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地理高考大纲2020,高考大纲地理

tamoadmin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1.解读│2017高考 地理考纲删改了哪些内容2.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地理考试大纲3.2019年浙江高考地理大纲变化解读备考建议1.人口增长的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差异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进程和地区差异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和“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两幅图理解人口增长的阶段性,再结合阅读课本文字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的历

1.解读│2017高考 地理考纲删改了哪些内容

2.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地理考试大纲

3.2019年浙江高考地理大纲变化解读备考建议

地理高考大纲2020,高考大纲地理

1.人口增长的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进程和地区差异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1—1—2世界人口增长”和“图1—1—3世界人口增长阶段”两幅图理解人口增长的阶段性,再结合阅读课本文字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口增长的历史原因。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大致也对应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利用课本“图1—1—4”、“图1-1-5”、“图1-1-6”和“图1-1-8”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当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差异。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模式从“高低高”向“三低”转变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出生率下降的途径也不同。让学生阅读了解世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途径有哪些。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不同,因此,各种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结合人口金字塔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有利和不利之处。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这部分内容,利用和人口金字塔图进行探究分析。

2.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而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环境要素、技术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区域的开放程度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对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不同。像太阳、空气目前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限定,而淡水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环境人口容量时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来估算,并要考虑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人类的消费水平。主要用土地资源指标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4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又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以水资源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水资源承载力,它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发展为条件,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水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并经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环境承载力的由来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3.人口容量的特点

三个特点:临界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则表明这种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会遭受破坏。

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即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不同。

警戒性。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怎样产生的?西方人口学家把这种现象归纳为推力和拉力或排斥力和吸引力作用的结果。回顾人口迁移的历史,人口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人口的发展经常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处于互不适应的状况,所以人地关系不协调是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可见,作为一种复杂的人口现象,人口迁移是由许多外部因素的强迫所致,受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1.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也是引起人口从一地向另一地迁移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于集中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草丰茂、宜于农耕的平原、河谷地带。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水、火山喷发、地震、暂时或持续性的气候恶化、病虫害、瘟疫等)或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或通过对生产的严重破坏迫使人们不得不成批地离开家园,迁移到异地安家。

2.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总是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实现的。因此,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

生产布局的变化和新区开发也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发生变化。大型生产项目的兴起和新区开发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事业成功的机遇,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导致大批人口流入。例如,美洲大陆的开发就是与欧洲和非洲大批移民的涌入同时进行的。

此外,人口迁移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布局有很大关系。在近代以前,海洋使新旧大陆处于隔绝状态,现代运输工具的发展则使海洋成为交通运输和联系新旧大陆的通道,也导致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增大。新交通线的开辟,常常伴有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

前已述及,人口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自然和经济因素外,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通常制订一定的经济和人口政策以限制或鼓励人口迁移。例如,1878年清朝政府撤销禁止移民东北的禁令,致使大批关内人口移入东北。因政治原因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常常有强迫性,例如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德国驱逐犹太人,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把城镇黑人赶入“黑人家园”等均属强迫迁移。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为了自己或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总是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中心地区。而移入地区也愿意接受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迁入,这往往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

此外,不少宗教活动也经常引起人口迁移。例如西非朝圣者到麦加去的历时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宗教战争(如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徒征服西非、北非的战争)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以及宗教迫害(如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对异教徒的迫害)造成的被迫人口迁移。

5.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满意答案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传宗接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它迄今仍是促使中国人想多生育,特别是多生男孩的重要原因。“传宗接代”思想和对男孩的强烈偏好的形成,有其深远和复杂的社会根源。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从一个国家亦即从宏观来看,男性人口是一国的劳动力的主要源泉,也就是劳役、兵役、税收的主要来源;它同土地一样,是财富的来源。因此,中国历代国家政权一贯鼓励人民多生育男孩,以增强国力。从一个家庭亦即从微观来看,一个家庭(家族)的生命的延续,固然首先是直系血缘关系的延续,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关键在于它的财产继承权的延续。在“父产子袭”的传统农业社会,家庭及其继承权的延续,必须有男性后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性后嗣,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必将结束。因此,各个家庭都必须把生育男性后嗣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然而,我们认为,对“传宗接代”思想产生的根源,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因为人们不难看到,尽管国家政权的性质已经完全改变了,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已不是传统农业,农民的家庭经济也渗透了近代工商业的因素。但是,在中国人的头脑中还顽强地存在着“传宗接代”的思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扩大视野,进一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它的根源。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是“传宗接代”思想的主要根源之一。

解读│2017高考 地理考纲删改了哪些内容

现在没有大纲了,只有考试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2012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

I.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不拘泥于某一版本的教科书。

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多角度、刨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确定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内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

三、地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l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

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 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全日

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其中.必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

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山东省地理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确定2012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地理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内容。

另外,由于高中与初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将会涉及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周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l、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粪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变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宅问形态和商业同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办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舁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凋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台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

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

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

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选考内容

选考一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志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满分为240分。

第1卷为单项选择题,全部为必做题,共25道题,每题4分,共10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共140分。其中,必做题部分共6道题,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2道题,共11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级跨学科综合;选做题部分,凡列入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内容的每个选考模块均单独命制1道试题,要求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各选择1道试题作答,每道试题的分值均为10分。共30分。选做题不跨学科、不跨选考模块命题。

必做题部分根据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的必考内容命题。其中.思想政治必做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地理、历史必做题的分值比重分别约占32%。

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地理考试大纲

■ 新考纲内容解读

一、删除不等于不考

选修部分 删除“自然灾害与防治”不代表不会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即使不作为单独的选修模块,也会在11个单选题或者2道大题中有所涉及。所以,该部分虽然在选修中删除,必修模块中仍然会有所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不可大意。

二、选做范围缩小,难度加大

选做模块的二选一,对于很多中学来说,这无疑是增加了教学难度。老师通常会注重“自然灾害”和“旅游地理”的讲解训练, “自然灾害”由于本身的溯及力较广,该部分的讲解可以覆盖必修选修,所以很多学生也习比较重视该部分的训练;“旅游地理”由于问题设置比较常规,答案也比较“套路”,所以也是学生的热门选择。而近几年“旅游地理”问题的设置越来越 “生活化”、“多元化”,很多学生面对多元的问题已很难准确把握答案,不得不偏向“自然灾害与防治”。今年的考纲缩小了选做范围,无疑给学生带来了“麻烦”,这将意味着 “环境保护”也要作为重点训练。

三、“冷门”成为“热门”

本次考纲删减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灾害”, 相对冷门的 “环境保护”则需要去更多的关注,而且“环境保护”近几年的问题设置难度都有增加趋势。“环境保护”作为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自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近几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各种新型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和人类产业活动相关,也和自然地理部分的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 鉴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产生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在解答该部分的时候就要求有更多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连贯的逻辑思维,这无疑对于云南的考生来说也是一种能力要求上的提升。

2019年浙江高考地理大纲变化解读备考建议

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

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

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地理

 

 延续稳定侧重能力

 

 罗祥海中学高级教师

 

 的《考试说明》地理部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及“参考试卷”与去年保持一致。

 

 文综地理部分试卷的结构没有变化,仍然采用11+2的模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上平衡,其中选择题部分以自然地理为主,综合题部分侧重产业活动的考查;区域地理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出现。自选模块部分两道题目都采用2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的模式。

 

 备考建议:

 

 1、注意经常引导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找出与其相关的各个方向的知识,将知识链织成知识网,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2、综合题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型,主要原因是解题时缺乏思路,平时习题讲评后应反思归纳,形成不同题型的解题模型。

 

 3、克服思维定势,避免不必要失分,要教育学生无论新题还是旧题都要仔细审看题目内容

文章标签: # 地理 # 人口 #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