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秦汉高考考点_秦汉高中2019高中招生

tamoadmin 2024-07-27 人已围观

简介1.(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2.山西省2010高考历史考纲3.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5.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面对历史高考,我们学生要明确复习的重点,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将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1.(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

2.山西省2010高考历史考纲

3.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4.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秦汉高考考点_秦汉高中2019高中招生

面对历史高考,我们学生要明确复习的重点,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将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 文化 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 起源和发展 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

1.***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时期中国***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 教育 ,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四大农具

两汉:耧车(专用的播种工具) 耦犁:赵过,二牛三人 南北朝:马钧的翻车又叫龙骨水车

唐朝:(江东)曲辕犁: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筒车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秦国时李冰父子修造,位于四川) 西汉:白渠、漕渠、龙首渠(关中地区)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涿郡(北京)到苏杭

作用:1、促进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带动两岸农业和城市的发展3、加强了中央集权

(3)耕作 方法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土地私有,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特点:1、以家庭为单位,规模比较小2、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

二、商业

商业发展的历程: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为服务: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特点:1、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2、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产品供宫廷和使用

春秋战国:民间商业兴起,各国首都都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

秦汉: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汉武帝实行盐铁酒专卖,抑制大商人的势力 隋唐:草市兴起(柜房、飞钱、邸店) 城市繁荣:扬(扬州)一益(成都)二 宋元: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夜市流行;海外贸易发达;元大都是国际性大都市

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

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超过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是雇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只有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_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总结 归纳相关 文章 :

★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

★ 高三历史基本基础的知识点解析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cb1587ad6f9e6358c6ab363586b8af79";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山西省2010高考历史考纲

(9分)(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4分)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汉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郡国并存制,唐朝政治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很明显要答三省六部制,此题属于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很可惜这种难度的题目在高考试卷中很难出现。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趋势是君主权力在加强,宰相的权力在削弱。

(2)首先一定要知道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是什么?然后才能回答出变化的原因,“大变动”是指权利收归中央,变化的原因是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另外,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也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宋朝大兴文治,缺乏武力人才也可以作为答案要点。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3)首先一定要明确明清时期“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是正确的,具体的事实可以列举: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实事也是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明清时期的,完全就是一个独裁的,皇帝的权利才达到登峰造极,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演变也到达了终点站。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而到明清时期才能谈得上是独裁,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山西历史考试使用全国一套。201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细化解读 [原文地址]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考纲细化 ?

第一章 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局面。

3.约公元前1600年,夏灭亡:根本原因:夏桀的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抗;直接原因:商汤灭夏。

②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定都于亳。

2.盘庚迁殷,政局稳定。商朝又称殷朝。

3.商纣王的暴政

③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

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稿京。

2.武王伐纣成功原因:商纣暴虐无道;周经文王改革强盛;武王的作用。

3.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④国人和西周灭亡?

1.国人:公元前184年;原因:周厉王的暴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西周灭亡原因。

⑤井田制和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统治

2.井田制:性质: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国:鲁国 晋国 燕国 卫国 齐国 宋国

义务: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经济上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上要随从作战

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

分封制和井田制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上层建筑。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发展原因: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重视;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产量增加。

2.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多(稻粟——“五谷”);耕作技术的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农具);作物产量增加(酿酒业出现);农田水利有较展。

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主要部门)

原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和兵器)

特点:生产规模大,官府垄断、产品供王室贵族使用;品种多,数量大(礼器、兵器、食器、酒器);产品质量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周铸有文字(铭文);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安阳妇好幕出土的玉器七百多件;西周的丝织除平织外,出现了斜织,还出现了刺绣。

3.陶瓷业:商和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制漆业:我国是上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志,就出土过红漆碗。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蓬都用漆来装饰。

③商业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民善于经商;商朝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周道路沿途设有旅社,并建立了邮驿制度。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基本特征:

A.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C.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1.春秋争霸

背景:王室衰微;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狄人南来,楚人北来。

目的:取得土地和人民以及对它国的控制权。

性质:奴隶主贵族间非正义的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

概况:

齐桓公称霸时期: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管仲改革;策略正确(“尊王攘夷”)

标志——葵丘会盟(BC651)

晋楚争霸时期:城濮大战(BC632)——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

楚庄王称霸中原(问鼎中原)

吴越争霸时期:吴国称霸——吴王阖闾、夫差

越国称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兼并(公元前475-前221)

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卿大夫取代国君,实质上是封建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性质:封建兼并战争。

概况:桂陵之役和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属于非正义战争;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民族融合?

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作用: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1.农业:

铁器的使用:表现:铁器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技术的推广: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牛耕并逐步推广。意义:耕犁的出现,是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桔槔灌溉;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芍陂(孙叔敖);西门豹渠(西门豹);邗沟(夫差)

2.手工业

冶铸业——冶铁(铸铁柔化技术);铸造(金银错技术)

漆工艺——夹纻技术

酿酒业——用曲造酒

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

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商业发展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表现:各地土特产品成为商品; 中原市场形成;繁华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势力崛起(范蠡、吕不韦)

封建城市特点:既是商业中心又是政治中心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根本原因:(生活力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过程:

私田不断增多;私田主人为增加收入,改变剥削方式,这样改变了双方的身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春秋时期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3.意义: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的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进步,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越来越难于维持。

目的:增加赋税收入,实现富国强兵,争做霸主。

内容:改革赋税制度,发展生产。

表现: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

影响:客观上承认了土地土地私有,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

转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属于奴隶制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

2.战国时期的变法

原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学说;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

表现: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成功原因)

影响:经过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起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用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4)先秦时期的文化?

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①老子和孔子?

1.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客观唯心主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反对用严刑峻法。

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①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②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④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②百家争鸣?

1.历史条件: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与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

文化基础——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2.概况:儒、墨、道、法;儒墨最有实力,道家次之

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荀子:“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道家庄子: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主观唯心主义);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现象;敌视社会进步,反对任何作为(绝望消极)

法家韩非子: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文学和艺术?

《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青铜艺术;音乐

④天文和物理?

1.天文学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成就与战国期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关系;《墨子》中的《墨经》记载的大量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⑤扁鹊:战国时期最著名医生;奉为“脉学之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观: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加强

政治基础——局部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

理论基础——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人心导向——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民族关系——融合加强,华夏族形成巩固民族共同体

主观: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

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远交近攻)

2.秦王嬴政实现统一的经过

灭六国;南征越族(修灵渠);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北击匈奴(修长城)

3.秦朝疆域(略)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6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作用(26-28面)

③秦末农民战争:原因、主要经过、历史意义?

(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①刺史制度——地方监察制度

其他的跟过去没有变化啊 你可以买本考纲看看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高二历史 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知识点 总结 1

★考点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 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 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力,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 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 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 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 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 权

★考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

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 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 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 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 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 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

发展

★考点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 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 (负责决策、草拟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批诏令 )--尚书省 (负 责执行 ),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 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 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 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 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连年战争、自然灾害 -----农民起 义

矛盾: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冗兵 ,冗官 ,冗费

3.庆历新政

中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遭到强烈反对 (失败原

因)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 (理财 )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作用:的收入增加,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社会矛盾有所缓 和。

2、强兵之法 (整军 )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取士之法 ( 教育 、用人 ):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评价 )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

2积极作用:财政收入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加强,在一定程 度上暂时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局限性: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 ;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四、结果:失败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失败主要原因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3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 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 "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 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 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

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融合了 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 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成就最为突出,所以 "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 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为道 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 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 朝鲜乃至欧 洲 ;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 "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 "心"就是"理"的主张 ;强调"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 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思想,宣扬 "心外 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 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 教育以及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 系。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4

一、《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 官太师。

①《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篇,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

②《诗经》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 活。

③《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赋"、"比"、"兴"三类。

2、《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

①"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②《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离骚》 。

3、《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 "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 源头。

二、先秦 散文 与汉赋

1、先秦散文

①先秦历史散文中, 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

《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传》的文学 成就。

②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由 "百家争鸣 "时期诸子的言论编纂而 成,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 法家的《韩非子》等。

2、汉赋

①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 其 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

②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 一类 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 "体物"大赋。后者是汉赋的主流。汉大赋 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和杨雄。 汉赋的恢宏气度是汉代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 精神的艺术体现。

三、唐诗宋词

1、唐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①盛唐诗坛上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 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 前者是中华民族热爱自然、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的民族心理的艺术积淀, 后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 反对 侵略和不畏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气象是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 在唐诗中盛 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 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③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 一派以白居易为首, 一派以韩愈为 首。

2、宋词

①词是一种音乐歌词,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 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 主。

②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

③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就是苏轼和辛弃疾, 但他们都善于写婉 约词。

④宋词婉约含蓄的美学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典型体 现。

四、元杂剧与明清

1、元杂剧也可单独称为 "元曲",它是元代文学中的精华。

①元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 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 ——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

②元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内容极其丰富,主要题材有爱 情剧、公案剧、水浒剧、世情剧、历史剧。元杂剧在艺术上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鲜明、面目各异的舞台形象。它善于组织矛 盾冲突。它的语言大多质朴自然,洋溢着生活气息。

③元杂剧在中国文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④元杂剧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元杂剧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 风习,歌颂了不畏、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窦娥 冤》中的窦娥。 其次,元杂剧褒贬分明,剧中人物的忠奸美恶判若泾渭,这种体 现着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判断是具有民主倾向和进步意义的。 第三,元杂剧体现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个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 方式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往往有 "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方式体现了 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信念,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幸福 普降人间的美好愿望。

2、明清

中国的经历了先唐笔记, 唐代和宋元话本 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时代臻于极盛,涌现出《三国演义》 、《水浒 传》、《西游记》、《》和《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的长篇小 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 "四大奇书 ",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中的双 璧。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5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 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 (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

往,从中外交流等 )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 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 (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 治和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 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 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 热点 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6

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大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二历史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猿辅导? 唐浩 高中历史? 秋季班2020? 含易错点()百度网盘

链接: s://pan.baidu/s/1UFvOJ2VjUv4bNJC8gnpH4g

提取码: yx3z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

若有问题欢迎追问~

在文科综合里面,历史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想在高考的时候取得好成绩,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目录▼▼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历代经济政策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

●?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 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 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历代经济政策

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古代的对外贸易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唐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交通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

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知识要点

★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考重点知识

★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2020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文章标签: # 历史 # 制度 #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