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语文文言文汇编,高考文言文专题
tamoadmin 2024-07-16 人已围观
简介1.四川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2.高一上册语文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揠苗助长4.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及作者简介5.徐陵传文言文知识累积6.汉明帝尊师文言文注释 一、教材分析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
1.四川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2.高一上册语文
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揠苗助长
4.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及作者简介
5.徐陵传文言文知识累积
6.汉明帝尊师文言文注释
一、教材分析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大屏幕出示课题)
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
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
(蜀,指四川; 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学生读音和对古文言词语的理解,随机正音和释义。如“语”的读音yù,“恃” 、“钵”的释义等(并将该字至于语言环境中练读)。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练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子何恃而往!(简单提示问号和叹号语气的不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多音字读准),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
3.学生齐读。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悟读文言文的技巧。
(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我们读文言文语速要慢,停顿要恰当)
结合释义、教师和学生对读,学生和学生对读,引导学生读通语句,读准节奏。
5.指名通读课文,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用现代文概括文章大意后,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读书,发现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的意思却用这么长的白话文来说明,可见文言文的精练啊。
你能不能也试着用文言文来概括这个故事呢?出示:
此文讲蜀鄙有贫富二僧,皆,终,贫者 富者 。
(学生用文言填空不太容易,教师可以做适当提示:课文讲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此设计意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认识现代文与古文的区别在于语言简练。)
板书:贫者 至
富者 未至
过渡:好文不厌百回读,文章需要细细品啊,我们再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出古文里的味道
(三)品读,悟文章之情。
故事很简单,二僧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做法却截然不同,同桌分角色读读
课文体会体会,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1.学生练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一遍:两个同学分角色对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二遍:老师读富者的话,一人读贫者的话。
注意体会“子何恃而往?”和“子何恃而往!”所包含的富者的怀疑与轻视的思
想感情。
第三遍:老师读贫者的话,全体读富者的话。
体会“吾一瓶一钵足矣。”引发学生的想象,体会穷和尚的内心想法和坚定意
志。
3.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到蜀鄙此二僧不光是“一贫,一富”,更是“一
有志,一无志”、“一勇敢,一怯懦”、“一坚定,一犹豫”、“一敢想敢为,一只想不
做”……
引读(学生齐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4.思考:同学们,你们现在明白了这两位都想去南海的僧人,为什么富者
没有实现,贫者却实现了呢?你想说些什?
(有志者事竟成,不但要立志,还要行动……)
5.齐读课文。
(四)拓展,寻古人之迹。
1.文言心声、文如其人,好的文章光照后人,也必然折射出作者自己的影子。下面我们读一读有关彭端淑老先生的资料,看能不能找到“蜀鄙之僧”的影子.
资料:彭端淑年少时,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山,甚是勤奋。为官时,初到粤(yue)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li指官员)民无不惊佩。
2.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先生啊!彭老先生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启示:
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自由读句。
(老先生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不但要有目标还要有行动,就是去“为”。)
学生齐读句。
教师板书:为 不为
教师总结:同学们请记住今天认识的贫者,请记住彭端淑老先生,请记住老先生的名句。学生大声朗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五、板书设计:
蜀 鄙 之僧
贫者 为 至
富者 不为 未至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句意及文意,背诵课文。
2、 了解本课对比手法的运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故事
师导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之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能至,何也?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蜀鄙之僧》。板题
二、 品读感悟
1、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解决这段中的重点字词,了解“何如”是一种倒置句式。练习背诵这一段。)
2、 对待同一件事,贫僧和富僧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对照一问,自己试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二人分角色读,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a、 学生读书,然后汇报这一段话的意思。
b、 找两名学生读,看谁能读出语气的不同。全班分角色读。尝试背诵。
c、 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富僧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发表个人看法,相机指导朗读)
d、贫僧去南海之前,一定会想到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却说:“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富僧听了贫僧的话,又是怎么说的?
(体会贫僧意志坚定,没有被困难吓倒,读出贫僧坚定的语气,分角色朗读练习,体会对比手法的应用。)
e、贫富二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贫者的坚定志向。多么令人敬佩的贫僧啊!他去南海的途中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他会遇到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想象。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 齐读下一段,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再一次体会贫者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你想对贫僧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4、 二僧都想去南海,为什么结果不同,谈谈你的看法。(播放课件)。我们应该学习谁呢?
5、 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6、 结合这篇课文,谈谈自己对“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理解。(课件出示)
7、 练习背诵课文。
三、 本课总结
本文以蜀鄙之僧去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从而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四、 课外延伸
蒐集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四川中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官在书前作序,副主考官在书后作序。只要是书也都是这样。比如国家刚建立时,府州县志写成后,一定是推举这个地方有学识的人中年长受尊崇并且有文的来写序。如果没有的话就由这个府州县的官员来写。所请的人必须是适合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写序的官员,他的文必须很好,他对于这本书也必须有贡献,这样才不会被这个地方的人责备。这个地方的有学识的人,如果他的文很好,对于书也有贡献,那么官员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独到的想法,则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让给地方和官员。这样才叫专业。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阐明的,则叫做后序。也有只记录成书时间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两篇序是不符合体例。不是适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专业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学却好多说话啊。
如果对书的内容有所发现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没有什么发现和明示,只记录成书的时间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欢给人作序。
唐朝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后世的宗师。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为您还没写完的文章作序,这实在是不可以啊。”读了这段话,现在那些喜欢给人作序的人就别再这样做了。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要叙述作序的意图,大概是开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后来刘向以校书为职业,每编辑一册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自以为名声不是很大,求皇甫谧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别人作序用来传名,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后来文章流传的时间长了,留存的刻本也许模糊不清没法看了,缮写后重新刻印,于是人们再写一篇序,这时则应该记叙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现在所记述的,不是追述议论过去的贤者,胡作优劣的论断,就是过分地称赞为好事,过多的用一些宣扬的辞藻,这些都是我所认为不可取的。”读了这些话,如今喜欢给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别再这样做了。
高一上册语文
1.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25篇概括文言文(用白话文)两三句话就够了1钟
1。
钟毓、钟会小时趁父亲值夜偷酒喝。其父装睡觉,看见钟毓先行礼再喝酒,钟会是只喝酒不行礼。
父亲问他们愿意,钟毓说酒是一种文化礼数,不能不拜。钟会说,偷酒喝本身就是非礼,只能不拜了 2。
常羊子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对他说:从前楚王曾到云梦涉猎,想射左边的鹿,右侧的鹿又出来,刚想开弓,头上又飞来一只鹄鸟。
楚王看着弓箭不知向哪里射去。大臣养书进谏说:我能百步穿杨,但给我十枚树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射中了3。
有个荆州人叫次非,在干遂得了一把宝剑。坐船回家的途中,遇见了两条蛟龙。
次非问:船遇两条蛟龙人能活下来吗?船手答道:没有能活下的。 次非便拿着宝剑,跳进江里跟蛟龙搏斗。
蛟龙死了,船上的人都活着回家去了。4。
南岐在蜀中的山谷中,那里的水甜但是水质不好,喝了的人都会得病。因此那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有病的。
当他们看到了外地人,都会耻笑外地人的脖子平滑,不像内地人有很多突出的包囊。 外地人告诉他们说,他们都是有病的,应该吃药看病。
内地人说,当地人都这样干么去看病啊。始终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丑。
5。高阳应要盖房子,工匠对他说:不行,木材还没干透,再涂上漆,一定会腐烂的。
用湿木材盖房子,现在看是挺好,将来会腐烂败坏的。 高阳应说:依你所说,则新房子不会败破的——木头越干越有劲力,涂料越干越轻,用大的劲力承受轻的会越来越坚固(不会败坏)。
工匠无言以对,接受命令盖房。房子刚盖成时很好,后来果然腐烂败破了。
2.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重点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天津市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一、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
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
内容比较浅显,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来自课外,这在心理上给学生是一种压力,导致做题时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得分不高。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文言文的材料虽然来自课外,但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如文言实词的考查均在课本中出现过,虚词的考查也规定了一定的数量。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做好中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只要我们学生能对课内的文言文有了较好的掌握,有迁移能力,那么,就可以说,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的考查。鉴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实际的文言文复习中,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减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数量,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迁移,如“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 就可以进行迁移,句子中的“甚”在我们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有出现,整篇文章通过这样一迁移,我们就能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看”是指在读完以后,还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不妨到题目中去寻找一些信息,所以,我们的看就是看题目。
在题目中寻找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当然,在题目中发现了这样的词语,我们同样是需要进行迁移的。
“三迁移”指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运用课内的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题目,可以说是迁移的汇总。 能否做好文言文语段,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那么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
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三、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
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 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
3. 中考文言文阅读、一定要短小精湛、最好有重点词翻译、跪谢、文言片段阅读训练 1、请阅读下列文言材料,按要求答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
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
尝月夜乘舟,自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
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死于宣城。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旧唐书 ﹒李白传》)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家:安家 B 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 辟:征召 C 白衣宫锦袍 衣:穿 D 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
坐:连坐,受牵连 (2)下列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筠徵赴阙,荐之于朝 A 因 B 之 因利乘便 顷之成十余章 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C 以 D于 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 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3)翻译下列文段。
①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
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②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附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的人。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干,志向宏大,气质豪放,俊逸潇洒有超越尘世的心愿。
父亲作任城县尉,于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李白)年轻时同鲁中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文士隐居在徂徕山,尽情地吟诗饮酒,当时被称为“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游学到了会稽,同道土吴筠隐居到剡中。吴筠被征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荐给朝廷,与吴筠一起任翰林供奉。
李白酷爱饮酒,每天都同嗜酒者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见李白、李白却已经醉卧在酒店了。
(把李白)召入(宫),用冷水浇他的脸,马上命令写诗,不一会儿,(李白)就写成十余首,皇帝非常嘉许他。(李白)曾经大醉在金殿上,伸出脚来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因此被斥责离开(长安)。
于是,(李白)浪迹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与李白吟诗饮酒互相酬答。
(李白)曾经在月夜乘船,从石直达金陵,他身穿宫中锦袍,在船里顾盼自雄,谈笑自如,好象身边没有别人似的。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地称他:“这是天上贬滴(人间)的仙人啊!”安禄山作乱,玄宗驾临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见(永王),于是被召为从事。
永王阴谋作乱,兵马被击败,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后来遇上大赦才得以放还,最后因饮酒过量,死在了宣城。
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社会上传播。 2、阅读下列文言文段,按要求答题。
(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遂解带写诚,厚相接纳。及魏武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谴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
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县。
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欺弱,风化肃然也。又自以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
加从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墓。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粮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死不忿。”信矣。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A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 B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C 登高而招。
4. 中考考哪些文言文序号 册数 课目 课文 作者
1 七上 5 童趣
2 七上 10 《论语》十则 孔子 课标篇目
3 七上 25 咏雪
4 七上 25 陈太丘与友期
5 七下 5 伤仲永 王安石
6 七下 20 口技
7 七下 25 夸父逐日
8 八上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课标篇目
9 八上 22 陋室铭 刘禹锡 课标篇目
10 八上 22 爱莲说 周敦颐 课标篇目
11 八上 26 三峡 郦道元 课标篇目
12 八上 27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3 八下 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14 八下 23 *马说 韩愈 略读课文 课标篇目
15 八下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课标篇目
16 八下 26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课标篇目
17 八下 27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课标篇目
18 八下 28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课标篇目
19 九上 21 陈涉世家 司马迁
20 九上 22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21 九上 24 *出师表 诸葛亮 略读课文 课标篇目
22 九下 1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课标篇目
23 九下 1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课标篇目
24 九下 21 曹刿论战 《左传》 课标篇目
25 九下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课标篇目
26 九下 1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7 九下 17 公输
5. 做阅读的题目语文阅读题的解答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
要出色地完成阅读作业,尤其是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语文新课标语)因此,这种考查方法是目前中考命题者最常用的考试类型,那么,如何答好这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 阅读题呢? 一、把握试题的真信息 阅读一篇文章,在答题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选文的全部的真实信息。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相当部分考生不重视这一点,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开始回答有关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无锡中考试题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其中有两条考题: 一是“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是“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话说说‘岳阳楼值得一游’的几条理由。
” 这两道题看似简单,要能圆满地回答也不易。不少考生只注意选句的前后段落,往往不能兼顾全文,因此答案不够准确,失分较多。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去回答有关问题。这样视野宽阔,整体感强,答题才不会有失偏颇,对选文中有些问题才能归纳到位。
二、揣摩选文的话外音 例文 两条河流的理想都是投入大海的怀抱。它们结伴而行,奔流而下。
不久,它们遇到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能吞没一切。
河流甲勇往直前,并充满 *** 地说:“为了实现理想,哪怕牺牲自己,我也要穿越沙漠?选”河流乙却若有所思地说:“为了理想,我要等待好时机。 ”说着,它便掉转了方向。
考题要求写出寓意,有创见者加分。(河北省中考题) 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见,我们不能只注重寓言的表面意义,那就是“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河流乙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呢? “把握时机,蓄势待发”、“不死揪蛮干,提高效率”、“减少无谓的牺牲”等等,不正是新时代一种可贵的人才素质吗?我们要融入世界地球村,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光靠传统的“持之以恒”能否奏效,是否有待于思考呢?读出了话外音,也就拓宽了思路,才会有创见。 三、遵循试题的思想性 诚然,不能为了鼓励学生有创见,而忽略了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新课标语) 泰州市的中考试题中节选了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选文第一段说“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而第三段中作者又说“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 谈谈对作者后一句话的看法。
出题者的用意显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也有可能把考生导入误区。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清代的皇帝是好的,而忽略了 作者的前提。
考生要从作者的论述中挖掘其思想性,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地认识清朝皇帝的本来面目。 四、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可以取不同的方法: 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有“三要素”阅读法(人物、情节、环境),散文有“神形”阅读法,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论点、论据、论证)等等。
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需要我们在答题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得依靠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
我们在答题时要充分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当然,不少考题还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涉及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功夫在题外”,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读、多看,这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评价机制,往往带有许多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答题时,要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渗透进去,不仅是阅读方式的创新,而且是阅读理念的创新。
读准信息,读准规律,读准意义,读准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阅读质量才能提高。
6. 四川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一、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揠苗助长
十七、公输
节选自 《墨子。公输》 墨子,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非攻、兼爱,墨家的创始人,宋国人。《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郢(yǐng):楚国都,在今湖北江陵。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或“公输般”。能制造奇巧的器械,民间称他鲁班。 (2) 将以攻宋:以,用 (3)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氏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闻之:闻,听说 (5)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从鲁国出发。 (6)至于郢:至,到达 (7)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子墨子的尊称。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8)侮:欺侮。 臣:墨子的自我谦称。 (9)借:凭借,依靠;愿:想;子:你。 (10)说:通“悦”,高兴。 (11)请献十金:请允许我献上十金。请,译为“请允许我“。 (12)义:坚持道义。 固:本来,从来。 (13)再拜:表示谦虚、恭敬,一拜再拜。再:第二次 (14)请说 之: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请:请允许我。说之:解说这件事。 (15)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为,造。以,用来 (16)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荆:楚国的别称。 智,聪明;谓,叫做;于,表对象;而,表转折,却 (17)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意思是不劝阻楚王。争:通“诤”,劝阻。 (18)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知类:明白事理。 (19)服:被说服。 (20)然:(既然)这样,但是 (21)胡:为什么。 已:停止。这里指停止攻宋。 既已:已经 (22)见我于王(xiàn):引见。 王:指楚惠王。 (23)子墨子见王:拜见。 (24)文轩:华丽的车子。文,彩饰;轩,有蓬的车。 (25)敝舆(yú):破旧的车子。 (26)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衣。 短,“裋(shù)”的借,粗布衣。 褐:粗布衣服。 (27)粱肉:精美的饭菜。 (28)窃疾:喜欢偷窃的毛病。 (29)云梦:即云梦泽,楚国境内的大湖,包括现在的洞庭湖和洪湖。 (30)犀:雄性的犀牛。 兕(sì):雌性的犀牛。麋(mí):像鹿,体大。 (31)江汉:长江和汉水。鼋(yuán):比鳖大,俗称癞头鼋。鼍(tuó):鳄鱼的一种,产长江下游,俗称猪龙,即今扬子鳄。 (32)所谓:所说的。 雉(zhì):俗称野鸡。 鲋(fù)鱼:像鲫鱼的一种小鱼 (33)长松:大松树。 文梓:梓树。 楩(pián):黄楩木。 楠:楠树。 豫章:樟树。 (34)三事:孙诒让把“王吏”当作“三事”,因篆书字形而致误,指楚王派遣攻宋的将吏。 (35)于是见公输盘:召见。于是:在这时。 (36)牒(dié):木片。 (37)九:与古代的“三”一样,泛指多次。 (38) 距:通“拒”抵挡,抵抗。 (39)圉:通“御”抵御。 (40) 诎:通“屈”,指理屈。 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41)寇:入侵。 虽:即使。绝:杀尽。请:请允许我(做某事),表示客气的外交辞令 (42)庇:遮蔽。 闾:里门。古以25家为里。 (43)内:通“纳”。 (44)治:致力。 神:指建立宏伟功业于无形的大智大慧。 (45)明:指易于为人所见的小智小慧。 (46)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机械。 (47) 所以:表示用来……的方法。
十八、《孟子》两章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顺接。之:指城。而:表转折。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限制。以:依靠。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震慑。利:锐利。 (15)寡助之至:之:到。至:极点。 (1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17)畔:通“叛”。 (18)顺:归顺,服从。 (1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故:所以。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小沟。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被任用,举用。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获释)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后)任用。 (8)任:责任,使命。 (9)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 (10)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感情痛苦。心志,意志。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至肌肤消瘦)。 (13)空乏:贫困,资财缺乏。空,使……穷。乏,使……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意即愿望。 (15)所以:用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忍,通“韧”,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8)恒过:意思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9)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惑。 (20)衡于虑:思虑受到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1)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2)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验,显露,表现。色,脸色。 (23)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4)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5)入:里面,此指在国内。 (26)法家拂(同“弼”)士:法家,懂得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外面,此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指敌对国家的外来忧患。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9)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30)死于安乐: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31)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32)发:被任用。 (33)举:被举荐。
十九、鱼我所欲也
1.欲:想要,喜欢 。所欲:想要的东西。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厉害、严重、重要;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患:祸患,灾难。 8. 如使:如,使,下文“使”同义。 9.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0.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这个办法获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2.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3.勿丧:不丢掉,不丧失。丧:丧失,丢失。 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篮” 15.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6.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17.蹴(cù)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蹴:用脚踢。 1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却。 20.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1.奉:侍奉。 2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从前。 24. 已;停止,放弃。 25. 本心:天性,天良。 26.是故:因此。 27.能:能够。 28.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二十、《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雏(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美如醴(甘甜,甜美)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请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它,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十一、曹刿论战
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uò),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 伐(fá):讨伐,攻打。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根据鲁史《春秋左氏传》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5
公:诸侯的统称,这里指鲁庄公。 6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7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8间(jiàn):参与。 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10乃:于是,就。见:拜见。 11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凭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12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自专有。 13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4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5徧:通“遍”遍及、普及。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7加:虚报。 18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禀告神)。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19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20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1狱:案件。 22虽:即使。 23察:明察。 24情:(以)实情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一类事。 26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7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8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9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 3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31败绩:大败。 32驰:驱车(追赶)。 33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34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 36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37故:原因,缘故。 38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鼓,击鼓进军。 40再:第二次。 41竭:(士气)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估计,推测。 43伏:埋伏。 44辙:车辙,车轮滚过地面的痕迹 45靡(mǐ):倒下。 46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二十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 (7)君美甚:你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不如。 (17)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18)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美,赞美。 (19)朝:朝见。威王:即齐威王。私:动词,偏爱。 (20)诚:确实。知:知道。 (21)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2)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 (23)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 (24)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7)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8)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9)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0)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1)期(jī)年:一周年,满一年。 (32)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3)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必用军事行动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二十三、愚公移山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二十四、《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关关:拟声词,水狗叫。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关关雎鸠:关雎鸟不停地鸣叫。 ⑵在河之洲:(雌雄雎鸠)在河中陆地上居住着。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善,好。 ⑷好逑:理想的配偶。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花,嫩叶可食。 ⑹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摘。 ⑺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服:思念、牵挂。思服:思念。 ⑼悠:忧思貌。 ⑽辗:半转。反侧:翻来覆去。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他快乐。友,交好。 ⑿芼:选择,摘。 (13)乐:使淑女快乐。 (14) 荇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芦荻,芦苇。 ②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义同。 ③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④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那个人或这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 ⑤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⑥溯洄:逆流而上。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之:追寻他。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⑦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⑧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⑨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义同。 ⑩晞:晒干。 ⑾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⑿跻:登,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⒀坻: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⒁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⒂涘(sì):水边。 ⒃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⒄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弈文言文翻译原文及作者简介
1. 揠苗助长 文言文 阅读答案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古文译文
古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寡:少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舍:不去管
匪徒无益
益:益处,好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A 助词 其它代词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2. 七年级语文练习册揠苗助长文言文阅读答案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茫茫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长——生长
③茫茫然——疲倦的样子。
④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⑤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⑥趋——快走。往——去,到..去。
⑦槁(gǎo)——草木干枯。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累得精疲力尽,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快跑到地里一看,苗都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3. 揠苗助长文言文阅读理解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
4. 求初中文言文揠苗助长的阅读答案基本信息成语名称揠苗助长汉语注音yàmiáozhùzhǎng[1]释义揠:拔起。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2]用法作主语、谓语,也可作定语,含贬义结构连动式感 *** 彩贬义词近义词欲速不达同义词拔苗助长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灯谜揠苗助长(打三字口语一)谜底:贪快活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成语示例1.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宋代吕本中《紫微杂说》)2.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摧残。2 成语典故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注释1、悯(mǐn):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3]3、揠(yà):拔。
4、茫茫然:疲惫不堪但十分满足的样子。5、谓:对……说,告诉。
6、其人:他家里的人。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不但,不止。徒,只。
16、益:好处。17、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有“亚圣”之称。成语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4]成语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5. 《揠苗助长》阅读答案1.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答寡:少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答舍:不去管
3.匪徒无益
答益:益处,好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答A 助词 其它代词
5.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揠苗助长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做人有做帮助!
6. 拔苗助长文言文答案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茫茫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长——生长
③茫茫然——疲倦的样子。
④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⑤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⑥趋——快走。往——去,到..去。
⑦槁(gǎo)——草木干枯。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累得精疲力尽,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快跑到地里一看,苗都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7. 揠苗助长文言文答案揠苗助长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5、谓:对…说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14、耘苗:给苗锄草15、非徒——非但。
徒,只是。16、益:好处。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徐陵传文言文知识累积
《学弈》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创作的一则故事,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学习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学奕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弈秋是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号不详(或曰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弟子编写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汉明帝尊师文言文注释
1. 求《陈书徐陵传》翻译,谢谢知道的朋友帮忙一下
译文: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实之后也。
世居颍川。实玄孙准,晋太尉。
准生匡,匡生达,永嘉南迁,为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尝谓所亲曰:“此地 。
本纪第二 高祖下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柴燎告天曰:“皇帝臣霸先,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梁氏以圮剥荐臻,历运有极,钦若天应,以命于霸先。夫肇有烝民,乃树司牧,选贤与能,未常厥姓。
放勋、重华之世,咸无 。 本纪第三 世祖 世祖文皇帝,讳蒨,字子华,始兴昭烈王长子也。
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
梁太清初,梦两日斗,一大一小,大者光灭坠地,色正黄,其大如斗, 。 本纪第四 废帝 废帝,讳伯宗,字奉业,小字药王,世祖嫡长子也。
梁承圣三年五月庚寅生。永定二年二月戊辰,拜临川王世子。
三年,世祖嗣位,八月庚戌,立为皇太子。自梁室乱离,东宫焚烬,太子居于永福省。
天康元年四月癸酉,世祖崩 。 本纪第五 宣帝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字绍世,小字师利,始兴昭烈王第二子也。
梁中大通二年七月辛酉生,有赤光满堂室。少宽大,多智略。
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有勇力,善骑射。
高祖平侯景,镇京口,梁元帝征高祖子侄 。 本纪第六 后主 后主,讳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高宗嫡长子也。
梁承圣二年十一月戊寅生于江陵。明年,江陵陷,高宗迁关右,留后主于穰城。
天嘉三年,归京师,立为安成王世子。天康元年,授宁远将军,置佐史。
光大二年,为太子中庶 。 列传第一 高祖章皇后 世祖沈皇后 废帝王皇后高宗柳皇后 后主沈皇后 张贵妃周礼,王者立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
然受命继体之主,非独外相佐也,盖亦有内德助焉。汉魏已 。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宝安 侯安都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也。形貌眇小,而胆气过人,有勇力,善骑射。
梁大同中,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僧明与兄天合及周文育并为安兴所启,请与俱行。频征俚獠有功,为新州 。
列传第三 侯瑱 欧阳頠 子纥 吴明彻 裴子烈侯瑱,字伯玉,巴西充国人也。父弘远,世为西蜀酋豪。
蜀贼张文萼据白崖山,有众万人,梁益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命弘远讨之。弘远战死,瑱固请复仇,每战必先锋陷阵,遂斩文萼,由是知 。
列传第四 周铁虎 程灵洗 子文季周铁虎,不知何许人也,梁世南渡。语音伧重,膂力过人,便马槊,事梁河东王萧誉,以勇敢闻,誉板为府中兵参军。
誉为广州刺史,以铁虎为兴宁令。誉迁湘州,又为临蒸令。
侯景之乱,元帝于荆 。 列传第五 黄法抃 淳于量 章昭达黄法抃,字仲昭,巴山新建人也。
少劲捷有胆力,步行日三百里,距跃三丈。颇便书疏,闲明簿领,出入郡中,为乡闾所惮。
侯景之乱,于乡里合徒众。太守贺诩下江州,法抃监知郡事。
高祖将逾岭 。 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胡颖,字方秀,吴兴东迁人也。
其先寓居吴兴,土断为民。颖伟姿容,性宽厚。
梁世仕至武陵国侍郎,东宫直前。出番禺,征讨俚洞,广州西江督护。
高祖在广州,颖仍自结高祖,高祖 。 列传第七 徐世谱 鲁悉达 周敷 荀朗 子法尚 周炅徐世谱,字兴宗,巴东鱼复人也。
世居荆州,为主帅,征伐蛮、蜒。至世谱,尤敢勇有膂力,善水战。
梁元帝之为荆州刺史,世谱将领乡人事焉。侯景之乱,因预征讨,累迁至员外散 。
列传第八 衡阳献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 子方泰 方庆衡阳献王昌,字敬业,高祖第六子也。梁太清末,高祖南征李贲,命昌与宣后随沈恪还吴兴。
及高祖东讨侯景,昌与宣后、世祖并为景所囚。景平,拜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时 。
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陈拟,字公正,高祖疏属也。少孤贫,性质直强记,高祖南征交趾,拟从焉。
又进讨侯景,至豫章,以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知后事,并应接军粮。高祖作镇朱方,拟除步兵校尉、曲阿令。
绍泰元年, 。 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也。
父孝穆,梁候官令。知礼涉猎文史,善隶书。
高祖之讨元景仲也,或荐之,引为记室参军。知礼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
由是恒侍左右,深 。 列传第十一 王冲 王通 弟劢 袁敬 兄子枢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也。
祖僧衍,齐侍中。父茂璋,梁给事黄门侍郎。
冲母,梁武帝妹新安穆公主,卒于齐世,武帝以冲偏孤,深所钟爱。年十八,起家梁秘书郎。
寻为永嘉太守。入为太 。
列传第十二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也。祖约,梁特进。
父旋,梁给事黄门侍郎。众好学,颇有文词,起家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
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 。 列传第十三 沈炯 虞荔 弟寄 马枢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
祖瑀,梁寻阳太守。父续,王府记室参军。
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释褐王国常侍,迁为尚书左民侍郎,出为吴令。
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 。 列传第十四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到仲举,字德言,彭城武原人也。
祖坦,。
2. 古代生子宴贺词生子用贺词
子种莲房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天降石麟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古人以男婴为麒麟儿。语本《南史.卷六二.徐陵传》:「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天赐石麟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古人以男婴为麒麟儿。语本《南史.卷六二.徐陵传》:「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玉笋呈祥 用于祝福人得子的贺辞。《新唐书.卷一七四.李宗闵传》:「俄复为中书舍人,典贡举,所取多知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世谓之『玉笋』。」故后世以「玉笋」形容杰出人士并出。
玉燕投怀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相传唐代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后成孕,产下张说,后张说为一代名相。见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卷上.梦玉鷰投怀》。
瓜瓞绵绵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语本《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比喻子孙繁盛、传世久远。
石麟呈彩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石麟,即石麒麟,相传南投陈徐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用以称赞他人的儿子颖慧出众。见《南史.卷六二.徐陵传》。
石麟降世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石麟,即石麒麟,相传南投陈徐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用以称赞他人的儿子颖慧出众。见《南史.卷六二.徐陵传》。
百子图开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百子图,意指多子多孙,繁衍绵茂的意思。
弄璋志喜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璋,玉器。弄璋,语本《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芝兰新茁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芝兰」,语出《晋书.卷七九.谢安列传》。
英声惊座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形容新生儿受众人注目。
荀龙薛凤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荀龙」,用的是东汉时荀淑有子八人,皆享才名,人称「八龙」,详《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
啼试英声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喜叶弄璋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喜得宁馨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宁馨」,宁馨儿的简称,为六朝俗语。后以「宁馨」称赞他人孩子俊秀美好。
喜听英声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熊梦徵祥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熊梦,生男孩的预兆。语本《诗经.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彩褓凝祥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凤毛济美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凤毛,称誉人文俊秀,能继承其文风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敬伦风姿似文,作待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人。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凤毛济美」,形容子有父风,能继承、发扬先人的事业。
德门生辉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庆叶弄璋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雏凤新声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雏凤,三国时蜀人庞统,才识过人,从父庞德公之为「凤雏」,见《三国志.蜀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兰阶吐秀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
麟趾呈祥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语本《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原诗赞美文王子孙繁昌,后人遂用以誉子孙良善昌盛。
螽斯叶吉 用于祝贺人得子的贺辞。《诗经.周南.螽斯》诗序言:)「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故用以祝人子孙盛多的用词。
3. 文言文唐才子传的字解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
开耀二年与状元许旦同榜登进士第。当初,在他十八岁时,不懂得读书,凭借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负气仗义,打抱不平,射猎。
后来进乡学读书,即有悔悟之心,他就到梓州东南的金华山道观读书,痛下决心加强自我修养,精心钻研古代典籍,酷爱读黄帝、老子的书和《周易?象传》。光宅元年,他来到朝廷献上奏折,规劝皇帝不要把高宗的灵柩迁到京城。
他受到召见,武后觉得他才干出众,就授他为麟台正字,委任状说:“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后来子昂经屡次调动任拾遗。
圣历初年,他卸职回乡。碰上父亲的丧事,他就在父亲墓旁修个小屋住下来。
县令段简生性贪婪残忍,听说陈子昂很有钱,就案陷害他,以威胁手段获取贿赂二十万缗,还嫌太少,就把子昂送进监狱。子昂用蓍草为自己卜卦,见卦相大惊,说:“老天不保佑,我恐怕活到头了。”
后来他果然死在狱中,终年四十三岁。子昂外貌温和文雅,却心胸狭窄容易急躁,他轻视钱财,乐于施舍,对朋友十分忠诚。
他所交往的英才俊士,多数都手握大权。唐朝建立后,文章延续着徐陵、庾信的余风,天下无不追随这种风气,从陈子昂开始文风才变得典雅纯正。
当初,子昂作《感遇诗》三十首,。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
开耀二年与状元许旦同榜登进士第。当初,在他十八岁时,不懂得读书,凭借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负气仗义,打抱不平,射猎。
后来进乡学读书,即有悔悟之心,他就到梓州东南的金华山道观读书,痛下决心加强自我修养,精心钻研古代典籍,酷爱读黄帝、老子的书和《周易?象传》。光宅元年,他来到朝廷献上奏折,规劝皇帝不要把高宗的灵柩迁到京城。
他受到召见,武后觉得他才干出众,就授他为麟台正字,委任状说:“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后来子昂经屡次调动任拾遗。
圣历初年,他卸职回乡。碰上父亲的丧事,他就在父亲墓旁修个小屋住下来。
县令段简生性贪婪残忍,听说陈子昂很有钱,就案陷害他,以威胁手段获取贿赂二十万缗,还嫌太少,就把子昂送进监狱。子昂用蓍草为自己卜卦,见卦相大惊,说:“老天不保佑,我恐怕活到头了。”
后来他果然死在狱中,终年四十三岁。子昂外貌温和文雅,却心胸狭窄容易急躁,他轻视钱财,乐于施舍,对朋友十分忠诚。
他所交往的英才俊士,多数都手握大权。唐朝建立后,文章延续着徐陵、庾信的余风,天下无不追随这种风气,从陈子昂开始文风才变得典雅纯正。
当初,子昂作《感遇诗》三十首,王适见后惊叹说:“这位先生今后一定是天下文章的宗师。”子昂从此而闻名天下。
凡是他的文章,是人都奉为典范。子昂对写诗尤为擅长。
他曾经建议武后设立明堂、太学,用来调养国家的元气。柳公权评论说:“能穷尽文章之术,包罗诗歌之法,从唐朝建立以来,只有陈子昂一个人。”
陈子昂有诗文集十卷,流传至今。可叹啊!“自古以来材大,或许难以被用。”
“大象因为有牙,最终毁了自己。”此话一点不啊!莫非说的就是陈子昂吗? 刘希夷,字廷芝,颍川人。
上元二年与状元郑益同榜登进士第,当年二十五岁,射策考试有文辞好的名声。他苦心作诗,特别擅长写闺情,措辞哀怨婉转,多依傍古诗的写法,体势与当时不同,于是不被诗坛推重。
希夷容貌姿态俊美,喜好谈笑,琵琶弹得很好,喝酒到几斗时也不会醉倒,穷困失意而不拘小节。他曾作《白头吟》诗,中有一联写道:“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过一会儿感叹道:“这两句是不想的语谶,与石崇说的‘白首同所归',又有什么不同?”于是删去这两句。又吟出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再次感叹道:“人的死与生有命运主宰,难道会根据这几句空话来决定吗?”于是把这两联都一起保留下来。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特别喜欢上面所说的后一联诗,他得知希夷尚未将这些佳句告诉别人,恳切请求希夷将此佳句转让给自己,希夷答应了,却终究没有给他。
之问对希夷欺骗自己感到十分愤怒,就派家丁用土袋子把希夷活活压死在旅馆里。希夷死时还不到三十岁,人们都非常同情他。
刘希夷有文集十卷和诗集四卷,流传至今。希夷天赋才智出众,性格开朗,有这样的才能和性情,按说他一生的功名事业应该是没有不成功的,谁知他命运困苦不通,碰到恶人,一寸俸禄也不沾边,胸中总怀困顿挫折,这就是才情高就被人嫉妒的例子啊!贾谊在长沙哀悼屈原,祢衡对自己来到江夏而心怀悲痛,他们瞬间断首,顷刻丧命。
用隋侯的宝珠去击打千仞外的雀鸟,得到的东西太轻微,为此失去的东西太贵重。玉石迸裂,青松摧折,实在是可惜呀啊。
更何况是在亲骨肉之间互相残杀呢!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上元二年登进士第。
他身材魁梧,能言善辩。才二十岁,就被武后召进宫,和杨炯分别在习艺馆值班。
后经屡次调转任尚方监丞。武后游览龙门,下旨令随从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的诗最先写好,武后赏给他一件锦袍。
过了一会儿,宋之问把诗献上,武后读其诗叹赏不已,就令人把东方虬的锦袍又拿回来赏赐给宋之问。后来,宋之问求任北门。
4. 旧唐书褚亮传文言文答案褚亮,字希明,唐代大臣,唐朝阳翟(今禹州)人,又说为钱唐(今杭州余杭)人。
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后陈,陈至德元年(583),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
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频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
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人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
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如同教官),后唐太宗每次征伐,亮常随军参预密谋,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褚亮常对内外大政提出建议,曾劝止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
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贞观九年,任员外散骑常侍。
后迭有升迁,又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
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出兵突厥。唐统一全国后,他为文学馆招聘贤才,与杜如晦等人以本官兼任学士,共十八人。
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绘像,并让亮为这些像作赞,号称《十八学士 *** 图》,题上名字爵位,收藏为朝廷档案,是当时极高荣誉。后辞官归里,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
年九十三卒,著有文集二十卷。
5. 宋史吕蒙正传文言知识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李方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先是,卢多孙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脱下布衣。指刚出来做官)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只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朝士有藏古镜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献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闻者叹服。
尝灯夕设宴,蒙正侍,上语之曰:“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赐,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矣。”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
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科举考试状元。太平兴国五年,官拜左补阙、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没过多久,升为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与商议政事吗?”吕蒙正表面装着没听见,走过去了。和他一起做官的为他抱不平,问那个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制止他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当李防刚被罢相时,吕蒙正当上了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吕蒙正宽厚老实,威望很高,要求自己坚持正道,有不对的事敢直言不讳。谈论政务时,如果所说的有不允许执行的,一定要坚持说不可以。
之前卢多孙当宰相时,他的儿子雍起家就当上了水部员外郎,以后就成为了惯例。到吕蒙正时,他上奏说:“臣成为进士,刚出来只做了九品京官,何况天下有才能的人终老林泉,没有得到俸禄的多了。现在我的儿子刚刚离开襁褓(刚刚长大),就受到如此恩宠,可能会遭到阴间的惩罚。请皇上只让他当臣刚刚出仕时做的官。”从此后宰相的儿子只当九品官,就成了制度。大臣中有收藏古镜的,自己说能照见两百里远的地方,想把镜子送给吕蒙正寻求升官。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只不过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听见他这番话的人都惊叹佩服。
曾经有一次,皇上灯节设宴,吕蒙正陪宴。皇上对他说:“五代时民不聊生,官员百姓都遭到劫掠,当时以为再也没有太平的日子了。朕执政后把天下事粗粗办理了,经常感念上天的恩赐,让国家如此繁盛,才知道世事是靠人处理的啊。”吕蒙正离开座位说:“天子脚下,官员和平民都汇集,所以如此繁盛。陈曾经监督成之外没到几里的地方,因为饥饿寒冷而死的人很多,不能笼统地这样说。希望陛下既要看到近处,也要看到远的地方,那就是百姓的幸事了。”皇上脸色大变,不再说话。吕蒙正自然地回到座位上,和他一起做官的人都认为他很正直(或者:和他一起做官的人都正直敢言)
6. 急求中学语文常识知识累积(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等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艺”:又称六经 ,在“五经”后增加(《乐》)。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历史散文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记叙由西周穆王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各国内政、外交等。《国语》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课文《勾践灭吴》出自此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资料汇编。
它记载的历史时期上接春秋,下至秦国灭亡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十年时间,《战国策》由西汉刘向辑录,共三十三篇,是部国别体史料汇编。全书记载了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内容丰富,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应有尽有。
《战国策》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散文作品,它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叙述语言生动,善于进行对话描写。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所蓍,《左传》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C.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仁义”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儒家学派继承者,称为“亚圣”。《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此书有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逻辑严谨的特点。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共33篇,又名《南华经》。
《庄子》一书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保存了不少寓言。课文有《庖丁解牛》《逍遥游》《秋水》。
⑥荀子名况,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提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
⑦韩非子,法家,战国韩人。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3、先秦诗歌 《诗经》也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铺陈其事。
“赋、比、兴、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中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 *** ”。
《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期诗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与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二).两汉文学1、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是他的代表作。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
②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首创“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表(10)、书(8),共50多万字。
刘向等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原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
1. 《汉明帝尊师》的古文解释
下次请人翻译请贴原文。
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2. 文言文汉明帝尊师字词解释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1)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
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用原文回答)(2分)答: 10.答案:(1)逃亡(逃走) (2)响应 11.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12.答案: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 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共2分。
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
3. 《汉明帝尊师》的古文解释译文 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
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
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
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
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
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汉明帝尊师原文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 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简评 《汉明帝尊师》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汉明帝(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刘庄,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
《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事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汉明帝尊师重教,一以贯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4. 汉明帝尊师上自为太子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译文:明帝自从当太子时,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摸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5. 汉明帝尊师的注释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执业:听讲。
③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④爵士:爵位和封地。
⑤幸:驾幸,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