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_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哪些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文怎么分段2.文言文断句步骤3.文言文断句3步4.文言文断句技巧5.文言文断句六大标志6.关于文言文的断句7.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 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
1.文言文怎么分段
2.文言文断句步骤
3.文言文断句3步
4.文言文断句技巧
5.文言文断句六大标志
6.关于文言文的断句
7.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
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 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 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但是上述文段中的“曰”是“叫做”的意思,所以不断,即使断句也只能是前面断句。又如“福之为祸祸之为福”,“之”是无意义的助词,作用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时绝对不能断开。
4、注意句式 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语句的前后呼应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甲天下山”和“又甲庐山”,断开了一处就能知道另一处。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远行客”是其主语(不可能是“白乐天”),所以整句“若远行客过故乡”只能是“白乐天恋恋不能去”的状语,此句中间不能断开。
扩展资料
一、看关键词
(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要加冒号和前后双引号。如上文:滕文公问曰:“……”孟子对曰:“……”。
(2)也,乎,矣,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达某种语气,他可以提示句子结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为也”“事齐乎”。又如“夫”“盖”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顺承关系。而“岂”常位于句首表反问语气。
(3)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上文中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语,位于句首。
(4)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
二、利用修辞断句
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比如:“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三、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据总分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3、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四、借助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文言文怎么分段
1. 文言文的停顿方法需要原创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2. 文言文停顿技巧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3.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4.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方法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望采纳明教团队为您解答,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谢谢。
5.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篇一: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9(2c7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3.谓语与补语间要停顿。
如:予将告2。
文言文断句步骤
1. 如何给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2.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3. 古文怎样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扩展资料:
文言文的特点:
1、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2、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文言文断句3步
1. 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如下: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这样,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
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例(2004?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注释 (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05年。
2.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例子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 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 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 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 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 、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 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明词性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三、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五、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扩展资料;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4. 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语法问题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差别的.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断句技巧
1.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差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示范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2. 古文怎么断句1. 一般一句完整的话有主谓宾,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现一个主语,后面便把主语省略,所以有两个谓语一般就要过句了。
2. 还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者,。。..也“,”。。.乎“,
3. 这算是第一点的补充,就是有主语出现一般主语前面就要断句了。
4. 前面说的是断句子,后面说一下断并列句,古文经常有对偶句,看到两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间就要划条线啦。
5. 一些就是并列的,这个应该很容易看。
6. 还有就是“谁谁曰””谁谁道“后面一般要断,这是别人说话的开始。
7. 我这几招在高中时断句基本上没有错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译扣一分,最多断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没有错
3. 古文怎样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
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扩展资料:
文言文的特点:
1、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2、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百度百科-断句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4. 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5. 文言文断句规则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差别的。
还是在网上找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觉得说得还比较在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
6.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文言文断句”并没有万能的方法,只要能读懂,就能较为准确地断句;如果没看懂,断句就肯定出错。也就是说,“读懂”是前提。
做到“读懂”又需要以平时掌握的虚词实词、词的用法、词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文知识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相对的历史知识,大概知道原文牵涉的官职、人物、事件、典故等。这些完全靠平时多度原作打基础。
具体说来,怎样为文言文断句呢?
当你拿到一则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原文后,先反反复复地试读,直至自己认为“懂”了,再试着标点,然后反复检查、品味,改正错误处。遇到吃不准的字词时,要查找字典,从多项字词义中比较最合适的意义。并善于发现倒装句、词类活用等情况,直至准确无误为止。
下面用一段《耳食录》的原文举例。
在《耳食录·衣工》中,有一段文字: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先按上面的要求,反复读。基本读懂后,可以试着标点。
1、先将地名、人名,句尾助词等,用逗号从后面点出来: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2、检查两个逗号之间的内容,按文言文语言习惯来分句,继续用逗号标点: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3、对文中确实弄不懂的词语,查找资料:
凤皇秦望——凤皇山和秦望山。可用顿号隔开;
初坦斋——查阅资料,“坦斋”是人名,彭坦斋,字翔履。著有《大清州县名急就章》。这时,可将人名前面的“初”分出来。
于是得到: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4、继续品读,将完整句子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最后完成断句:
杭州吴山,俗呼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瞰江,风涛千里。凤皇、秦望而外,此其大观也。初,坦斋从其尊人南昌相国衡文两浙时,画舫青骢,探奇剔胜,而独未尝一至所谓八卦石者。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
杭州吴山,俗称城隍山。上有八卦石,倚城俯瞰钱塘江,风涛千里。除凤皇山、秦望山之外,这里是最著名景点。以前,彭坦斋跟从父亲南昌相国彭文勤督学两浙时,游画舫跨青骢,探奇揽胜,而独独不曾去过所谓八卦石。
7. 文言文断句有哪些技巧文言文断句技巧.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8. 文言文怎么断句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六大标志
一、明词性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三、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四、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五、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扩展资料;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关于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标志是指找准名(代)词、找准对话起始、找准虚词、找准特殊句式、找准对称结构、找准修辞手法。
1、找准名(代)词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语所在的固定位置给文言文断句。例如,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职名等,然后考虑人物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可在其前面断句;如果做宾语,可在其后面断句。
2、找准对话起始在文言文中,可借助表示说话的动词来判断人物对话,进而断句。两个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中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云、言、谓”等,省略主语。考生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对话的起始处,再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断句。
3、找准虚词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因此,明确它们所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4、找准特殊句式在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不能拆开的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断句时,如果发现了这些句式,考生可将其作为断句标志。
5、找准对称结构,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意思有正反对比,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6、找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考生可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
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
1. 文言文怎么断句
1.一般一句完整的话有主谓宾,古文往往第一句出现一个主语,后面便把主语省略,所以有两个谓语一般就要过句了。
2.还有就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
.者,。
..也“,”。
.乎“,3.这算是第一点的补充,就是有主语出现一般主语前面就要断句了。4.前面说的是断句子,后面说一下断并列句,古文经常有对偶句,看到两句形式差不多的那些中间就要划条线啦。
5.一些就是并列的,这个应该很容易看。6.还有就是“谁谁曰””谁谁道“后面一般要断,这是别人说话的开始。
7.我这几招在高中时断句基本上没有错的。我古文一般是翻译扣一分,最多断句扣半分,不然都是全得的,相信我没有错。
2. 古文怎样断句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
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扩展资料: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2、词汇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
百度百科-断句 (文言文断句四步法)。
3. 求几篇古文的全文断句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 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5.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6. 文言文如何断句个人来说:把人名地名等挖出来,剩下的字词,分析词性,是动词,形容词,名字还是介词等等,找出一种断句方法,让意思能翻译得通顺。断错了意思往往会偏差很多,但是译法还是通畅的,这就要涉及更深的学术方面了。
教学来说:
两个原则
1不破坏词语相对完整性
比如青山不能断为青/山
2符合我们平常朗读习惯
否则就像上面人说的,一个标点断一下就行了
示范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
7. 如何给文言文断句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划分停顿的方法如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和主语、谓语两种类型。对于前者,停顿一般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以及宾语和谓语之间,例如吾/与子/友之(《论语》);而对于后者,停顿则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例如文/不在兹乎?(《论语》)。
2、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文言文的句子意义常常可以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在起承转合中,起指的是问题的开头,承指的是接着提出的事实和道理,转指的是转折或者递进,合指的是总结或者归纳。
根据这四个字,可以在句子中划分出意义单位,然后在意义单位之间进行停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3、根据语法重音划分: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需要重读,有些词语则需要轻读。根据这个规律,可以在重读的词语之后进行停顿,例如大禹/治水,有功/于民(《孟子》)。
4、根据语感划分:最后,根据语感也可以进行停顿划分。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在哪里停顿比较合适。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比较主观,需要大量的阅读经验才能掌握。
文言文划分停顿注意事项:
1、遵循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划分停顿时应特别注意语法结构。例如,在文言文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宾语和谓语之间、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等,都应适当停顿。
2、重视词语意义:划分停顿时,要注意词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联合复句中,并列的词语之间应略有停顿;在偏正复句中,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应略有停顿。此外,还要注意虚词的作用,如连词、介词、助词等,它们的前后应有适当的停顿。
3、结合语境和语感:除了语法结构和词语意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感来确定停顿。例如,于是/饮酒/乐甚中,于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其后应略有停顿;余/于仆碑中,于是介词,其后应略有停顿。此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和整体感,避免过于频繁的停顿影响句子的流畅性。
4、注意节奏感和声音控制:在划分停顿的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节奏感和声音控制。例如,在长句中,可以运用声音的变化来表达句子的意义和情感。同时,要注意声音的轻重、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以突出句子的重点和难点,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