孙吴差。太傅:官名,对诸侯王行监护之责。谪(zhé):贬官。
(3)湘水:在今湖南境内,注入洞庭湖。贾谊由京都长安赴长沙必渡湘水。
(4)《离骚》赋:楚辞既称辞也称赋。
(5)汨罗:水名,湘水支流,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
(6)因自喻:借以自比。
(7)恭承:敬受。嘉惠:美好的恩惠,指文帝的任命。俟罪:待罪,这里是谦词。
(8)侧闻:谦词,说不是正面听到,尊敬的说法。
(9)造:到。讬(tuō):同“托”,寄托。先生:指屈原,古人单称先生而不称名,表示尊敬。
(10)罔极:没有准则。殒(yǔn):殁,死亡。厥:其,指屈原。
(11)不祥:不幸。
(12)伏窜:潜伏,躲藏。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古人认为是不吉祥的鸟,此喻小人。翱翔:比喻得志升迁。
(13)闒(tà):小门。茸:小草。
(14)逆曳:被倒着拖拉,指不被重用。倒植:倒立,指本应居高位反居下位。
(15)随:卞随,商代的贤士。夷:伯夷。二者都是古贤人的代表。溷(hún):混浊。跖:春秋时鲁国人,传说他是大盗。蹻(jué):庄蹻,战国时楚国将领,庄蹻接受楚顷襄王之命开辟云南,后来退路被秦国斩断,他回不来就在云南做了王,客观上背叛了楚国。传说中这两个人成为“坏人”的代表。
(16)莫邪(yé):古代宝剑名。铅刀:软而钝的刀。铦(xiān):锋利。
(17)默默:不得志的样子。生:指屈原。无故:《文选》注谓“无故遇此祸也”。
(18)斡(wò):旋转。斡弃:抛弃。周鼎:比喻栋梁之材。康瓠(hù):瓦罐,比喻庸才。
(19)腾驾:驾驭。罢(pí):.疲惫。骖:古代四马驾一车,中间的两匹叫服,两边的叫骖。蹇:跛脚。
(20)服:驾。《战国策·楚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中坂纤延,负辕不能上。”骥是骏马,用骏马来拉盐车,比喻糟蹋有才能的人。
(21)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荐:垫。履:鞋。章甫荐履:用礼帽来垫鞋子。渐:逐渐,这里指时间短暂。
(22)离:通“罹”,遭遇。咎:灾祸。
(23)讯曰:告曰。相当于《楚辞》的“乱曰”。
(24)巳矣:“算了吧”之意。
(25)壹郁:同“抑郁”。
(26)漂漂:同“飘飘”,飞翔貌。高逝:飞得高高的。自引:自己升高。
(27)袭:效法。九渊:九重渊,深渊。沕(wù):深潜的样子。
(28)偭(miǎn):面向。蟂獭(xiāotǎ):水獭一类的动物。从:跟随。虾(há):蛤蟆。蛭(zhì):水蛭,蚂蟥一类。螾:同“蚓”,蚯蚓。这两句是说面向蟂獭一类动物隐居,不与蛤蟆、水蛭、蚯蚓一类小虫为伍。
(29)系:用绳系住。羁:用络头络住。这两句的意思是能够停留的地方就停留,就像犬、羊哪样。
(30)般:久。纷纷:乱纷纷的样子。尤:祸患。夫子:指屈原。意思是说屈原自己该走不走,长久停留在那乱纷纷的地方,怎么不会遭祸呢。
(31)历:走遍。相:考察。此都:指楚国都城郢。这是贾谊为屈原提的建议,要他到处走一走,看到有贤君才停下来帮助他。
(32)千仞:极言其高。仞,七尺为一仞。览:看到。德辉:指君主道德的光辉。
(33)细德:细末之德,指品德低下的国君。险征:危险的征兆。曾击:高翔。曾,高飞的样子。去:离开。
(34)污渎:污水沟。
(35)鱣(zhān):鲟一类的大鱼。鲸:鲸鱼。固:本来。《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苦之。” 贾谊做了长沙王的太傅,已经由于被贬谪离开京城,自己感到很不得意;等到坐船渡过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屈原是楚国的贤能之臣。遭受谗言的诬陷而被放逐,作了离《离骚》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说:“算了罢,国家没有一个正直贤能的人,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于是就跳到汨罗江自杀了。贾谊我追念感伤这件事情,借此来比喻自己,那文章的词句说:
恭敬地承受这美好的恩惠啊,到长沙去做官。途中听说屈原啊,自己沉到汨罗江自杀了。到了这湘江后写一篇文章投到江水中啊,(我)恭敬的凭吊屈原先生,(你)遭受了世间无尽的谗言啊,乃至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唉!唉!遭逢的时代不好啊。鸾鸟凤凰躲避流窜啊,猫头鹰却在高空翱翔。宦官内臣尊贵显耀啊,用谗言奉承阿谀的人能得志;贤才能臣无法立足啊,端方正派的人却郁郁不得志。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恶浊啊,认为盗跖、庄蹻廉洁,(认为)宝剑莫邪粗钝啊,铅质的刀锋利。慨叹抱负无法施展,屈原你无故遇祸啊!这就好比是抛弃了周鼎,而把瓦盆当成了宝物啊;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啊,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啊;帽冠低居在下,鞋履反高高再上;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慨叹先生你真不幸啊,竟遭遇到这样的祸难!”
总之:算了吧!整个国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啊,一个人独自忧愁抑郁能够和谁说呢?凤凰飘飘然向高处飞去啊,自己本来就打算远走高飞。效法深渊中的神龙啊,深深地潜藏在渊底来保护自己;弃离了蟂獭去隐居啊,怎么能够跟从蛤蟆与水蛭、蚯蚓?我所认为珍贵的东西是圣人的神明德行啊,要远离污浊的世界而自己隐居起来;假使骐骥也能够被束缚而受羁绊啊,怎么能够说与狗和羊有分别呢?盘桓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鳣鱼、鲸鱼,(出水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魏徵论隋亡(昔在有隋...深可痛哉)的译文
我有考研资料,我的资料保真,要网店
2010年外语学院硕士生招生目录(含参考书目)
科学学位:
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 招生
院系
及
代码 预计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办法
及内容 备 注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1文学02语言学03翻译学 050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19 ①101政治②二外252俄或253日或254德或255法③712英语语言与文学④812英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
专业综合
听力:
二外听力 英语语言与文学:《美国文学选读》陶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英国文学选读》王守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言学教程》(修订本)胡壮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翻译与写作:《翻译问题探讨》纽马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陈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二外考试参考书目:
俄语:《俄语入门》上、下册,周鼎、徐振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年;日语:《新编日语》(1、2册)周平等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德语:《新编大学德语》(1-4册)朱建华,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大学德语》(1-4册)张书良、赵仲、顾世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法语:《新大学法语》(1-3册)李志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日、俄、德、法语专业考二外英语不指定参考书目。
050202俄语语言文学 3 ①101政治②二外251英或253日或254德或255法③715俄语语言与文化④814俄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
专业综合
听力:
二外听力 初试参考书:北外、上外、黑大教材5-8册;《现代俄语理论教程》王德孝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任光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俄罗斯概况》王仰正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上、下)蔡毅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二外参考书目同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 招生
院系
及
代码 预计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办法
及内容 备 注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 050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8 ①101政治②二外251英或252俄或253日或254德③717法语语言与文学④816法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
专业综合
听力:
二外听力 法语语言与文学:①《法国语言与文化》童佩智等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6月版;②《语言学引论》程曾厚,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年8月版;③《20世纪法国文学主流》徐真华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法语翻译与写作:①《新编法译汉教程》冯百才,外文出版社,2003年版;②《现代法语疑难解析》丁雪英等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二外参考书目同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050204德语语言文学
01 德国文学理论02德语教学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学03 跨文化传媒学 ①101政治②二外251英或252俄或253日或255法③716德语语言与文学④815德语翻译与写作 初试参考书:《20世纪德国文学史》吴元迈主编,青岛出版社,1999年出版;《文学与认识》王炳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出版;《德国转折文学研究》陈良梅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语言学教程》胡壮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德国教育思想概论》范捷平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刘继南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跨文化传播》[美]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闵惠泉,王纬,徐培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
二外参考书目同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 招生
院系
及
代码 预计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办法
及内容 备 注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01日语语言02日本文学 050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3 ①101政治②二外251英或252俄或254德或255法③713日语语言与文学④813日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加笔试
笔试科目:
日语研究知识、 日本文学研究知识。
听力:
二外听力 初试、复试参考书:《日语词汇研究》吴侃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日语概说》皮细庚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世纪日本文学史--以小说为中心》谢志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刘瑞芝主编《日本古典文学读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日本文学史》(日文版)著者及出版社不限。
二外参考书目同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语言学与话语研究02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03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 20 ①101政治②二外252俄或253日或254德或255法③714英语语言与语言学④812英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
专业综合
听力:
二外听力、英语语言与语言学听力 本专业也欢迎英语全国六级统考通过的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英语语言与语言学: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语言学教程》胡壮麟主编,北大2001修订版;《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纬栋、何兆熊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修订版。
英语翻译与写作:《翻译问题探讨》纽马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陈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二外参考书目同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 招生
院系
及
代码 预计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办法
及内容 备 注
570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050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9 ①101政治②201英一
③343汉语基础④812英语翻译与写作或815德语翻译与写作 面试:
中外文化综合知识、普通话、外语口语(英语或德语)
听力:
外语听力(英语或德语)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并能流利地使用英语或德语进行教学和交流,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汉语基础:《古代汉语》(一、二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版;《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池昌海,浙江大学出版社;《现代语言学导论》,池昌海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请考生以此为基本,扩大范围,多看看相关书籍。
英语翻译与写作:《翻译问题探讨》纽马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陈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德语翻译与写作:《文学与认识》王炳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出版;《德国教育思想概论》范捷平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刘继南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跨文化传播》[美]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闵惠泉,王纬,徐培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出版。
老道文言文
原文:
隋文帝树基立本,积德累仁。徒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所许。是以周室旧臣,咸怀愤惋。既而王谦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迟迥举全齐之众,一战而亡。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乘兹机运,遂迁周鼎。于时蛮夷猾夏,荆、扬未一,劬劳日仄,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尉候无警,遐迩肃清。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不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自开皇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而素无术业,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愈扇。又雅好瑞符,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姑归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翦伐本根。坟土未干,子孙继踵为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文皇,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译文:
隋文帝建立根基,积累仁政恩德。他凭借外戚的尊贵地位,接受傅作小皇帝的重任,和贤能的人商议(自立为皇帝),没有得到他们的赞同。所以(他即位以后)后周的宗室、旧臣,都心怀不满和惋惜。不久王谦凭借三蜀地区的险阻地势,没有一个月(就割据一方了);尉迟迥率领齐地的军队,只用一战就灭亡了隋朝。这不光是因为不采纳别人的计谋,也是因为不遵守上天的保佑。趁着机会,篡夺了后周的政权。那时候少数民族侵犯中原,荆州、扬州还没有统一,隋文帝每天操劳都日落,管理天下。战船向南渡江,于是金陵(今南京)失守而被隋文帝收复;精壮的骑兵向北进发,于是单于(匈奴的首领)退出关塞。《职方》所记载的地理位置,都被纳入隋朝的疆域;《禹贡》地图所画出的地区,全部被统一。就算晋武帝征服吴国会稽地区,汉宣帝防备灭亡巩固政权,和隋文帝的功业相比,都比不上。各种恩德都布施天下,各种礼乐都和谐融洽,军事机构接不到警报,远近都平静安定。于是隋文帝亲自奉行节俭的生活,平衡各地的徭役、赋税,仓库充实,法令广泛推行。君子(当官的和读书人)都生活快乐,百姓都安居乐业,强劝的不欺压弱小的,人多的不残害人少的;人口众多,物产丰盛,朝廷和民间都欢乐祥和。从开皇(隋文帝年号)算起二十年之间,天下没有大事;地方上也平静无事。和从前的皇帝相比,足以和他们比较功绩。但是隋文帝向来没有什么特长,不能全都不耻下问。没有宽容大度的心胸,却有刻薄的本质。到了晚年,这种风气更加厉害。又盲目的喜欢祥瑞,不注重治国之道。修建维城,权力和京城一样大,都和皇帝排场一样,无所适从。听信姑归的话,被奸臣迷惑,宠爱后宫,废掉长子,选择错误的继承人。丧失了父子之间应遵守的道德,引发了(隋炀帝)兄弟之间的不合;纵容儿子拿起斧头,砍伐了隋朝的基业根本。隋文帝的坟土还没有干,他的子孙接着相互杀戮;成排成列的松树、槚树,天下已经不是隋朝的了。可惜啊!追溯隋朝衰败的根源,寻找动乱灭亡的先兆,就是从隋文帝开始,到隋炀帝时期发作的;这个原因产生很早了,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他的不孝子孙忽视了这一点,真是不幸。
隋文帝时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中的'道'有几种解释
1:道路。
《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学术或宗教教义。
《孟子-滕文公上》:“悦周公、仲尼之道。”3:取道;经过。
文天祥《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4:道德,道义,正义。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行政区划名。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
6:方式;方法。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7:通“导”。 引导;疏导。
《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鄙邑为道。”8:道教;道士。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9:“指宇宙中的本体及其规律”。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说;讲。
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11:以为;料想。
《水浒传》:“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姻缘,劝那大王,却听得里面叫救人。”12:介词。
从;由。《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
”13:量词。条;次。
如:一道符;十二道金牌;一道题。
2. 《至忠》文言文翻译全文译文忠言逆耳,有悖于人心,如果不是圣明的君王不会听取它。
因此,贤主喜欢的正是不好的主上所要惩罚的。君主都痛恨劫掠侵占的行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导致了这种行为,痛恨它又有什么用呢?假如有棵树,希望它能茂盛生长,可是别人按时浇灌它时,自己却讨厌别人的浇灌行为,且每天砍伐树根,这样下去树肯定不会成活了。
厌恶忠言,是最严重的自毁长城的行为。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了随兕兽,申公子培抢在庄王之前把随兕夺走了。
楚庄王说:“他怎么这样粗暴且犯上不敬!”于是命令手下杀掉子培。左右的大夫都劝谏说:“子培是贤德之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希望您能仔细调查此事。”
不到三个月,子培生病死了。后来楚国起兵,与晋国军队在两棠交战,大胜晋军,回国后赏赐有功将士。
申公子培的兄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请赏说:“别人有行军打仗之功,我的兄长在大王的车下有功。”庄王说:“你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我的兄长在大王您身边冒着乱暴犯上的恶名,触犯死罪,但他的本心是要效忠君王,让您享有长寿啊!我的兄长曾读过古书,古书记载说:‘杀死随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
’我的兄长见到您射杀随兕,十分惊恐,所以才抢在您之前夺走它,后来蒙难。”庄王命人打开平府查阅古籍,在古书上果然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厚赏了子培的兄弟。
申公子培的忠诚可以称得上是“穆行”了。“穆行”的含义是:不因为别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励,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丧,没有比这更高尚的德行了。
齐王身上长了恶疮,于是派人到宋国接文挚去治病。文挚到了后,察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
即使如此大王的病一旦治好,一定会杀死我。”太子问:“为什么呢?”文挚说:“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我就必死无疑了。”
太子叩头下跪,极力请求文挚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真的要杀您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一定以死向父王为您辩解,父王一定宠幸我跟我的母亲,希望您不要过度担忧此事。”文挚说:“好吧,我愿意拼死为大王治病。”
文挚跟太子做了约定,三次都不如期前来。齐王本来已经生气了。
文挚来了之后,不脱鞋就登上了齐王的床,踩着齐王的衣服,询问齐王的病情,齐王恼怒地不跟他说话。文挚便出言不逊来激怒齐王,齐王大声呵斥着站了起来,病于是就好了。
齐王大怒不悦,要把文挚生烹。太子和王后为文挚激烈地跟齐王争辩,但没能改变齐王的决定。
齐王最后用鼎把文挚活煮了。文挚被煮了三天三夜,容貌不毁。
文挚说:“真要杀我,为什么不盖上盖子,隔断阴阳之气?”齐王让人把鼎盖上,文挚才死去。由此可见,在太平盛世做到忠容易,在乱世做到忠很难。
文挚不是不知道治愈齐王自己就得被杀,他是为了太子去做难事,以便成全太子的孝义啊。原文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 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
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
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
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 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
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
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 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
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
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出处出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参考资料古诗文网:so.gushiwen/guwen/bookv_4076x。
3. 人有亡铁者 文言文翻译及解释《人有亡铁者》的翻译: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扩展资料:
《人有亡铁者》出自于秦国吕不韦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这则寓言是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创作背景: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由商入政,扶立国君,进入政治高层。他志向宏大,想要著书。可是他是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所以想要借助自己家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吕不韦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文章写完后他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4. 《王旦》文言文及其翻译寇准数短(王)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又服用僭侈,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寇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诚贤能,无如呆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呆尔。”遂不问……
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请。察可与言及素知名者,数月后,召与语,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言而献之。观才之所长,密籍其名,其人复来,不见也。……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甚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后已。
3.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寇准担任镇守一方要职中,在过生日时,建造山棚举办盛大宴会,服装用品奢侈且超过规格,被别人奏报。皇帝发怒,对王旦说:“寇准办事按皇帝的规格,可以这样吗?”王旦慢慢地回答说:“寇准确实有德有才能,不会如此无知!”真宗皇帝随即明白,说道:“我知道了,这正是他的无知。”就不再过问此事……
王旦担任丞相职务,接触很多人,从不以私利结交。观察可以交谈的和以前就了解的,几个月以后,召见与之交谈,咨询访问各处利益和危害之处,或者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呈报上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悄悄地记下他们的姓名,如果其中有人再来求见,不须见面就能处理了。……王旦处理政事时间久长,有人非议,则立即寻找错失而并不推诿辩解;如果别人出现过失,即使皇帝很发怒,能够解释就解释,尽最大的努力才罢休。
5. 秦琼卖马的文言文第八回 三义坊当锏受腌臢 二贤庄卖马识豪杰 词曰: 牝牡骊黄,戋戋岂是好汉相?没个孙阳,骏骨谁相赏?伏枥悲 鸣,气吐青云漾。
多惆怅,盐车踯躅,太行道上。 调寄“点绛唇” 宝刀虽利,不动文士之心。
骏马虽良,不中农夫之用。好汉虽有掀天揭地本领。
谁人识他、重他?还要挖苦他。那两个少年与王小二拱手,就问道:“这位就是秦爷么?”小二道:“正是。”
二人性:“秦大哥请了。”叔宝不知其故,到堂前叙揖。
二人上坐。叔宝主席相陪。
王小二看三杯茶来。茶罢,叔宝开言道:“二兄有何见教?”二人答道:“小的们也在本州当个小差使。
闻秦兄是个方家,特来说分上。”叔宝道:“有甚见教?”二人性:“这王小二在敞衙门前开饭店多年,倒也负个老实之名。
不知怎么千日之长,一日之短,得罪于秦兄?说仍旧怪他,小的们特来告罪。”叔宝道:“并没有这话,这却从何而来?”二人性:“都说兄怪他,有些店帐不肯还他。
若公然怪他,索性还了他银子;摆布他一场,却是不难的。若不还他银子,使小人得以捏词。”
叔宝多么夫君,受他颠簸,早知是王小二央来,会语言的乔人了。“我只把直言相告二兄:我并不怪他匹俦,只因我囊橐罄空,有些盘费银两,在一个樊朋侪身边。
他往泽州投文,只在早晚来,算还他店帐。”二人性:“兄山东朋侪,大抵任性的多。
等见谁人朋侪,也要吃饱了饭,才好等得;叫他开饭店的也难服事。若要还是管顾,资源不敷;若简慢了兄,就说开饭店的炎凉,厌常喜新。
客人如虎居山,传将出去,鬼也没得上门,饭店都开不成了。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
’倘使樊朋侪一年不来,也等一年不成?兄本衙门,不见死回也要捉比,宅上免不得震天动地。凡事要本身活变。”
叔宝如酒醉方醒,对二人道:“承兄指教,我也不等那樊朋侪来了。有两根金装锏,将他卖了算还店帐;余下的做回乡盘费。”
二人叫王小二道:“小二哥,秦爷并不怪你。倒要把金装锏卖了,还你饭钱。
你须还是伏侍。”也不通姓名,举手作别而去。
好似: 在笼矍鸽(矍鸟)能调舌,去水蛟龙未得飞。 叔宝到后边摒挡金装锏。
王小二忽起奸心:“这个姓秦的刁滑,到有两根甚么金装锏,不肯早卖,直等我央人说很多闲话,方才脱手。不要叫他卖,恐别人讨了自制去。
我哄他当在潞州,算还我银子,打发他起家;加些利钱儿,赎将出来。剥金子打金饰,与老婆带将起来。
多的金于,剩下拿去兑与人,伉俪发迹,都在这金装锏上了。”笑脸满面,走到后边来。
叔宝坐在草铺上,将两条锏横在本身膝上,上面有些铜青了。他这锏原不是纯金的,原是熟铜流金在上面。
从祖秦旭传父秦彝,传到他已经三世了。挂在鞍旁,那锏楞上的金都磨去了,只是槽凹里有些金气。
放在草铺上,地湿发了铜青。叔宝自发没有看相,只得拿一把穰草,将铜青擦去;耀目争光。
王小二只道上边有多少金子,朦着眼道:“秦爷,这个锏不要卖。”叔宝道:“为何不要卖?”小二道:“我这潞州有个隆茂号寺库,专当人甚么短脚货。
秦爷将这锏抵当几两银子,买些柴米,将高就低,我伏事你老人家。待平阳府樊爷来到,加些利钱,赎去就是了。”
叔宝也舍不得两条金锏卖与他人,甘心去当,答复小二道:“你的所见,正合我意,同去当了罢!” 同王小二走到三义坊一个大姓人家,门旁黑直棂内,门挂“隆茂号当”字牌。径走进去,将锏在柜上一放,放得重了些,主人就有些恨嫌之意。
“呀!不要打坏了我的柜桌!”叔宝道:“要当银子。”主人性:“如许东西,只好算废铜。”
叔宝道:“是我用的武器,怎么叫做废铜呢?”主人性:“你便拿得他动,叫做武器。我们当久了,没用他处,只好熔做家伙卖,却不是废铜?”叔宝道:“就是废铜罢了。”
拿大称来称斤两,那两根锏重一百二十八斤。主人性:“朋侪,还要除些折耗。”
叔宝道:“上面金子也不算,有甚么折耗?”主人性:“不外是金子的风景,那边作得帐!何况那两个靶子,算不得铜价,化铜时就烧成灰了。如今是铁枥木的,极重。”
叔宝却慷慨道:“把那八斤零头撤除,作一百二十斤实数。”主人性:“这是潞州生产的行止,好铜当价是四分一斤,该五两短二钱,多一分也不当。”
叔宝算四五两银子,几日又吃在肚里,又不得回乡,仍旧拿归去。小二已有些不悦之色。
叔宝回店,坐在房中烦闷。
6. 《白圭之中山》文言文译文是什么晋国的太史屠黍看到晋国动乱,晋公骄纵又无德无义,带着他掌管的法令图籍逃到周国。周威公接见了他并问他说:“天下的国家那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周威公问什么原因,屠黍回答说:“我从前在晋国,不敢直言,只是暗示晋公天气反常,日月星辰的运行不符合规律。他说:‘什么原因?’我又暗示他现在的人都不义,百姓都有怨言。他说:‘什么原因?’我又暗示邻国不臣服我们,贤良的人不愿出来做官,他说:‘什么原因?’因此,他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亡国了。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过果然灭亡了。周威公又接见屠黍并问他说:“谁第二个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第二个灭亡。”周威公问为什么,屠黍回答说:“上天造出万民并让他们有阶层上区别,有区别,这是人的根本,这是和禽兽麋鹿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君臣、上下之所以有分别的原因。中山国的风气,把白天当作夜晚,把夜晚当作白天,男女亲昵,没有休息,纵欲享乐,歌谣里常有悲声,他们的国君却不知道,这是亡国的征兆。所以我说中山过第二个灭亡。”过了二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周威公又接见屠黍并问他说:“谁下一个灭亡?”屠黍没有回答。周威公一再询问,他回答说:“你是下一个。”周威公害怕了,寻求国内德行高的贤人,找到了义莳、田邑并礼带他们,得到了史驎、赵骈并任命为谏臣,付出苛政三十九条,又告诉屠黍。屠黍回答说:“难道这样就能保全您了吗!”又说:“我听说,国家兴盛,上天会降下贤人和直言不讳的人;国家灭亡,上天会降下乱人和善于奉承的人。”周威公死后,尸体放了九个月都没有安葬,周国于是分成了两部分。所以有道之人的话,不能不重视。周鼎上刻着饕餮这种猛兽,只有头没有身子,吃人的时候还没咽下,就反而害了自身,用来警戒世人。做坏事也是这样。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君想要挽留他,白圭坚持要离开,乘着车走了。又到了齐国,齐王要挽留他,请他做官,他又告辞而去。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去的这两个国家都要灭亡了。我的所学有五尽。什么叫做五尽?它们是:不要到爱说“一定”的国家去,那里诚信丧尽了;不要到追求名誉的国家去,那里名誉丧尽了;不要到标榜关爱的国家去,那里亲情丧尽了;行走的人没有粮食、居住的人没有饭吃,财物丧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才用丧尽了。一个国家有了这“五尽”,一定会灭亡。中山国、齐国都是这样。”如果让中山王和齐王听到这“五尽”并加以改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并不担心他们听不到,就算听到了他们也不信。作为国君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听取意见而已。多次割地给赵国,发动全部兵力在济河上抵抗敌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是他们自己放弃了生存,造成了灭亡。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黄老道家名著,是秦道家的代表作,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语文翻译
隋文帝时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隋文帝狮子骢译文《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三十五·畜兽二·隋文帝狮子骢》原文:
隋文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狮子骢。上置之马群,陆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驱来,谓左右曰:“谁能驭之?”郎将裴仁基曰:“臣能制之。”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
翻译如下:
隋文帝时,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共和国)进献千里马,马的鬃毛很长一直拖到地上,称为“狮子骢”。皇上将它放在马群之中,它很暴躁,没有人能够制服。皇上下令让放那一群马一起冲过来,对身边的人说:“谁能驾驭它?”有一个郎将叫裴仁基的说:“我能制服它。”于是就挽起袖子上前,离马十余步远突然腾身上马,一只手抓住它的耳朵,一只手按住它的眼睛,那匹马战战兢兢不敢乱动,就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骑上了它。早晨从长安出发,晚上就到了洛阳。后到了隋朝末年再也不知道那马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天下人寻找,同州刺史宇文士及找到了这匹马,已经很老,在城里一家买面的人家里,被主人用来拉磨,马的尾巴焦秃,皮肉上都有了腐烂的小洞,宇文士及见到这种样子哭了。皇帝亲自从长乐坡出来迎马,马到了新丰,向西面鸣叫跳跃。皇帝得到它很高兴,但此时的马已经“齿口并平”(很老)。用钟乳石的粉末(中药)喂养,仍然生下了五只小马,都有千里马的足力。再后来就不知它们的去向。
2.古文翻译——魏徵传原文:
隋文帝树基立本,积德累仁。徒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与能之议,未为所许。是以周室旧臣,咸怀愤惋。既而王谦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迟迥举全齐之众,一战而亡。斯乃非止人谋,抑亦天之所赞。乘兹机运,遂迁周鼎。于时蛮夷猾夏,荆、扬未一,劬劳日仄,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尉候无警,遐迩肃清。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不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自开皇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而素无术业,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愈扇。又雅好瑞符,暗于大道。建彼维城,权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适从。听姑归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翦伐本根。坟土未干,子孙继踵为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文皇,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
译文:
隋文帝建立根基,积累仁政恩德。他凭借外戚的尊贵地位,接受傅作小皇帝的重任,和贤能的人商议(自立为皇帝),没有得到他们的赞同。所以(他即位以后)后周的宗室、旧臣,都心怀不满和惋惜。不久王谦凭借三蜀地区的险阻地势,没有一个月(就割据一方了);尉迟迥率领齐地的军队,只用一战就灭亡了隋朝。这不光是因为不采纳别人的计谋,也是因为不遵守上天的保佑。趁着机会,篡夺了后周的政权。那时候少数民族侵犯中原,荆州、扬州还没有统一,隋文帝每天操劳都日落,管理天下。战船向南渡江,于是金陵(今南京)失守而被隋文帝收复;精壮的骑兵向北进发,于是单于(匈奴的首领)退出关塞。《职方》所记载的地理位置,都被纳入隋朝的疆域;《禹贡》地图所画出的地区,全部被统一。就算晋武帝征服吴国会稽地区,汉宣帝防备灭亡巩固政权,和隋文帝的功业相比,都比不上。各种恩德都布施天下,各种礼乐都和谐融洽,军事机构接不到警报,远近都平静安定。于是隋文帝亲自奉行节俭的生活,平衡各地的徭役、赋税,仓库充实,法令广泛推行。君子(当官的和读书人)都生活快乐,百姓都安居乐业,强劝的不欺压弱小的,人多的不残害人少的;人口众多,物产丰盛,朝廷和民间都欢乐祥和。从开皇(隋文帝年号)算起二十年之间,天下没有大事;地方上也平静无事。和从前的皇帝相比,足以和他们比较功绩。但是隋文帝向来没有什么特长,不能全都不耻下问。没有宽容大度的心胸,却有刻薄的本质。到了晚年,这种风气更加厉害。又盲目的喜欢祥瑞,不注重治国之道。修建维城,权力和京城一样大,都和皇帝排场一样,无所适从。听信姑归的话,被奸臣迷惑,宠爱后宫,废掉长子,选择错误的继承人。丧失了父子之间应遵守的道德,引发了(隋炀帝)兄弟之间的不合;纵容儿子拿起斧头,砍伐了隋朝的基业根本。隋文帝的坟土还没有干,他的子孙接着相互杀戮;成排成列的松树、槚树,天下已经不是隋朝的了。可惜啊!追溯隋朝衰败的根源,寻找动乱灭亡的先兆,就是从隋文帝开始,到隋炀帝时期发作的;这个原因产生很早了,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他的不孝子孙忽视了这一点,真是不幸。
3.古文翻译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自古以来,(君主)得到天下没有比隋文帝更容易的。他凭借着后妃父亲的亲缘关系,又正当周宣帝早逝,勾结郑译等人伪造圣诏入辅政之职,只安稳地坐着就夺取了帝位。当时虽然有尉迟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谦、司马消难等人起兵企图匡复周室基业,无奈隋文帝借着周朝的国力,不到半年就把他们全部消灭了。从那时开始,他大权在握,将宇文氏子孙依次诛杀,几乎灭种。现在依据周书记载考证如下:
周文帝的儿子,除了宋公宇文震、谯王宇文俭、冀公宇文通早先死了,卫王宇文直早先因犯罪被杀之外,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皆被隋文帝所杀。并且又一并杀掉了宇文招的儿子宇文员、宇文贯、宇文干铣、宇文干铃、宇文干鉴等人;宇文纯的儿子宇文谦、宇文让、宇文议等;宇文盛的儿子宇文忱、宇文悰、宇文恢、宇文懫、宇文忻等人;宇文达的儿子宇文执、宇文转等人;宇文逌的儿子宇文佑、宇文裕、宇文礼、宇文禧等人。宇文震的儿子宇文实、宇文俭的儿子宇文干恽、宇文通的儿子宇文绚也在被杀之列。从那时起周文帝的子孙就都死尽了。
节闵帝的儿子宇文康早先死了,他的儿子宇文湜也被杀了。从那时起节闵帝的子孙也杀尽了。明帝的儿子毕王宇文贤、酆王宇文贞都被杀了。一并杀了宇文贤的儿子宇文宏文、宇文恭道、宇文树娘等;宇文贞的儿子宇文德文等人。从那时起明帝的子孙也杀尽了。武帝的儿子汉王宇文赞、秦王宇文贽、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兑、荆王宇文元都在被杀之列。一并杀了宇文赞的儿子宇文道德、宇文道智、宇文道义等人;宇文贽的儿子宇文忠诚、宇文靖智、宇文靖仁等人。余下的人(指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兑、荆王宇文元)本来无子。从那时起武帝子孙杀尽了。宣帝的儿子静帝已经被隋文帝所杀害了,余下的子嗣邺王宇文衍、郢王宇文术都是幼年就被杀了。从那时起宣帝的子孙被杀尽了。
周朝的宗室内部的人:宇文胄因为起兵响应尉迟迥而被杀。另外宇文洽、宇文椿和儿子宇文道宗、宇文本仁、宇文邻武和他的儿子宇文礼献等人;宇文众和他的儿子宇文仲和、宇文熟伦等人,都被杀了。只有宇文洛因为年纪尚幼,得封介国公,成为了隋朝的宾客。没过多久,又被杀了。从那时开始宇文氏的宗族,也没有在世的了。
窃取他人的国家,戕害别人的子孙到没有遗留,这样的残忍惨毒,难道还有半点人心吗!其后隋文帝的五个儿子:
长太子杨勇被废后赐死了,
次子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其次秦王杨俊早死,其次越王杨秀被废之后监禁起来,死于江都之难,
其次汉王杨谅因为谋反被诛。五个儿子中除了秦王杨俊以外,没有一个不是死于非命的。
而杨勇的十个儿子中,杨俨被毒酒毒死了,杨裕、杨筠、杨嶷、杨恪、杨该、杨瞁、杨孝实、杨孝范都被贬到岭南以外,受杖刑而死。杨俊的子杨浩、杨湛和杨秀、杨谅的儿子,都被宇文化及所杀害了。
炀帝的三个儿子,长太子杨昭早死了,次子齐王杨暕、再次赵王杨杲都死于江都之难,他们两个都没有儿子。而杨昭的儿子代王杨侑为唐朝所立,没过多久就禅位了,封为酅国公,不到数月就死了,次子燕王杨倓也被杀于江都,再次越王杨侗在东都称帝,被王世充所杀害。于是炀帝之子孙也没有遗留下来的了。只有齐王杨暕有一个遗腹子杨愍,跟随萧太后逃到了突厥,后来又归顺于唐朝,官至尚衣奉御,杨氏的子孙仅这一条血脉延续下来。而炀帝的死,又恰巧是借一姓宇文的人的手所为。(宇文化及与周同姓,却并非同宗。)这难道不是天理报应的明显证据吗!
4.隋文帝子秦文俊为并州总管······的翻译一、译文
隋文帝的儿子秦王俊是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杨素启奏道:“秦王,陛下十分疼爱他,臣请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过。”
文帝说:“谁也不可违反法律。如果按照你的意思处理这件事,我就仅仅成了秦王俊的父亲,而不是天下人的父亲了,倘真如此,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门适用于天子的儿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像你说的那样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损害?”最终隋文帝没有答应杨素的请求,赦免杨俊。
二、原文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法?”卒不许。
三、出处
《旧唐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二、作品赏析
因为《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都是文坛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袭他们的看法,对《旧唐书》贬责颇多,明末顾炎武评之为“颇步繁芜”。的确,它本身有不少缺点。但平心而论,应当说《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三、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百度百科-隋文帝不赦子
百度百科-王志愔
5.文言文翻译刘旷,籍贯不详。
其人性格谨慎厚道,以诚信和仁恕接人待物。隋文帝开皇初年,为平乡县令,一人一骑去赴任。
人们有相互告状的,便给他们讲道义,而不用刑,诉讼的人惭愧不已,主动撤销诉讼,纷争就解决了。所得的俸银,施舍给穷困的人。
老百姓被他的德行感化,相互鼓励说:“我们有这样的长官,怎么能做坏事呢?”在职七年,民风变的淳朴,人们之间更融洽,县牢里没有一个囚犯,没有人互相争讼,县衙的院子里荒草满庭,久没有人来过。等到刘旷离开的时候,全县官民,夹道号哭,相送百余里。
官升迁至临颍县令,名声清廉,治民有功,为天下县令中第一。尚书左仆射高颖向隋文帝汇报这件事情,皇上召见刘旷,勉劳他说:“天下的县令很多,你能与众不同而高于众,这是多么好的事啊!”。
6.文言文翻译唐太宗治国安民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解释: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7.文言文翻译:先呼胄,次命陶澄原文: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孙也。祖顺,魏濮阳王。父雄,武陵王。胄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齐王宪见而壮之,引致左右,数从征伐。官至大将军。隋文帝初被召入,将受顾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卧内。及为丞相,每典军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卫。
译文:元胄,河南洛阳人,魏昭成帝第六代孙。祖父元顺,魏时封濮阳王。父元雄,授爵武陵王。元胄少年时英勇果断,精通多种武艺,容貌英俊,颇有威严,凛然不可侵犯。周齐王宇文宪见元胄威武健壮,就把他招至身边。元胄多次随从齐王征伐,官至大将军。隋文帝初被召入宫中,在将要受命托孤之际,先召元胄入府,接着又命陶澄入府,都被用作心腹,经常夜宿隋文帝卧房内,保护隋文帝。到隋文帝任丞相的时候,元胄一直掌管禁军,又引荐弟弟元威一起入宫侍卫。
《汉书·贾谊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如下: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
我恭奉天子诏命,戴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
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效法神龙隐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赋文写道:
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支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奇怪之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请问?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我;是凶,也请告我是什么祸殃。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嘴巴不能说话,请以意相示自推度。
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万物循环往复长激荡,运动之中相互起变化。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
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通人达观何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贪夫为财赔性命,烈士为名忘死生。喜好虚名者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百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长休息。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不因活着重已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古代棋手:周小松
《汉书·贾谊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其辞曰:恭承嘉惠兮,_罪长沙。仄(侧)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乌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_翱翔。_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混兮,谓跖、_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_。于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父荐屦,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译文: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谪离开后,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时,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
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世人竟称卞随、伯夷贪婪,盗跖、庄_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
周小松(1820-1891)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棋手。名鼎,江苏扬州人。
青年时期从秋航学弈,受二子,对垒百余局。二十一岁成国手,与陈子仙、李湛源、周星垣等屡次角逐,早有时誉。安徽巡抚英翰、两淮盐运使方濬颐、肃亲王隆懃皆先后慕名招聘。
同治九年(1870年)与当地名手及陈子仙等对局,部分棋谱选刊入《皖游弈萃》中。
晚年棋艺无敌,游踪甚广,曾往来于安徽、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所弈皆让子棋,晚清知名棋手多数直接或间接接受其指导。
棋艺与陈子仙齐名,以功力深厚见称。
著有《餐菊斋棋评》,选谱有《新旧谱汇选》、《尊天爵斋弈谱》(与李昆瑜等合编),受子局部分编入《周小松受子谱》,与方濬颐的对局刊入《待月謻弈谱》及《蜀山草堂弈存》,在杭州部分让子局编入《追来集》(未刊)。
近人汪二邱撰有《周鼎传》。
(以上录自赵之云版《围棋词典》)
周小松与陈子仙是清代棋手,自施范之后,并立棋坛的两座高峰。二人在同治年间对垒于安徽巡抚英翰府中,共二十一局。
邓元鏸评价周小松:小松如金丹九转,炉火纯青。
周小松自视甚高,被问及其与本朝同行的高下时,答曰:“如遇施、范不能敌,余皆抗行耳”。
周小松晚年,因体力等原因,在与后辈让子棋中,皆减让一子,这也造成对其棋力评价的低估。
资治通鉴卷第七译文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白话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要更改它,屈原不同意,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
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
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扩展资料: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品赏析: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
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司马迁对贾谊,则首先表现其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也非常欣赏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接着贾谊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等革新主张,但却遭到了周勃等老臣们的反对。
他们攻击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而汉文帝又是这班老臣们所拥立,登位不久,权力未稳,也只有依从而已。所以就把贾谊贬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到长沙之后,作者重点写其郁郁不快的情怀,而在表现时,又大多借贾谊自己的辞赋来直接抒发,如其《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
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这哪里是独吊屈原,贾谊亦何尝不是如此,不然的话,他又怎能年纪轻轻就忧郁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可见作者是在这种悲慨的感情中写下本篇的,并将此情寄之笔端。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
资治通鉴第七卷原文译文对照
秦纪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1]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而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王,中铜柱。自知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
[1]荆轲抵达秦国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嬴政的宠臣蒙嘉,以谦卑的言词求见秦王,秦王嬴政大喜过望,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安排朝会大典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的袍袖,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嬴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跑。这时,殿上的群臣都吓呆了,事发仓猝,大出意料,群臣全都失去了常态。秦国法律规定,在殿上侍从的群臣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因此大家只好徒手上前扑打荆轲,并喊道:“
大王,把剑推上背!”秦王嬴政将剑推到背上,便剑套倾斜,剑柄向前,即拔出剑来回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大腿。荆轲肢体残废无法再追,便把匕首向秦王投掷过去,但却击中了铜柱。荆轲知道行刺之事已无法完成,就大骂道:“此事所以不能成功,只是想活捉你以后强迫你订立契约,归还所兼并的土地,以此回报燕太子啊!”由是,荆轲被分尸示众。秦王为此勃然大怒,增派军队去到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破燕、代之兵。
二十一年(乙亥、前226)
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226年)
[1]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1]冬季,十月,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城,燕国国君和太子姬丹率精兵向东图保辽东,秦将李信领兵急追。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要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太子丹这时躲藏在衍水一带,燕王即派使节往衍水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嬴政。但秦王再次发兵攻燕。
[2]王贲伐楚,取十馀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2]秦将王贲进攻楚国,攻陷十多座城。秦王嬴政询问将军李信说:“我想要夺取楚国,根据你的推测,需要出动多少人的军队才够?”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人。”秦王嬴政又询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的大军不可。”秦王说:“王将军已经老了,怎么如此胆怯啊!”便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于是称病辞职,返回故乡频阳。
二十二年(丙子、前225)
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225年)
[1]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1]秦将王贲率军征伐魏国,引汴河的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三月,大梁城垣塌毁,魏王魏假投降,为秦军杀死。魏国灭亡。
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幸。虽然,臣受地于魏之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王义而许之。
秦王嬴政遣人去通知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换你的安陵国。”安陵君说:“大王您施加恩惠给我,用大换小,真是太幸运了。但虽然如此,我这小国的土地是受封于魏国上代国君的,我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嬴政赞许他奉守道义,便应允了他的请求。
[2]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崐,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2]秦将李信进攻平舆,蒙恬攻击寝,大败楚军。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该城,于是率军西进,到城父与蒙恬的队伍会合。楚军趁机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击中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地,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率残部逃奔回秦国。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响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秦王嬴政闻讯,暴跳如雷,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你的计策,而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将军你虽然患病,但难道就忍心抛下我不管吗?!”王翦仍推辞道:“我实在病得不能领兵打仗了。”秦王嬴政说:“好啦,不要再这么说了!”王翦说:“如果不得已一定要用我的话,非用六十万人的军队不可!”秦王嬴政答道:“就听从将军你的主张行事吧。”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秦王亲自送行到霸上。王翦请求秦王赏赐他相当多的良田美宅。秦王说:“你就出发吧,为什么还要担心日后贫穷呀!”王翦说:“身为大王您的将领,虽立下战功,但最终仍不能被封侯,所以趁着大王现在正看重我,请求赏赐田宅,好为子孙留下产业啊。”秦王嬴政听后大笑不止。王翦率军开拔,抵达武关,又陆续派遣五位使者向秦王嬴政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您向秦王求讨东西也已是太过分了吧!”王剪答道:“不是这样。大王心性粗暴而多猜忌,如今将国中的武装士兵调拨一空,专门托付给我指挥,我若不借多求赏赐田宅为子孙谋立产业,表示坚决为大王效力,大王反倒要无缘无故地对我有所怀疑了啊。”
二十三年(丁丑、前224)
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224年)
[1]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1]秦将王翦率大军取道陈丘以南抵达平舆。楚国人闻讯王翦增兵而来,便出动国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军。王翦下令坚守营寨不与楚军交锋。楚人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此时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壮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斩杀楚国将军项燕,楚军于是溃败逃亡。王翦乘胜夺取并平定了楚国的一些城镇。
二十四年(戊寅、前223)
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
[1]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以其地置楚郡。
[1]秦将王翦、蒙武俘获了楚国国君芈负刍,在楚地设置楚郡。
二十五年(己卯、前222)
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
[1]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1]秦国大举兴兵,派王贲率兵进攻辽东,俘获了燕国国君姬喜。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臣司马光曰: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激忿而去冒犯如狼似虎的秦国,虑崐事轻率,谋划浅薄,以致挑起怨恨,加速了灭亡之祸,使供奉燕国始祖召公的宗庙祭祀忽然中断,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而评论的人有的还把太子丹说成是德才兼备的人,这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政策法规,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如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向他的德行,四邻亲近友善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挨着它的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似此,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用万辆战车的大国去排解个人的私愤、炫耀盗贼式的谋略,结果是功名被毁坏、身命遭杀戮,江山社稷化作废墟,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吗!
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跪着前进,伏地而行,并不表示恭敬;言必行,重承诺,并不表示守信义;过度耗费金钱,散发玉器,并不表示施恩惠;自割颈部,自剖肚腹,并不表示勇敢。这种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只顾眼前利益不能深谋远虑而行动不合乎礼义,似此不过是楚国的为复仇而丧生的白公胜之流罢了!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荆轲心怀报答太子姬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要用一把短小的匕首使燕国强大、秦国削弱,这难道不是愚蠢之极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要离的死是蜘蛛、蝥虫一类的死,聂政的死是壮士一类的死,荆轲的死是刺客一类的死,这些都不能算作“义”。他又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此话说得好啊!
[2]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2]秦将王贲率军攻代,俘获代王赵嘉。
[3]王翦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
[3]秦将王翦全部平定楚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降服百越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
[4]五月,天下大。
[4]五月,秦国命令特许全国举行大规模的聚会宴饮。
[5]初,齐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以故齐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及君王后且死,戒王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王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王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宾客入秦,秦又多与金。客皆为反间,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5]当初,齐国的君王后贤惠有才干,使齐国能小心周到地侍奉秦国,对其他各诸侯国奉守信义。齐国东靠大海,不与秦国相邻。而那时秦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韩、赵、魏、燕、楚等国,这五国分别忙于调兵自救,无暇他顾,所以齐王田建即位四十多年未遭逢过战乱。君王后即将去世时,告诫田建说:“群臣中可以任用的是某某。”田建说:“请让我把名字写下来。”君王后说:“好吧。”但等到齐王取来笔和木牍,准备记下她的话时,君王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君王后去世后,后胜出任齐国的相国,他大量接受秦国为挑拨齐国君臣关系而施给他的金银财宝。而齐国的宾客进入秦国时,秦国又给以重金,使这些宾客回国后都反过来为秦国说话,劝说齐王去朝拜秦王,不必整治、修建用作攻战的防备设施,不要去援助那五个国家进攻秦国。秦国也即因此得以灭掉了五国。
齐王将入朝,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崐反。
齐王将要动身往咸阳朝拜秦王嬴政,齐国的雍门司马迎上前说:“齐国所以要设立国君,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国君自己啊?”齐王说:“是为国家。”司马道:“既然是为了国家才设立君王,那您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到秦国去呢?”齐王于是下令掉转车头返回王宫。
即墨大夫闻之,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人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岂特保其国家而已哉!”齐王不听。
即墨大夫闻讯进见齐王说:“齐国国土方圆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现韩、赵、魏三国的官员都不愿接受秦国的统治,逃亡在阿城、甄城之间的有数百人。大王您将这些人收拢起来,交给他们百万之多的兵士,让他们去收复韩、赵、魏三国旧日的疆土,如此,就是秦国的临晋关也可以进入了。楚国鄢郢的官员们不愿受秦国驱使,逃匿在南城之下的有数百人。大王您将这些人聚集起来,交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去收复楚国原来的土地,如此,即便是武关也可以进入了。这样一来,齐国的威望得以树立,秦国则可被灭亡,这又岂只是保全自己的国家而已!”但是齐王不接受这一建议。
二十六年(庚辰、前221)
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
[1]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1]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国向南进攻齐国,突然攻入都城临淄,齐国国民中没有敢于抵抗的。秦国派人诱降齐王,约定封给他五百里的土地,齐王于是便投降了。但是秦国却将他迁移到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间,最终被饿死。齐国人埋怨君王田建不早参与诸侯国的合纵联盟,而却听信奸佞、宾客的意见,以致使国家遭到灭亡,故为此编歌谣说:“松树啊,柏树啊!使田建迁住共地饿死的,是宾客啊!”恨田建任用宾客不审慎考察。
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臣司马光曰:合纵、连横的学说虽然反复无常,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合纵符合六国的利益。从前,先王封立大量封国,亲近爱抚各国诸侯,使他们通过拜会、探访来增进相互交往,用酒宴招待他们以增进欢乐友好,实行会盟而增进团结联合,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同心协力共保国家。假使当初六国能以信义相互亲善,那么秦国虽然强暴,六国又怎么能被它所灭亡掉呢!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而齐、楚两国则是韩、赵、魏三国的基础,它们形势上相依托,表里间相依赖。所以韩、赵、魏三国进攻齐、楚,是自断根基;而齐、楚两国征伐韩、赵、魏三国,则是自撤屏障。可哪里有自己拆毁屏障以讨好盗贼,还说“盗贼将会爱惜我而不攻击我”的,这难道不是荒谬得很吗?
[2]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便改称号为“皇帝”,皇帝出命称“制书”,下令称“诏书”,皇帝的自称为“朕”。追尊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颁布制书说:“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行为加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意思。从今以后,废除为帝王上谥号的制度。朕为始皇帝,后继者以序数计算崐,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无穷尽地传下去。”
[3]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乃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3]当初,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邹衍研究创立了金、木、水、火、土终而复始的“五德相运”学说。到了始皇帝合并天下时,齐国人将此说奏报给他。始皇采纳了这套学说,认为周朝是火德,秦取代周,从火不能胜水来推算,秦应是水德。于是开始下令更改岁历,新年朝见皇帝与庄贺典礼都从十月初一开始,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衣服、旗帜、符节等都崇尚用黑色;计数以六为一个单位。
[4]丞相绾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4]丞相王绾说:“燕、齐、楚三国的故地距都城咸阳过于遥远,不在那里设置侯王,便不能镇抚。因此请分封诸位皇子为侯王。”始皇帝将这一建议交给大臣评议。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非常多,他们的后代彼此疏远,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也无法加以制止。现在四海之内,仰仗陛下的神灵而获得统一,全国都划分为郡和县,对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国家征收的赋税重重给予赏赐,这样即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控制,使天下人对秦朝廷不怀二心,才是安定国家的方略。分封诸侯则不适宜。”始皇说:“天下人都吃尽了无休止的战争之苦,全是因为有诸侯王存在的缘故。今日依赖祖先的在天之灵,使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国,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战乱,似此而想求得宁静、养息,岂不是极困难的事情吗?!廷尉的主张是对的。”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始皇帝于是下令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
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庭中。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杰于咸阳十二万户。
又下令收缴全国民间所藏的兵器,运送汇集到咸阳,熔毁后铸成大钟和钟架,以及十二个铜人,各重千石,放置在宫庭中。并统一法制和度量衡,将各地富豪十二万户迁徙到咸阳置于朝廷的监控下。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秦王朝祭祀祖先、神佛的宗庙等处所和章台宫、上林苑都设在渭水南岸。而秦国每征服一个国家,就摹画、仿照该国的宫室,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同样建造一座。如此南临渭水,自雍门向东至泾水、渭水相交处,宫殿屋宇、天桥、楼阁相连接,所获得的各国美女、钟鼓等乐器都安置在里边。
二十七年(辛巳、前220)
二十七年(辛巳,公元前220年)
[1]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
[1]始皇帝出巡陇西、北地,到鸡头山而还,经过回中宫。
[2]作信宫渭南,已,更命曰极庙。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于天下。
[2]在渭水南岸兴建长信宫,竣工后改名为极庙宫。从极庙筑路通到骊山,兴造甘泉宫前殿,修筑甬道连接咸阳,又以咸阳为中心筑驰道通往全国各地。
二十八年(壬午、前219)
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219年)
[1]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崐,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1]始皇帝出巡东部各郡、县,登上邹地的峄山,树立石碑赞颂秦朝的功勋业绩。召集过去鲁地崇信儒学的文人七十名,到泰山下商议祭祀天地的封禅之事。诸儒生中有的说:“古时候的君王封禅,用蒲草裹住车轮,不愿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扫地祭祀时所使用的席都是用草编成的。”各人的议论很不相同。始皇帝认为众人所说的很难实际采用,便因此而贬退儒生;并且下令开通车道,从泰山南麓上到顶峰,竖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北面顺道而下,到梁父山祭地。祭祀仪式颇采用秦国古时在雍城由太祝令主持的祭祀上帝的形式。而怎样封土埋藏却全都保密,世人无法获悉并记录下来。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作琅邪台,立石颂德,明得意。
始皇帝随即又向东出游沿海各地,祭礼名山大川及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八神。然后南登琅邪山,兴致勃勃,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还建造琅邪台,立石碑颂德,表明自己得天下之意。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乃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将要到达,凡就把船吹走了。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待到始皇帝出游海滨时,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如故齐国人徐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始皇于是派遣徐征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他们仍然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能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遂自南郡由武关归。
始皇帝还归咸阳途中经过彭城,举行斋戒,祈祷祭祀,想要打捞沉没在泗水中的周鼎。故而遣一千人潜入泗水寻找,结果毫无所得。于是,始皇又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达衡山、南郡;再泛舟长江,抵湘山,祭祀湘君。适逢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水。始皇问博士道:“湘君是什么神仙啊?”博士回答:“听说她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死后就葬在这里。”始皇大怒,令三千名被判刑服劳役的罪犯将湘山的树木砍伐殆尽,裸露出赤红的土壤和石块。然后从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
[2]初,韩人张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韩。及韩亡,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2]早先,韩国人张良的父亲、祖父曾经做过五代韩相。乃至韩国灭亡,张良尽散千金家产,想要为韩国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