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散文高考题-高考散文形象
tamoadmin 2024-08-17 人已围观
简介1.散文形象有何特点及作用2.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3.散文的答题技巧4.高考散文鉴赏的考点分析总结散文形象有何特点及作用散文概述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
1.散文形象有何特点及作用
2.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3.散文的答题技巧
4.高考散文鉴赏的考点分析总结
散文形象有何特点及作用
散文概述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介绍如下:
先秦说理散文是中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先秦说理散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提供了艺术经验。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和哲理。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和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却又彼此关联的发展阶段。
先秦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说理散文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它也被奉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论语》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论语》言论精辟凝练,大多富于哲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著述,全书81章,分上、下篇。《老子》虽然只有5000余字,却将老子思想括无遗。
《老子》除了是道家书籍的经典,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两汉文人几乎无例外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中自然、清静、无为的观点被后世文人学者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讲学的记录,具有记言性质,但每篇有明确的论题,充实的内容和清晰的层次。是中国论辩文的雏形。
作为论辩文的初始形态,《墨子》十论还没有发展到基本上运用逻辑推理或抽象思辨的阶段,它用类比推理和生活事实的简括叙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
散文的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二)、理解特点: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例1:2006年资阳市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高考散文鉴赏的考点分析总结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的关联与安排。
(1)段落层次的划分
划分标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先后,地点转换,内容变化,总分总结构等。
适用技巧:语言标志(关联词: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而且);相似性结构;写景与抒情议论;段落内部可以从标点符号如分号、句号入手。
(2)各段落层次的关系:总分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
(3)材料的选择与安排:A、围绕中心 B、详略得当
详写的依据材料是对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略写材料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C、组织方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线索: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的顺序叫做线索。
A、方式:单线与双线(主次、明暗)
B、内容:时间推移,地点和空间转换,人物行踪,感情变化(记叙性散文);某种事物(抒情性散文)
C、作用:组织材料,结构全篇,情感脉络。
(5)顺序A、顺叙:按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B、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C、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D、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E、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6)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7)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连接,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8)结尾: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9)前后照应: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
(10)设置悬念(设伏笔):巧设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引出下文,主题突出,情节动人,吸引读者。
(11)抑扬(先抑后扬):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2、作品主题的概括:
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品通过……的描写,营造了……的氛围,歌颂或揭露了……的精神或现实,抒发了……的感情,传达了一种……的社会理想或价值观念)
(1) 概括题型:归纳段落内容,归纳层次内容,概括作品主题。 (2) 概括形式:基本照抄原文句子;改造原句,抓重要词语和短语重新组合;依据大意,换成自己的话加以总结。 (3) 抓住关键语句:A、从内容上看,抓能揭示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B、从结构上看,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的语句,独立成段的句子;
C、 从表达方式上看,注意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发表议论的句子,意蕴丰厚的哲理句; D、从修辞上看,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连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E、从意思上看,注意矛盾句、易混句、深奥句、隐晦句、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双关)。
(4) 结合文体特点: 1、 抒情性散文: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2、 记叙性散文:记叙了什么人物或,表现了什么精神或人格; 3、 议论性散文:通过哪些论据,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
(5) 散文主题情感丰富复杂,与诗歌有相似之处。
有对故乡思念、热爱、祝福之情,有对过去贫穷生活的回顾反思与现在巨大变迁的赞扬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有对美好人情与习俗的怀念,有战胜苦难的信心、意志、坚韧,有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追求与张扬,有对自然力量的讴歌,有对祖先优秀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对默默无闻执著奉献的精神礼赞,借古讽今、感受生命,追求自由,热爱报效祖国,奥运精神、和谐社会等。也有对某种丑陋、庸俗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对落后、陈旧观念的`摒弃,对错误价值观念的批判,对破坏自然、虐杀生物的谴责等。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散文的特点
(1)情境交融。散文意境的分析:一是作者的内心孕育着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二是作者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来表现这种思想感情;三是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巧妙的程度如何。
(2)形散神聚(选材、表现手法的自由与主题的集中)
2.表达方式: (1)记叙:顺序、线索、详略、照应等。
(2)描写
内容:环境描写(景物和场面,自然和社会);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总写与分写,点与面,动与静,虚与实,角度变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远近上下高低关系、时间推移与明暗变化、色彩变化、白描与工笔、动词形容词拟声词选用。
(3)议论:夹叙夹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
(4)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境交融,以景结情,托物言志。
(5)说明:简明扼要交代.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散文语言的特点
(1)凝练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言;
(3)独特的语言风格(多用口语、通俗如话、幽默风趣、反语讽刺、含蓄蕴藉、曲折委婉等)
2.富有特色的修辞
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效果是生动形象; 对偶、反复、排比、倒装等效果是突出强调; 设问、反问、感叹等效果是增强语气。
3.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重在思想性;
要把握住句子的表层义(可以是交代时间、节令、地点、事物、特点等)和深层义(可以是传达时代、气氛、地位、作用、影响、情感等)。
4.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重在艺术性。(同上关键句) 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要从结构形式方面和内容主题、思想情感方面入手。
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1.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要结合作品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注意那些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借用一些修饰性词汇,按照“人物+外在特征+精神实质(性格特征、主要情感、心理尤其是矛盾心理)+身份+反映出的历史社会属性”的一般思路回答。
作品中的形象主要还是那些游子思乡、老人怀旧、建设祖国、悲天悯人、奋发进取、直面苦难、批判现实等。
2.注意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即表层义和深层义)。
五、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要求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即作品运用了……的艺术手法,逼真地描绘了……的特征,营造了……的氛围,生动地传达了……的感情)
1.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如果是物,还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灵活自由地叙述。
2.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感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3)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4)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内容集中,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透辟,抒情酣畅淋漓。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6)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条理分明,节奏感强。
3.表现手法:
(1)象征: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行、节操。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使文章表达含蓄深沉。
(2)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抑扬: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情感;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4)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5)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分明。
(6)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7)铺垫(伏笔):给下文情节的产生提供一种暗示。
(8)反语、讽刺:强化态度与情感。
(9)引用:引用传说故事或神话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性、风物的隐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了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4.描写作用: 总体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六、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1、价值判断: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等(特别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人文关怀等政治热点词汇)
2、审美取向:追求真善美,摒弃恶丑;歌颂赞美光明正义,鞭挞批驳黑暗邪恶;悲悯弱小者,憎恶恃强者。
3、艺术美感:语言美、形象美、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等
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1.思想内容:历史、哲学、审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2.艺术表现:(可参照诗歌鉴赏)
八、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结合作品,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九、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于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合以上各方面,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一定要有观点有依据,使用鉴赏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