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余干高考状元排名,余干高考状元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有.寒姓寒[寒,读音作gàn,亦可读作hán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
有.
寒姓
寒[寒,读音作gàn,亦可读作hán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伯明氏之子寒浞,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出于任姓。而姙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过、戈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
寒氏国所在之地为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寒国是被夏禹所灭的。
夏禹在成为诸侯共主(天子)之后,先举皋陶,“且授政焉”,皋陶死后,又举益,“任之政”。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称为后益。但大禹在位时,大力培植其子启的党羽,所以禹虽然在表面上遵循传统禅让制度于后益,实际上已造成了启杀后益取而代之并建立夏王朝的基础。
夏王朝建立以后,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贵族的斗争仍没有结束。夏后启的晚年,沉湎于歌舞,其子太康继位后,更加无道,传至仲康失国。于是来自东夷有穷部落的首领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称为后羿。然而后裔自己也恃其善射,“不修民事而*于原兽”,终于被自己的家臣、来自东夷寒部落的首领浞所杀。
夏启杀后益自立为后(王),传至太康,即发生了有穷氏后羿“代夏政”的大变革,接着寒浞取代了后羿自主夏政。如此经过四十年左右,才由仲康之孙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等部落的支持下,收复夏后旧时民众和联合各诸侯、部落首领攻杀寒浞,“复禹之绩”,恢复了夏的诸侯共主地位。这段历史称作“少康中兴”。
从后启与后益争夺共主地位的斗争以及从仲康失国到少康复国,中经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灭有穷氏,是少昊集团中那些与黄炎集团结成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过程中的斗争。这些部落已逐渐从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行列,成为华夏起源时期东系的重要来源。他们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即今山东省北部与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区。在夏代,还有一支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加入了华夏雏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族。他们从燕山地区南下,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国第二个王朝的基础,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与薄姑为中心的各方国。
西周初的奄与薄姑,仍是东夷族中的大国,他们是东夷族中社会发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国,而泰山以东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与方国,即夏、商时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初期,周武王灭了奄及薄姑,封鲁与齐于其故地,并以齐鲁为中心,今山东省境内到春秋时期,只有莱夷没有完全华化,因此其淮水地区的诸夷,是为西周东方的劲敌,是西周中、后叶东夷的主体。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亦有文献称为韩浞)。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就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是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人。寒浞在杀了后羿,夺了王位后,还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殪。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权势地位,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
少康在有仍部落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但椒还没到有仍,少康便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在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后,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而且还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纶地,少康有十里见方的土地(一城),有五百个人(一旅)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他联合进攻寒浞。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引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寒浞被灭之后,寒氏族人南迁徐州、临淮、江西余干,与越人融合为干越、干吴、扬越,后融入楚国,传衍有干氏、赣氏。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铸剑技师干将即为干氏族人。寒氏、干氏同宗同源,读音皆为gàn(ㄍㄢˋ)。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西部鲜卑乞伏部首领傉大寒,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一说还包括源出于慕容鲜卑的吐谷浑。河西鲜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金城黄河之西),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鲜卑诸部,其中秃发鲜卑最强大,其它可考的部落有乙弗鲜卑(亦称卑和虏)、契翰(契汗、唾契汗)、折掘、意云鲜卑、鲜卑思磐部、车盖鲜卑、麦田鲜卑、北山鲜卑等。陇西鲜卑专指活动于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的鲜卑诸部,除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鲜卑鹿结部、莫侯部、吐赖部、勃寒部、匹兰部、密贵部、裕苟部、提伦部、越质部、豆留輢部、叱豆浑部、叠掘部、悦大坚部、仆浑部及大兜国等。河西鲜卑和陇西鲜卑之名始见于西晋末十六国初,部众大都是曹魏时迁至雍、凉之间,散居于河西、陇右,南凉、西秦盛时统辖之,后归属于北魏。
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是陇西鲜卑中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包括乞伏、斯引、出连、叱卢等部。原居于漠北,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大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乞伏(如弗)部原为鲜卑人,其余三部中的叱卢部,即高车十二姓中的吐卢氏。乞伏鲜卑是鲜卑与高车融合后的鲜卑部落。原居于今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北朝时称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西秦上层多有屋引氏、翟氏、叱卢氏等高车人可证。
乞伏等四部,南出大阴山后,住牧于河套北。泰始初左右(公元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佑邻(拓邻)时率五千户,又南迁至夏(或夏缘,今河套南),其后部众稍盛,约五万。由此向西迁至乞伏山,即今贺兰山东北抵黄河的银川一带。后佑邻又率部向南迁徙,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有众七万余落)“迭相攻击”,结果鹿结败而南奔略阳(今甘肃秦安)。于是佑邻等居高平川,势力渐盛。
佑邻曾孙述延在位时,相当于十六国初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之际,北方群雄割据,使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得以进一步发展。述延讨拥有两万余落的鲜卑莫侯部于苑川(今甘肃兰州榆中),后迁于土地肥沃的苑川,为“龙马之沃土”。乞伏联盟增至十万余落,一落按五口计算,即有五十余万人。同时,由于内部游牧经济的发展和受到邻近封建国家的影响,逐渐向国家过渡,建立了简单的官制。如述延“以叔父柯埿为师傅(相当于丞相),委以国政,斯引乌埿为左辅将军,镇蔡园川,出连高胡为右辅将军,镇至便川,叱卢那胡为率义将军。镇牵屯山”。各部落首领分镇一方,而统主(联盟首领)则一直为乞伏氏世袭。
以乞伏氏为首的部落联盟迁至苑川后,势力增强,据有苑川、勇士川(苑川东,今甘肃榆中大营川)、牵屯山(今甘肃平凉)一带。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述延死,祁埿之子傉大寒即位。当时后赵国的势力已伸入秦陇,使傉大寒惧而北迁于麦田无孤山(今甘肃靖远)。
后来傉大寒逝世,其嫡子司繁即位,归降于前秦国苻坚。后在前秦年间(公元351~355年)迁于度坚山(今甘肃靖远)。
公元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公元385年,司繁之子国仁脱离前秦国的统治。公元388年,国仁逝世,其弟乾归继位,定都于今兰州市西北,建立了西秦国。
公元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合伙灭了西秦国。公元409年,乾归自收族众三万余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公元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之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又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
公元414年,炽磐出兵灭了南凉国,又逐北凉国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将西秦国的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公元428年,炽磐收拾,太子慕末即位。公元431年,胡夏君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五百余人,西秦国灭亡。乞伏鲜卑的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国,跋跋、延祚投归胡夏国,而昙达则为羌人执送于胡夏。
后胡夏君主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国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原西秦国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
后北魏灭北凉沟,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族人皆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据传说,乞伏氏首领傉大寒在执政期间虽然比较儒弱,惧他族而举族连连北迁,却是个“多产作家”,除了嫡子司繁以外,还有庶子近百。其子孙在归附北魏后,在汉化过程中有取先祖名字尾音谐音汉字“寒”为姓氏者,称寒氏,读音作hán(ㄏ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族寒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北史·邓至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一些羌人部落与北魏有密切联系,“又有东亭卫、大赤水、寒宕、石河、薄陵、下习山、仓骧、覃水等诸羌国,风俗粗犷,与邓至国不同焉。亦时遣贡使,朝廷纳之,皆之以杂号将军、子男、渠帅之名。”在史籍《魏书·邓至传》中也提及:“邓至之西有赫羊等二十国,时遣使朝贡。”
寒宕部原居藏东昌都地区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一带地区,后归附北魏后,举族迁入内地,原居地被东女国所占。
在盛世,寒宕部族人归附唐王朝,取部族名称为汉姓寒氏。公元七世纪左右,为吐蕃族所征服。
二.历史名人:
寒 塞:(公元1931~今),傣族;云南西双版纳人。著名元朝官吏。
元朝时期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西双版纳)总管,寒塞出任总管,佩金虎符。
寒 九:(公元1931~今),北京人。著名舞台美术艺术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1949年3月参加华北革大响应号召支边到内蒙,1953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8年毕业应聘再返内蒙工作,主要仍从事舞美创作。
18年调内蒙古艺校任美术科科主任,1986年艺术学院成立,先任工艺美术系筹备组负责人,后任系党支部书记,同时兼绘画书法基础课教研室主任。
由于其长期从事舞台美术创作,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设计过歌剧话剧和京剧等不同题材、风格、不同剧种的大中型剧目五十余台,如话剧《保卫延安》、《草原赞歌》、《青年近卫军》、《邢燕子》、京剧《草原**妹》、《气壮山河》、《巴林怒火》等剧目。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由其设计的《草原**妹》进京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和鼓励。
其设计的京剧《气壮山河》参加华北区会演获得好评,此剧的舞美设计(选场)入选全国首届舞美展览。年由其设计的《北疆烈火》荣获自治区新创剧目舞美设计一等奖。198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参加《亲家卖粮》电视剧拍摄,该剧荣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年创作油画“昭乌达风情”入选自治区现代艺术展览。1987年撰写学术论文《绘画艺术与舞台美术》刊载于艺术学院院报。1987年初评聘为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1989年改聘为副教授。
从1980年起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有关设计活动和创作是利用期完成的。1991年7月离休后,仍从事高考专业课考前补习班,共干了七个年头。1999年春又被内蒙工艺美术专修学院聘为副院长,继续做艺术教育工作。
传略入编《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国人才辞典》。
寒 村:(公元1947~今),河南偃师人。著名现代书画家、集邮家。
经济师,陕西第十棉纺织厂工会副。系陕西省书协会员、省纺织书画协会常务理事。
16年11月开始收藏,主集古今名人字画。邮票、信封;兼集票证。有书法论文发表于《艺舟导报》、《武汉书法报》、《陕西工人报》等报刊。
书法作品先后数十次参赛获奖,并被陕西干陵博物馆、河南白马寺、曹州书画院、郑州博览中心、文化部、朱德故居等收藏,多件作品被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家收藏,有书法作品入选《学书法》教材。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陕西省拍卖会,均获成功。
曾为《信息产业报》题写报头。《东方书画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寒 冰:(公元1958~今),女;黑龙江省人。著名新闻工作者。
主任记者。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口市女界十杰、海口市巾帼建功“女状元”,中国地市级女记者协会副会长、海口市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海口市青联委员、海口市妇联会九届执委,第二届全国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
1990年来海南,现任海口晚报特刊部主任、编辑、主任记者。她当过八年中学语文教员,又有十五年记者生涯,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传媒发表新闻作品三百多万字(有三十余篇获国家级好新闻奖)、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
代表著作有:长篇《女记者》、中篇《雨夜》、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丈夫在天涯》、《良知热血催椽笔》、《“逼上梁山”的过海女人》与《寒冰新闻作品集》、《寒冰散文随笔集》等。《丈夫在天涯》被收入“20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世纪绝唱》一书中。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信息报》与《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传播》、《女友》、《妇女之友》、《女子文学》、香港《镜报》等五十余家报刊杂志,均先后编发了其业绩、专访与新闻照片。
其业绩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杰出青年》、《中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妇女儿童事业成就大典》、《中华当代巾帼风》、《1995年中国新闻年鉴》与《中国报界著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青少年年鉴》、《中国中青年新闻人物年鉴》等大型资料经典性工具书中。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临川之笔”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见《候鲭录》)。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广泛传播,“人才之乡”便被人民大众改称为“才子之乡”。长期以来,临川人民既引以为荣,又深感过誉,一直把它作为鼓励鞭策、奋勇上进的精神力量。
兴于宋临川自东汉和旁永元八年(96)建县,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历史的机缘,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在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临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到了北宋初期,已经出现了“翳野农商”、“贾货骈肩”(张保和《罗城记》)的盛况。当时,北宋统治者取“兴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发展学术教育,偏重开科取士,对科举录取的进士奖赐有加,考取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荣于作战立功的武将,一时文风大盛。在这一封建文化高涨的时期,著名文学家曾巩,叶梦得和大诗人陆游相继来临川居住或宦游,大力举办教育,传播文化,境内“各地学馆林立,释耒耒吕而事笔砚者,十之六七”(清乾隆《临川县志》),苦读书,应科举成风。
正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导致临川人才激增。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0)至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境内先后有129人考取监生,205人考取贡士,525人考取举人,446人考取进士。进士中,北宋135人,占32.58%,南宋305人,占67.42%。中榜人数之多,在江西各县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次考取12人,宝庆二年(1227)一次考取18人,咸淳元年(1265)一次考取22人,分别占全国录取进士总数(每次300人)的4%、6%和7.33%。“儒林传为美谈,公卿耸观,朝野震动,盛称临川为人才之乡”。(董震《东发日钞》)
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使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剌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王安石,不愧为临川才乡出类拔萃的人物。晏殊在宋仁宗时担任宰相,“大兴学校”、“力进贤才”(欧阳修《神道碑铭》)延续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太平盛世”,名垂后世。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担任宰相,“矫世变俗,推行新法”(《宋史?王安石传》),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功著千秋,他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坚定执着,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在国内外产生深刻影响。
在两宋文坛,临川也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政论性强,与韩、柳、欧、苏、曾等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诗、词雄奇精炼,脱俗不群,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北宋四大家”。他和欧阳修主持诗新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体,提倡晓畅明白的文风,把诗文创作引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晏殊和他的幼子晏几道,作呕称“临川二晏”,都是北宋词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南唐花间派的词风,开创了北宋有名的婉约词派,被后人誉为“倚声家之初祖”。同一时期,境内还有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世称“临川三王”),谢逸、谢薖(世称“临川二谢”),危稹、危和(世称“临川二危”),陈郁、陈世崇(世称“临川二陈”)汪革、饶节、邬虑、刘龠、欧阳辟、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据《苕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佑中,临川谢无逸地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褚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请群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阕于壁:‘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隽永,情辞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谢逸与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临川四俊”。饶节还被诗人陆游誉为“诗僧第一”,都是“江西诗派”中的重要成员。邓名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古今姓氏书辨正》等书370余卷,在姓氏考评上成就尤高。
南宋时期,临川才乡还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一代名医陈自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写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成为中医妇产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又敢于创新,主张外科外敷内服,辩证施治。敢于突破禁区,最早从事“乳岩”(乳癌)的观察和研究,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盛于明元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临川比较著名的人物只有针灸名医席弘、法律专家张绍、地理学家朱思本。
明朝建国后的一百多年,社会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经历了一段恢复时期之后,得到稳步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农村私塾一律用《四书》、《五经》作教材,同时又改变两宋以诗、赋、策论取士的作法,实行八股文取士,并且强制知识分子应召为官。“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杀”(均见《明史?学校志》)。在这种笼络、高压政策的影响下,临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兴旺发达。
明代临川的人才,仍以科举为阶梯。从洪武到崇祯,境内先后有213人考取监生,364人录为贡士,302人乡试中举,166人进士及第。通过考试,先后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4人,巡抚总督1人,尚书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总兵、守将11人,担任同知、知县的多达136人。入仕人数是宋代130人的2.9倍。职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将,有内政,有外交,有义士,有诤臣。人才结构的群体性和多样性,“比两宋有过之无不及”(李绂《临川县志》序)。
“前有陈、罗、章、艾,后有汤、邱、帅、祝。”陈际泰、章世纯、艾南英四人饱读经史,博学多才,所作时文风靡一时,是誉满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与祝徵、帅机并称为三大名士,邱作诗才思敏捷,用词造句,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别开生面。祝的文章师承王安石,劲骨奇姿,博大精深。帅机作赋,即景生情,妙笔生花,所作“两颂”(《平西夏颂》、《出阁讲学颂》)“一赋”(《南北二京赋》),深为明神宗赏识,“公卿竟相传抄,纸为之贵”(《明才子传》)。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际遇坎坷,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弃官归里,家居临川18年,从事著述,完成他的不朽巨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以《还魂记》的成就最高。《还魂记》又称《牡丹亭》,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杰作。三百多年来,一直受人称赞,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言慧珠、俞振飞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联袂演出他的折子戏《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引起轰动。以后又拍成**,发行全国。1981年和1982年,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先后将它搬上舞台。连续演出,场场爆满。现在,这部历史名剧已被译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种文本,在许多国家(地区)演出,评价极高。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历史和天文学领域,也是群星璀灿,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学家徐奋鹏花了半生的精力,写成可与《资治通鉴》相比美的《今古治统》20卷。该书在国内并未引起重视,但传到日本后,却被统治者视为“佐治之妙药,兴国之良方”(赵翼《曝檐杂记》),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学家吴昊,通过细心观察,精密计算和反复实验,纠正了旧浑天仪的误差,制成星象位置更准确的新浑天仪,其制作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明代,临川还出了许多正直、爱国人士。“一朝诤臣”傅朝佑,一生嫉恶如仇,先后6次上书弹劾奸相周延儒、温体仁,一次又一次遭到迫害,最后一次被活活打死在金銮殿,至死仍不妥协。爱国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怀祖国,目睹日本势力阴谋侵略朝鲜、中国、愤慨万端,前后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回国,密报军情,使明朝得以预先准备,及时调整部署,援助朝鲜,取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胜利。傅朝佑坚持真理,朱均旺爱国爱乡,使境内从明朝起就获得了“正气在临川”的声誉。(陈元慎《临川县志》稿)
起伏的清朝和民国
清代,虽然沿袭了科举旧制,继续用八股文取士,同时还扩大了录取名额,增加了“捐纳”新规,康熙十七年(1678),又开设博学鸿词科,以延揽人才。但由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严禁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许多人都把读书入仕视为畏途,这就给临川才乡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从清王朝建立到宣统三百多年间,通过各次科举考试,境内只有187人考取监生,306人考取贡士,202人考取举人,101人考取进士。录取进士的人数是两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后,有37人担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担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9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武职(总兵、把总、镇守)9人,合计167人,比两多28%,比明朝少56%。
这一时期,临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在都才华出众,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绂,历事康、雍、乾三朝,历官文本巡抚、直隶总督及工、户、吏、礼、兵5部侍郎,敢于为民请命,弹劾贪赃枉法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敢于秉公执法,查清陈元龙等82万余两贪污银两。敢于快刀斩乱麻,疏通津沽漕运,缓解京城粮荒,政绩显著,获得清世宗“奉国罄心”的奖励。一代才士李来泰,“博学多识,工诗善文”(纪均《阅微草堂笔记》),康熙十八年(1679)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力挫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名儒宿学,夺得高魁,再次为才乡争得了声誉。循吏纪大奎,任四川什邡知县时,“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江西通志?临川人物列传》),深受当地士民爱戴。清官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县时,巧断大案、要案。铁面无私,为受害者伸冤解恨,时人称为马青天。爱国志士英华维翰,任吉林呼兰知府时,“雷厉风行查禁**,力阻外轮驶入呼兰内河”(《呼兰地府志》),保护了人民利益,维护了国家主权,“东北舆论,交相称许”(见《吉林志》)。
在学术界,有“理学盛于南,文学兴于北”之说(李如旻《二水楼文集》)。李绂(荣山人)、纪大奎(龙溪人)都是出生在区内的理学名家。前者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力图调和朱、陆学说。后者著有《观易外编》,用“易”的观点解释、发展阳明理学。两人都很有成就,很
有影响。李如旻李宗翰、李联琇、李瑞清都是诗文高手。李如旻的文章冠绝一时,与李绂并称为“南北二李”。李宗翰、李联琇文学韩愈、欧阳修,摇曳生姿。诗宗李商隐,沉博艳丽,是当时江西文坛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善于以篆作画,以画入篆,画花卉惟妙惟肖,绘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书画界不惜重金求购,誉灌东瀛。
民国时期,虽然废了科举,兴了新学,但因战争频繁,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教育事业受到摧残,加上社会迅速的变化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境内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学、中专。所出人才,军界有2个中将,5个少将。政界有2个专员,14个市、县长。学界有12个教授、副教授。人数之少,连著名学者游国恩都发出了“才乡不才”的感叹。
从事科技教育事业的,有北京大学工商法律系教授吴英荃、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易锡麟、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万维章、乡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创办的桂桥小学,为临川、抚州、进贤、南昌、丰城、东乡、南城、南丰、崇仁、宜黄、乐安、余干、高安等13个县市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