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物理名人,高考物理科学家及贡献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第一位是中华伟人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人)。据史料记载,他在上中学时,文、史两科成绩极佳;但在不喜欢学、没下工夫学的科目上则成绩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0分或接近0分。所以,最后只念了个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第二位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他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第二期赴美国留官费生。据他自己回忆,因是临时抱佛脚,
第一位是中华伟人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人)。据史料记载,他在上中学时,文、史两科成绩极佳;但在不喜欢学、没下工夫学的科目上则成绩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0分或接近0分。所以,最后只念了个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第二位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他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庚子赔款”第二期赴美国留官费生。据他自己回忆,因是临时抱佛脚,数学、西洋史、动物学、物理学等各科成绩都很不理想,但由于第一场考国文,试题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他想这个题目不易发挥,又因平日喜欢看杂书,就做了一篇乱谈考据的短文。这完全是一时异想天开的考据,不料那时看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大为赏识这篇短文,便批了满分,于是被破格录取。第三位是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他1912年报考清华学校,只因用“梁启超体”写的作文过于优异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其它科目平平,尤其数学成绩糟糕)。第四位是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1916年报考北京大学预科,数学只有0分,但作文写得非常漂亮,文字优美,情感细腻,得了满分,所以被成功录取。第五位是著名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他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毫不犹豫地给他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查看其成绩单后大吃一惊。原来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然是0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取弃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他,并收罗于自己门下。第六位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他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无锡辅仁中学,之后报考清华大学,其考试成绩国文、英文俱佳,据说英文是满分、国文接近满分,但数学只有15分。按说这种情况是不能录取的,但主考老师向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汇报,罗校长因为爱才,便破格录取了他。据说还有一个原因是,其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正是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第七位是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翻译家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据季羡林的得意门生、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披露,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他1930年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考了4分,而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真是令人难以想像。(钱文忠曾问过季老本人,他当年高考时数学考了多少?季老只说“很低的”,其他并不多言。)但因其他科成绩均很优异,最后仍被清华西洋文学系破格录取。第八位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他1930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3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3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而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第九位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他1931年初投考北京大学史学系。后在半年多时间里努力学习,英文大有进步,只是数学一窍不通。临近考期,他给胡适写信,想让胡适帮忙,能够不经考试直接转学北大。但胡适没有答应。吴晗无奈,只好报考北大史学系。果然他的数学只得0分,尽管文史和英文都得了100分,也没有被录取。吴晗只得又去报考清华史学系,同样数学又是0分,文史和英文仍是100分。清华也有同样规定,但以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为由,破格录取了他。清华这个决定轰动了北大。胡适一再对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第十位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政论作家、新闻出版家、社会活动家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浙江海宁人)。他中学时代记忆力超强,应付考试得心应手,除数学成绩平平外,门门功课都考第一。高中毕业后即走上新闻道路,没有直接念大学。第十一位是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原名陈喆,1938年生,原籍湖南衡阳,生于四川成都)。她高中毕业后报考大学,但因为数学成绩太差,数次落榜,便凭文学特长而走上专职创作之路,不再向往进大学深造。第十二位是台湾著名歌唱家邓丽君(1953—1995,原籍河北大名,生于台湾云林),中学阶段数学成绩不好,只得在1967年自金陵女中休学,走上专职唱歌生涯。第十三位是台湾著名导演李安(1955年生,原籍江西德安,生于台湾屏东)。他第一年考大学,以6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因数学只差0.6分,再度落榜;后终于考上台湾大学艺术学院。第十四位是著名演员孙海英(1956年生,辽宁沈阳人)。他曾向记者讲述:“1977年、1978年我连续两年都参加了(高考)预考,不过因为当时自己演出任务比较多,复习时间太少,所以最后考的成绩不怎么样,其中语文最高59分、历史39分、政治19分;数学最低,我基本放弃了,好像只考了9分。”
一提到钱伟长,想必大家立马就想到他是中国科技界的“三钱”之一。
同时还有物理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大学校长等一大堆称号。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他曾是严重的偏科生。
高考时他的物理才5分、英语0分、数学和化学一共20分。
凭借着文史上的惊人天赋才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可他偏偏要弃文从理,立志当一名物理学家。
当周围人劝他放弃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学好理科更能振兴祖国。
此外,他颇为传奇的一生大多跟爱国脱不了干系。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一个贫穷的书香家庭。
父亲钱挚是一名乡村老师;四叔钱穆是一代国学大师。
受家人的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将《春秋》、《左传》等中国经典名著烂熟于心。
等到他正式上学时,不料赶上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他不得不经常被迫休学在家,小学和初中加起来真正读过书的时间不足5年。
16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了。
悲痛之余,他跟着四叔钱穆到了苏州的一所高中念书。
当时的他还不会数学的四则运算,英语从未没学过,理科也是一塌糊涂。
高中三年,他拼了命想补回十多年落下的知识,终归是力不从心。
为了增加有书读的机会,他高考时一口气报考了五所大学:
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央大学。
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奇迹般地同时被这五所大学录取了。
但当时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考了20分,英文更是直接0分。
按理来说,他应该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怎么会被录取呢?
原来这位严重的偏科生在文史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比如考清华大学时,语文题目是写一篇《梦游清华园记》的文章。
他洋洋洒洒就写了一篇精妙绝伦的450字赋,获得了满分。
历史则考的是偏门的《二十四史》,要回答名字、作者、多少卷等,
当大多数学生都一窍不通得零分时,他居然全部答对,再次获得满分!
就这样,他走文史特长生的路子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
而他仅1.49米的身高一举打破当时清华男生的最低身高标准,成为班上最矮的学生。
就在钱伟长决定选择历史系的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日。
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
钱伟长听到这一消息立马火了,落后注定要挨打的事实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那一刻,他毅然决定弃文从理,将来好为祖国建造飞机大炮。
可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周围人时,被泼了一盆盆冷水。
一个入学考试才得5分的人怎能学好物理?
果不其然,时任物理系主任的吴有训果断将他拒之门外。
但钱伟长学物理报效祖国的信念相当坚决,任凭谁劝都不听。
为了能转专业,他天天跑吴有训办公室,表明自己能战胜一切的决心。
终于,吴有训被他的真诚给打动了,愿意让他先在物理系待一年。
但要求他期末各门功课必须考上70分以上,达不到就乖乖回去学历史。
钱伟长拍着胸脯答应了这个条件,可其实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比登天还难。
为了达标,这一年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拼命苦读。
当时,他是清华第二位读书用功的学生,位居首位的是华罗庚。
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期末成绩全部达标,成功留在了物理系。
可身材矮小的他不免天天受到其他同学的讥笑。
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每天早上都会去长跑。
机缘巧合下,他加入了清华大学越野代表队和足球队。
大二那会,他就夺得了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00米跨栏的季军。
之后,他又凭借着精湛的球技入选了国家队,远征菲律宾参加远东运动会。
当时他的身高也从1.49米长到了1.66米,创造了增高奇迹。
而在学业上,钱伟长苦读四年后,逆袭为全班物理学得最好的学生。
此外,他还额外学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近世数学、化学分析等学科。
学习运动之余,他也在清华园找到了一生的挚爱孔祥瑛。
1939年8月1日,钱伟长和孔祥瑛在校园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吴有训担任证婚人。
不过一般来说,两个人结婚意味着告别了单身,但他俩的婚姻生活却恰恰相反。
结婚前两人在校园里朝夕相处,结婚后反倒天各一方。
原来为了学习先进的知识,钱伟长考上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
很快,他就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海外留学时,他钻研力学,跟随导师辛吉研究弹性板壳理论。
他和导师仅用50天就共同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并发表于纪念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里。
要知道,当时这个文集里被一起收录的文章作者还有爱因斯坦、冯·诺伊曼、铁木辛柯、科朗等。而年仅29岁的钱伟长是唯一的中国学子。
据说爱因斯坦看了他的论文后还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这大大增强了中国留学生的知名度。经过一年努力,钱伟长也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1942年,他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
他也是继钱学森和郭永怀之后,卡门的又一位中国弟子。
那时他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的研究工程师。
期间,他与冯·卡门一同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
这篇文章也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最经典弹性力学论文。
后来,他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和研制工作。
出色的工作表现让冯·卡门对他刮目相看。钱伟长的科研事业也蒸蒸日上。
可抗战结束后,他却毅然决定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
跟当初弃文从理一样,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荣兴祖国。
他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却受到了导师和周围同事的多方阻挠。
无奈之下,他只好一遍遍倾诉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最后才获得同意。
1946年5月,他回到清华大学当机械系教授。
为了实现科学报国的远大抱负,他一个礼拜就上17节课(当时一般教授一周只上6节课)。
同时,他还“承包”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三校的基础课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课程。
就是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进入了学术科研的丰收期。
他创立了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力学专业,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1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出版。
它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摄动法处理了非线性方程。而“钱伟长法”被力学界认为是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钱伟长担任副所长。
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才加速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
1956年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钱伟长(中)任副所长
可惜好景不长,他因特殊原因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低谷。
但就算再艰苦的条件,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工作。
在这期间,他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了上百件技术难题,推导了12000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
值得一提的是,56岁时他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了一名炉前工。
虽说不能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发光发热,但他仍将当工人看作是报效祖国的事业。
唯一让他感到懊恼的是,炉前工的主要工具钢钎重达52斤。
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钱伟长实在是举不起这样的钢钎进行作业。
不过,钱伟长并未因此自怨自艾,而是利用自己专业知识进行突破。
他就利用自己擅长的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支架。
通过杠杆作用,他将钢钎一头放在支架上,用另一头捅火炉,就能展开工作了。
这不仅能节省了力气,还能提高他的效率。很快,其他工人也配备了“钱氏支架”,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
在“钱氏支架”的发明得到认可之后,之后他专门为工厂的设备改革出谋划策。
他为钢厂设计了800吨的水压机;设计了2000平的热处理车间;将钢厂当成了教室,搭配着力学原理给工人讲解操作技术。
在那里,钱伟长不仅跟工人打成一片,还将平生所学用在了实际生活中。
直至1972年,他才迎来人生中新的转机,能够重新开始搞科研工作。
在接下来的1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横跨了无数专业。
涵盖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这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因此,他被称为是“万能的科学家”。
虽说岁月不等人,但钱伟长始终保持着积极学习新事物的心态。
他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64岁涉足计算机领域。
1982年,70岁高龄的他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来还被任命上海大学校长等多项职务。
1984年,他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输入法,对电脑中文输入的开发有重大贡献。
当然,他如此发奋地学习与工作,也只是为了能将自己的点滴汗水用来建设祖国。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但他身上的精神却依旧感召着世人。
他传奇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说得那句话:“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