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物理的高考题,物理高考题型分布

tamoadmin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江苏物理高考卷第九题求解.2.2001年上海物理高考13题解析3.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真题4.山东高考物理多少题5.高考物理实验题有多少种类型 物理,向来被很多人视为理综成绩的“杀手”。由于高中物理知识点多,难度大,导致很多人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物理三大题型试题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物理三大题型试题解析 选择题 选择题中,纯粹考察基础

1.2011江苏物理高考卷第九题求解.

2.2001年上海物理高考13题解析

3.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真题

4.山东高考物理多少题

5.高考物理实验题有多少种类型

物理的高考题,物理高考题型分布

物理,向来被很多人视为理综成绩的“杀手”。由于高中物理知识点多,难度大,导致很多人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物理三大题型试题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物理三大题型试题解析

选择题

选择题中,纯粹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有大概5道,从以下章节中抽取:相对论、光学、原子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交变电流。这些考题的特点是:知识点相对独立,没有综合应用,题型简单、易掌握。因此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些知识点吃透就没问题了。而搞定这些知识点最好的办法,除了老师的讲解,就是做题,做历年北京市的高考原题、所有期中、期末的考试题,以及所以有区的模拟题,每章最多50道。把这些题弄明白了,考试没有理由在这些提、题上丢分。30分到手,轻而易举。

余下的三道选择题中,有两道会涉及到力学和电学的主干知识,需要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电磁感应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较强的基础知识,如果后面的大题能解,那么这两道题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最后一道选择题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是考察一种解决问题的 方法 ,比如2010年的,就是考察用图象法表示物理公式。而2008、2009两年考察的是推测的能力。可以说这道题完全是能力的体现,考的是智力和应变能力,知识点倒是次要的。

综上所述,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经过一个月的“特训”以后,选择题达到做对6道的水平是非常轻松的。

实验题

再看实验题。实验题会考两道,基本上一道电学一道力学,力学实验共有八个、电学实验七个。并且上一年考过的实验,接下来的几年肯定不会再考。因此只剩下十个左右的实验。每个实验有三到五个固定的考点,也就是无论怎样出题,都离不开这几个知识点。对于实验的复习,其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背”。背完了把各城区的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考试上面的题研究明白。16分以上,稳稳收入囊中。至于花费的时间,一个月最多了。

好了,现在你还没做大题,分数大约是五十多分。你答卷所花费是3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复习的时间是两个月,每天拿出90分钟足矣,还是挺值的哦。

计算题

计算题,就是我们整天学的那些东西吧,什么牛顿定律、曲线运动、动能定理、动量守恒、电场力做功、磁场中的曲线运动、电磁感应之类的。这三道题中,第一道是白送的,如果你平时听讲,有一定基础,那么肯定没问题。16分等于白捡。

第二道,肯定是应用题,考察的内容包括电磁感应、复合场、机械做功、能源等等。说实话,这道题要想完全做对十分的不简单。但是,它一般会分为三个小问,第一个问几乎还是白给的,那你还客气啥?把题大概读一遍就往上写吧,一般一步就出来了。当然,你还是要对这道题考察的模型有一定的了解的。这就取决于你平时的功夫了,没别的。如果你是速成型的,那最好放弃后面的两问。理综试卷题量太大,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如果你平时的基础较好,可以专门找些综合性强的题目做些专项的练习,一般在各种参考书上都会找到相应的模型。总的来说,这道题再难你至少也得拿下10分吧。

第三道,现在的命题者是越来越倾向于给你一道探究型的问题。一般会是纯力学或者纯电学,考察的是你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期中会设有两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还是最基本的模型,只要你有基础是一定能做出来的。后面的问就量力而为吧。除非你基础特别好,或者已经做完其他两科并检查过一遍然后没有什么事情做,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冲击一下北京市理综最高分了。不多说,这道题8分是一定要拿到的。

物理考取高分的五大 经验

1.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2.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提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3.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5.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提供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高考物理复习创新5方法

一、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二、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三、整体法

整体是以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或全过程去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把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或者多个物理变化过程组合作为一个融洽加以研究的思维形式。

四、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五、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高考物理三大题型试题解析相关 文章 :

★ 高考常考三大典型物理试题解析及复习方法

★ 高考物理五种题型详解介绍分享

★ 高三物理题型的解题方法总结归纳

★ 高考物理综合题型的答题攻略

★ 高考物理常见的12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 高考物理综合题型答题攻略

★ 高考物理大题解题技巧小结

★ 高考物理选择题题型的解题方法

★ 高考物理大题解答技巧及提分技巧

★ 高考物理选择题必考类型+答题模板汇总

2011江苏物理高考卷第九题求解.

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Va,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Vb,通过AB段的时间为t(通过BC段的时间与通过AB段的时间相等,也为t),点O到点A的距离为L3则:

L1=Vat+(1/2)at? ————1式

L2=Vbt+(1/2)at? ————2式

Vb=Va+at ————3式

L3=(Va)?/(2a)

将3式代入2式得:

L2=Vat+(3/2)at?

将2式-1式得:

L2-L1=at?

a=(L2-L1)/(t)?

将1式×3-2式得:

3L1-L2=2Vat

Va=(3L1-L2)/(2t)

∵L3=(Va)?/(2a)

∴L3=[(3L1-L2)?/(2t)?]/{[2(L2-L1)]/(t)?}

L3=(3L1-L2)?/8(L2-L1)

综上所述,点O到点A的距离为(3L1-L2)?/8(L2-L1).

2001年上海物理高考13题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轻质绸带”。

第1步分析:因绸带是轻质模型,质量可视为零,故无论如何运动,所受合力为零,即受力平衡,而题中绸带在斜面上所受三力,一是斜面向上支撑的弹力,另二个为二侧的摩擦力,因平衡,故二侧摩擦力必定相等。故选项A正确。

第2步分析:是否会出现M相对绸带滑动呢?结论是也不会。因一旦滑动,则绸带左侧所受摩擦力即为与M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将会比绸带右侧所受摩擦力大,绸带无法平衡,故选项C正确。

第3步分析:是否会出现二物体一起相对斜面静止,结论是不会。因静平衡时二物体皆需与自身下滑力(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而二物下滑力不同,致二摩擦力不同,与选项A矛盾。

第4步分析:是否会出现二物体皆向下运动,即M向左侧运动,m向右侧运动,结论是也不会。因一旦这样运动,绸带二侧皆受滑动摩擦力,而两边的滑动摩擦力不同,也与选项A矛盾。

第5步分析:综合第3、4分析可知,只有这样的运动是可能的。M向左侧运动(与绸带无相对滑动,为静摩擦力),m或静止在斜面上(与绸带间有滑动)或向上运动(与绸带间有滑动)或与绸带一起向上运动(与绸带间有静摩擦力),此类运动情境可致绸带二侧所受摩擦力相等。

即二物块是可能相对绸带静止的(三者一起运动),故选项B错误。

即m是可能相对斜面向上运动的(说“可能”是因为也可能相对斜面静止),故选项D错误。

以上解答由苏州蓝缨张海明提供。

回答时间:2011-07-04 21:57:35

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真题

分析:由题意可知,P1、P2的时间间隔为0.8秒,根据图b所示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即可求出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以及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之间的时间,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前后两次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解答:

解:本题首先要看懂B图中标尺所记录的时间每一小格相当于多少:

由于P1,P2 之间时间间隔为1.0s,标尺记录有30小格,故每小格为1/30s,

其次应看出汽车两次接收(并反射)超声波的时间间隔:P1发出后经12/30s接收到汽车反射的超声波,故在P1发出后经6/30s被车接收,

发出P1后,经1s发射P2,可知汽车接到P1后,经t1=1-(6/30)=24/30s发出P2,

而从发出P2到汽车接收到P2并反射所历时间为t2=4.5/30s,故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时间间隔为t=t1+t2=28.5/30s,

求出汽车两次接收超声波的位置之间间隔:s=(6/30)-(4.5/30))v声=(1.5/30)×340=17m,

故可算出v汽=s/t=17÷(28.5/30)=17.9m/s.

故答案为:(1)17,(2)17.9

山东高考物理多少题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江苏省高考物理真题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15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

(B)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

(C)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

2. 如图所示,“旋转秋千”中的两个座椅A、B 质量相等,通过相同长度的缆绳悬挂在旋转圆盘上. 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旋转圆盘绕竖直的中心轴匀速转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的速度比B 的大

(B)A 与B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C)悬挂A、B 的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

(D)悬挂A 的缆绳所受的拉力比悬挂B 的小

3. 下列选项中的各 圆环大小相同,所带电荷量已在图中标出,且电荷均匀分布,各 圆环间彼此绝缘. 坐标原点o处电场强度的是

4. 在输液时,药液有时会从针口流出体外,为了及(时C)发摇现,设计了一种报警装置,电路如图所示. M 是贴在针口处的传感器,接触到药液时其电阻 发生变化,导致S 两端电压U 增大, 装置发出警报,此时

(A) 变大,且R 越大,U 增大越明显

(B) 变大,且R 越小,U 增大越明显

(C) 变小,且R 越大,U 增大越明显

(D) 变小,且R 越小,U 增大越明显

5. 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 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

(A)30%

(B)50%

(C)70%

(D)90%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每小题4 分,共计16 分. 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全部选对的得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 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 分.

6. 将一电荷量为+Q 的小球放在不带电的金属球附近,所形成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金属球表面的电势处处相等. a、b 为电场中的两点,则

(A)a 点的电场强度比b 点的大

(B)a 点的电势比b 点的高

(C)检验电荷-q 在a 点的电势能比在b 点的大

(D)将检验电荷-q 从a 点移到b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负功

7. 如图所示,从地面上同一位置抛出两小球A、B,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N 点,两球运动的高度相同. 空气阻力不计,则

(A)B 的加速度比A 的大

(B)B 的飞行时间比A 的长

(C)B 在点的速度比A 在点的大

(D)B 在落地时的速度比A 在落地时的大

8.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有交流电源,当副线圈上的滑片P 处于图示位置时,灯泡L 能发光. 要使灯泡变亮,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A)向下滑动P

((B))增大交流电源的电压

(C)增大交流电源的频率

(D)减小电容器C 的电容

9.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相连. 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物块位于O点(图中未标出). 物块的质量为m,AB =a,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物块从O 点拉至A 点,拉力做的功为W. 撤去拉力后物块由静止向左运动, 经O点到达B点时速度为零. 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上述过程中

(A)物块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

(B)物块在B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

(C)经O点时,物块的动能小于

(D)物块动能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物块在B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三、简答题:本题分必做题(第10、11 题) 和选做题(第12 题) 两部分,共计42 分. 请将解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必做题

10. (8 分)为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P 和电压U 的关系,小明测量小灯泡的电压U 和电流I,利用P =UI 得到电功率. 实验所使用的小灯泡规格为“3.0 V 1.8 W”,电源为12 V 的电池,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10 .

(1)准备使用的实物电路如题10-1 图所示. 请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正确位置.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题10-1 图)

(2)现有10 、20 和50 的定值电阻,电路中的电阻R1 应选 的定值电阻.

(3)测量结束后,应先断开开关,拆除两端的导线,再拆除其他导线,最后整理好器材.

(4)小明处理数据后将P、 描点在坐标纸上,并作出了一条直线,如题10-2 图所示. 请指出图象中不恰当的地方.

11. (10 分)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电磁铁吸住第1 个小球. 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M 与触头瞬间分开, 第1 个小球开始下落,M 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 个小球. 当第1 个小球撞击M 时,M 与触头分开,第2 个小球开始下落

……. 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B)实验前应将M 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

(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 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D)手动敲击M 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 =1. 980 m,10 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 =6. 5 s. 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 .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两个办法.

(4)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 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 ,这导致实验误差. 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 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 和T2. 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请推导说明.

12.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 三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A、B 两小题评分.

A. [选修3-3](12 分)

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依次经过状态B、C 和D 后再回到状态A. 其中,A?B 和C?D 为等温过程,B?C 和D?A 为绝热过程(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 这就是的“卡诺循环”.

(1)该循环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 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

(B)B?C 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C)C?D 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碰撞单位面积器壁的分子数增多

(D)D?A 过程中,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不发生变化

(2)该循环过程中,内能减小的过程是 (选填“A ?B”、“B ?C”、“C ?D”或“D?A”). 若气体在A?B 过程中吸收63 kJ 的热量,在C?D 过程中放出38 kJ 的热量,则气体完成一次循环对外做的功为kJ.

(3)若该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为1 mol,气体在A 状态时的体积为10 L,在B 状态时压强为A状态时的 . 求气体在B状态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B. [选修3-4](12 分)

(题12B-1 图)

(1)如题12B-1 图所示的装置,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是4 Hz. 现匀速转动把手,给弹簧振子以周期性的驱动力,测得弹簧振子振动达到稳定时的频率为1Hz,则把手转动的频率为.

(A) 1 Hz

(B) 3 Hz

(C) 4 Hz

(D) 5 Hz

(2)如题12B-2 图所示,两艘飞船A、B 沿同一直线同向飞行,相对地面的速度均为v(v 接近光速c). 地面上测得它们相距为L,则A 测得两飞船间的距离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L. 当B 向A 发出一光信号,A 测得该信号的速度为.

(3)题12B-3 图为单反照相机取景器的示意图, ABCDE为五棱镜的一个截面,AB BC. 光线垂直AB 射入,分别在CD 和EA 上发生反射,且两次反射的入射角相等,最后光线垂直BC 射出.若两次反射都为全反射,则该五棱镜折射率的最小值是多少?(计算结果可用三角函数表示)

(题12B-3 图)

C. [选修3-5](12 分)

(1)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也相等.

(题12C-1 图)

(A)速度

(B)动能

(C)动量

(D)总能量

(2)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 )的能级图如题12C-1 图所示. 电子处在n =3 轨道上比处在n =5 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选填“近”或“远”). 当大量He+处在n =4 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发射的谱线有条.

(3)如题12C-2 图所示,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A和B的质量分别为80kg和100 kg,他们携手远离空间站,相对空间站的速度为0. 1 m/ s. A 将B向空间站方向轻推后,A 的速度变为0. 2 m/ s,求此时B 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题12C-2 图)

四、计算题:本题共3 小题,共计47 分. 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 (15 分)如图所示,匀强磁场中有一矩形闭合线圈abcd,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 已知线圈的匝数N =100,边长ab =1. 0 m、bc =0. 5 m,电阻r =2 . 磁感应强度B 在0 ?1 s 内从零均匀变化到0. 2 T. 在1?5 s 内从0. 2 T 均匀变化到-0. 2 T,取垂直纸面向里为磁场的正方向.

求:

(1)0. 5 s 时线圈内感应电动势的大小E 和感应电流的方向;

(2)在1?5s内通过线圈的电荷量q;

(3)在0?5s 内线圈产生的焦耳热Q.

14. (16 分)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 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 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1 和m2,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 重力加速度为g.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大小;

(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的大小;

(3)本实验中, =0.5kg, =0.1kg, ,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d =0.1 m,取g =10 . 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l=0.002 m,人眼就能感知.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

15. (16 分)在科学研究中,可以通过施加适当的电场和磁场来实现对带电粒子运动的控制. 如题15-1 图所示的xOy 平面处于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电场强度E 和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t 作周期性变化的图象如题15-2 图所示. x 轴正方向为E 的正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为B的正方向. 在坐标原点O 有一粒子P,其质量和电荷量分别为m 和+q. 不计重力. 在 时刻释放P,它恰能沿一定轨道做往复运动.

(1)求P在磁场中运动时速度的大小 ;

(2)求 应满足的关系;

(3)在 ( )时刻释放P,求P速度为零时的坐标.

高考物理实验题有多少种类型

18题。根据2023年新高考的试卷显示,新高考山东物理卷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非选择题。其中单选题有8道题,多选题有4道题,非选择题有6道题,共计18道题。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哈三中物理备课组长,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剩下的最后两个月里,许多考生关心物理学科还应该注重哪些细节。本专栏请名师针对每个题型点拨考生。  考生目前应该把自己过去复习的知识、做过的题目做梳理,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针对高考的三种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重视实验  在高考试卷中,物理实验题有18分,占总分的15%%,突出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以及实验在物理学科学习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检验考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但是考生在做此题时易失分,这一部分要作为复习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和《考试说明》上看,实验题将重点考查运用所学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来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验问题。  实验考查的主要热点是:第一,基本测量。要求熟悉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的有效数字位数要明确。第二,数据处理。要求会用代数方法和图像方法处理数据,能对打点计时器纸带分析运动性质,计算即时速度和加速度。第三,运用规定实验中的方法、原理、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解决有关问题。第四,电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第五,重视力、热、光实验。  实验复习的难点是:创新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和电路设计,连接实物图,数据处理。  针对实验的热点和难点,考生在复习实验时注意体会和运用以下思路:  (一)实验的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和灵魂。新实验的本质就是欧姆定律和串、并联关系的应用;打破实验及其设计的神秘感,把实验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和估算;间接测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设计实验是依据课本中已经出现过的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所使用的基本器材以及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有关方法等,根据题目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给出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方案。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对课本总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原理和方法要有透彻的理解并能迁移到新情景中,能够把所学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综合起来进行创新性的应用。解决设计实验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实验原理,它是进行实验设计的根本依据和起点,它决定应当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安排实验步骤、如何处理实验数据等。因此,实验的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和灵魂。  (二)深刻认识电表是特殊电阻。做电学实验离不开电表,认识电表、学会正确使用电表是很重要的。  1、理想电表:理想电流表是内阻为零,理想伏特表是内阻无穷大。  2、实际电表:实际电表都是以灵敏电流计为核心的电阻系统。实际电表在电路中具有双重身份。实际电表是一个测量仪器,电压表能显示自身两端的电压,电流表能显示通过自身的电流;实际电表又是一个电阻,它遵守欧姆定律,串联、并联接在电路中时,起分压和分流作用,与一般电阻完全一样。  3、电表内阻的测量:半偏法、伏安法、替代法、比较法。  (三)关于连接实物图。笔试虽不能考实验的实际操作,但可以通过考查学生电路实物连线和插针法的连线来弥补,近几年来这方面的题目出现次数较多,有测电阻的电路实物连线,如2004年、2005年全国理综卷Ⅱ;有测电源的内电阻和电动势的实物连线,在2004年和1999年高考卷中都出现过连接单刀双掷开关这一考生较少接触过的仪器的题目。  1、原则:正确、清晰;2、评分标准:完全正确得满分,有一处错误就一分不得;3、细节:接线到柱、线不能交叉、表的正负接线柱和电源的正负极、开关控制总电路、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4、步骤:  先画出相应的电路原理图,然后标出表的正负接线柱、量程和电源正负极;最后连接顺序为先连接主回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及其他元件到电源负极。再连接分支回路。要特别注意分压电路。  (四)器材选择和电路设计。1、原则:安全、节能、减小误差(偶然误差、系统误差);2、器材选择: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3、电路设计:测量电路(安培表的内外接)、控制电路(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  (五)数据处理。作为数据处理的方法之一,图像法处理数据已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了。这与它直观、误差小、易于发现错误数据、可以求平均值和求某些物理量有很大关系。图像法处理数据在物理中有三种应用:1、用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求测量量;2、用图像来验证物理规律;3、利用图像寻求和探索未知的物理关系。目前此类题目正在从画直线向画曲线方面发展,要引起重视。如2004年江苏物理卷画的实际上是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2004年上海卷画的是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2003年上海卷通过I-u关系曲线图求热敏电阻的阻值,这些都是曲线。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卷则通过I-u图求待测电阻的阻值。  (六)重视力、热、光实验。近几年的实验题几乎全是电学实验和基本仪器的读数,但今年的特点已向我们发出了信号:“一电二力”或“一电一光”或“一电一其他”式的实验命题方向已明显,要求我们在把电学实验放在重点位置的同时,应不忽视其他部分的实验。  二、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  在理综试卷中物理选择题有8道,计48分。占物理题目总数(12道)的67%%,占总分的40%%,而且与化学和生物不同的是,物理的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难度比较大。一道题6分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因此,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是高考成功的基础。这就更要求考生知识的储备,对定理、定律的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各种表达式和使用时的问题要非常详细且熟练掌握;除此以外,对一些由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推论也应该熟练掌握并能灵活应用。  选择题以热、光、原、波、万有引力的考查为主,涵盖的内容包括: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万有引力、振动和波。其中热、光、原和波每年必有题,万有引力的内容也是命题的重点(2005年全国三套卷及各地区高考试卷对万有引力均有考题并且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些题目就占到了12个物理试题总数的40%%左右,分值接近总分的25%%。由于这些内容是以记忆应用为主,是考生更容易看得见抓得着的一部分知识,另外这些知识相对简单,考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只要功夫用到了,该记住的记住,高考时就会有很大收获。  针对选择题的特点,考生复习时注意:  首先在战术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千万不要因为它的内容简单,就蜻蜓点水似的复习,这部分复习要舍得花时间。在考场上对这部分知识要有一种势在必得的决心。这部分知识内容较多、较杂,复习时应突出重点、落实准确,绝不可似是而非,要做到知识没有盲点。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在高考中多得分非常不容易,但容易做到的是尽量少丢分。  三、程序法分解计算题  理综卷中三道物理计算题将集中体现考试大纲中提到的五种能力的考查任务。不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将在高考中起到良好的拉大考分作用。这三道题答得如何将决定考生能否考入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所以考生应格外重视。在高考中可能计算题给出的情景比较复杂,研究对象多或者研究过程多,但无论怎样复杂其实都是一个个小过程搭接出来的,所以考生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复杂问题利用程序法分解成一个个的子程序或子过程,每个子程序或子过程满足不同的物理规律,完成不同的动作。考生可以用程序法、分解法顺利地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复习时就应注意:  (一)提高审题能力。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方法、习惯不过关,要过好物理审题这一关,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八个字:眼看、嘴读、手画、脑思。  眼看是前提:这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眼看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全面分析已知、未知的物理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物理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嘴读是内化:可以小声读或默读,是强化知识、接受题目信息的手段。这是一个物理信息内化的过程,它能解决漏看、错看等问题。手画是方法:就是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和变化的过程。草画图形,要搞清物理过程,还原物理模型,找出题目的关键之处,这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解题的突破口。脑思是关键:做到以上几点后,下面就是充分挖掘大脑中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准确思考、全面思考、快速思考,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加强对物理情景的认识。分解的关键就是对实际问题物理情景的认识。因为你只要认识物理情景,就知道用哪些量描写它,也知道这些量之间遵循的规律,你也就能够处理这些问题了。只要抓住了物理问题的基本情景,自然就有了它的规律认识,也就会处理这个问题了。  所谓难题难在它的物理情景的认识上,可能情景比较复杂,可能条件比较隐蔽,因为你认识不了它的情景,所以你就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或者你认识不了它比较隐蔽的条件,你就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解决问题。如果想提高物理成绩,关键是认真审题,审题的核心就是要抓住物理情景。只有抓住物理情景你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三)强化采分点意识,规范解题。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一定要熟悉高考的评分标准,规范解题过程。尽量争取会的题目多得分,得全分。最好在做好近3年高考题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评分标准,使自己的答题更加规范。  四、做典型题  在最后两个月里,做什么难度的题,做多少题,怎样做题是许多考生觉得难以把握的问题。物理离不开做题,不一定非要找一些所谓的新题去做,也可以利用过去做过的一些题目。  第一,那些曾经不会做、经常做错的题目,利用最后复习期间,找到错误的原因。  第二,也可以对做过的题目横向地总结规律,这部分题目基本的处理思路是什么,基本的处理特点是什么,使得自己对处理问题的思路、规律等方面有更高的认识,这也是利用好旧题的一种方式。  第三,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多钻难题、偏题和怪题。超纲的题更不要浪费时间。  第四,选看近三年高考中的一些新型的、有独到之处的、得分率较低的好题、妙题、情景题,再就是选一些高质量参考书中的有典型性的、有分析解答点评的例题,最好是再挑选一些经你分析后认为可能作为高考题的题目来看或做。  在复习中,要注意公式的灵活运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解题方法的收集整理,对似曾相识的题目要提高警惕,还要善于辨析“形同质不同”与“形异质实同”的题目。最后的复习一定要追求高质量而非追求数量,对精选后的做题与读题,要寻求感悟的闪现并抓住它去进行联想,以求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谢谢采纳!!

文章标签: # 物理 # 实验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