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试卷及答案_2017高考卷二语文答案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1.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语文答案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D A 项“谂”应读shn ;B 项“肱”应读gong ;C 项“当”应读dng 。2.答案B A 项“淹没”应为“湮没”;C 项“了望台”应为“瞭望台”;D 项“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3.答案A “无所不至”应为“无微不至”。“无微不至”是指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

1.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

2017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试卷及答案_2017高考卷二语文答案

语文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A 项“谂”应读shn ;B 项“肱”应读gong ;C 项“当”应读dng 。

2.答案B A 项“淹没”应为“湮没”;C 项“了望台”应为“瞭望台”;D 项“陨身不恤”应为“殒身不恤”。

3.答案A “无所不至”应为“无微不至”。“无微不至”是指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既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4.答案C A 项结构混乱,在“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前应加“被”字;B 项成分残缺,“贯彻弱私门、张公室”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加“的原则”;D 项动宾搭配不当,“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部分,“调动精神”、“激发精神”均搭配不当。

5.答案A 《礼记》不属于四书。

6.答案C 古今义都指“光荣和耻辱”。A 项古义为“到处”,今义为“常常”;B 项古义为“地势高的路”,今义为“①动身,②上轨道”;D 项古义为“说话”,今义为“有别于书面语的口头语言”。

7.答案B B 项形作动,意为“远离”,其余三项均为形作名,分别意为“才俊’,“贤士”“长处”。

8.答案D 题中②③④⑦⑧均为宾语前置,①⑤均无特殊句式。

9.答案D ④⑤句写人面对社会悲剧时的态度;②句中的“可是”将语义转为人面对自然悲剧时的无奈和悲哀,①句照应⑤句;⑥句中的“然而”再次转折,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勇气,③补充说明⑥。

10.(1)个人信息安全堪优。或:我们受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困扰。(原文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数据裸奔”的窘境。)(2分)

(2)法律是最好的利剑,尽快出台统一适用的公民信息安全保护法;加强文责和处罚,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和防范制度;对于公民个人来说,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答对两点即可)(3分)

11.答案C “而氏可以”在文中并无依据,文中提到可以随意更改的是名。

12.答案D A 项“姬、姚、赢、姜”是为了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现象而举的例子;B 项战国时期,姓和氏的原始意义开始逐渐淡化,趋同是自汉代以后;C 项宋代史学家郑焦只是作出

解释,并无推波助澜。

13.句式特点:一句话用逗号隔开,变成几个急促的短句。(1分)

表达效果:更能体现作者当时极度哀痛的心情;有断断续续、字字硬咽、如泣如诉的声韵效果。(2分)

或:“伟大”不是反语,指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勇毅行为。(1分) 意指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在女子的勇毅行为面前显得如此逊色,表达了作者对三个女子临难不惧、从容镇定的伟大精神的赞叹,所以不是反语。(2分)

15.

①小镇交通闭塞,引出搭客仔急人所难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1分

②小镇人鄙视搭客仔,与后文形成对比,强化故事的叙述效果;(1分)

③暗含着对小镇女人鄙视底层和社会边缘人物的批评。(1分)

16.

①小说运用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腻地描写出这些搭客仔仔紧急时刻的救助行动;

②小镇女人因误了孩子高考而惊慌失措时,搭客仔意外出现,使情节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③语言质朴、轻快,暗含着作者对搭客仔的赞叹之情。(共4分,每点2分,打出两点即可)

17.

①搭客仔的举动,使孩子们的新历收到了极大震动,情感上产生了变化;

②结尾的这句话,意在引起社会的思考:在我们生活中,没有一种职业是可以为卑贱的,有些小人物他们的品质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成比例;

③也表现出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希望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被给予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共4分,每点2分,打出两点即可)

18.答案C 奄忽:死亡。

19.答案D 表转折,却/表条件,才。A 项均为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均为表修饰关系;C 项均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0.答案B “自己从未有一天优伤过”是反语,通过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吏目一家三口客死异乡的事,实则是为抒写自己遭贬后的愤?

21.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

22.你如的确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高高兴兴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的脸上流露出悲戚,似乎承受不起优愁的样子呢? (4分)

23.本联以声衬静、化静为动(反衬)(1分),那山上树林里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了空疏的门户;那野生的藤蔓,曲屈盘绕,偷偷地伸进了破旧的窗子里,营造出静谧、破败的环境((1分)。这句诗蕴含着作者闲居时孤独、落寞的心境。(1分)

24.颈联用典自比,我与这三人不同:虽然我和伯夷、叔齐一样,遇到“好时代”,但我不会选择饿死;虽然我和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被贬逐,但我不会选择投江而死.(1分)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我饱食终日,高卧无优,美酒消遣,只是遗憾酒还不足罢了.(1分)但这是自嘲,表面上说自己生活平静自适,实则内心充满被贬退的牢骚和愤恨。(1分)

25.曳尾涂中(1分)

26.孔子之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1分)庄子之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1分)

看法: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

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贵任感,所以,我不赞同。(2分)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

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所以我并不赞同。(2分)(单单写“更倾向于?的快乐”,却不展开分析者不给分。)

27.默写

(1)疏林不做美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4)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5)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译文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从北京来到这里,不知他姓甚名谁。身边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将要上任,路过龙场,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我从篱笆中间望见他,当时阴雨昏黑,想靠近他打听北方的情况,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视,他已经走了。近午时刻,有人从蜈蚣坡那边来,说:“有一个老人死于坡下,旁边两人哭得很伤心。”我说:“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 ”傍晚,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一人坐着叹息。”问明他们的情状,方知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伤心啊! 想到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认领,于是我就带着两个童仆,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名童仆脸上流露出为难的情绪。我说:“唉,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两名童仆怜悯地淌下眼泪,要求一起去。于是在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随即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面叹息,一面流着眼泪鼻涕,向死者祭告说:

“唉,悲伤啊! 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 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地区,我不知你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上的鬼魂啊? 古人不会轻率地离开故乡,外出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而来此地,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而非来不可呢? 听说你的官职,仅是一个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亲自种田就会有了。为什么竟用这五斗米换去你堂堂七尺之躯? 又为什么还觉得不够,再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啊? 哎呀,太悲伤了! 你如真正是为留恋这五斗米而来,那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望见你皱着额头、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忧虑呢? 一路上常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难道能免于一死吗? 我固然知道你会必死,可是没有想到会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你的儿子、你的仆人也会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来的呀,还说它什么呢? 我不过是怜念你们三具尸骨无所归依才来埋葬罢了,却使我引起无穷的感怆。唉,悲痛啊! 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不致长久的暴露。你已经没有一点知觉,但我又怎能安心呢? 自从我离开父母之乡来到此地,已经三个年头。历尽瘴毒而能勉强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一天怀有忧戚的情绪啊。今天忽然如此悲伤,乃是我为你想得太重,而为自身想得很轻啊。我不应该再为你悲伤了! 我来为你唱歌,你请听着。

我唱道:‘连绵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飞鸟不通。怀念家乡的游子啊,不知西东。不知西东啊,顶上的苍天却一般相同。地方纵然相隔甚远啊,都在四海的环绕之中。想得开的人儿到处为家,又何必守住那旧居一栋? 魂灵啊,魂灵啊,不要悲伤,不要惊恐!

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呵呵

2017全国卷1文言文解析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 单选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6单选题,每小题3分

7题,文言文翻译,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题,6分

9题,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题,6分

乙 选考题(三、四大题选一个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15单选题,每小题3分

16题,5分

17题,6分

六、写作(60分)

18题,60分

1. 2017全国卷Ⅰ高考作文怎么解析

2017全国Ⅰ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2.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及专家解析是什么

试题内容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2017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 *** ,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3.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哪些

2017年河南语文高考文言文有:一、古诗词部分:1. 氓(2)《诗经》2. 短歌行(2)曹操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4. 蜀道难(3)李白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7. 登高(3)杜甫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二、文言文部分: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4.赤壁赋(全文,2)苏轼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6.劝学(全文,3)《荀子》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9.陈情表(全文,5)李密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括号内的数字为必修课本的册数。

文章标签: # 中国 # 答案 # 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