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制度研究,高考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谈谈对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认识2.高考的来历3.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一、高考制度改革回顾 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特别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把高考形成一种制度,全国统一考试,统一科目,这当然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个考生都能够按照统一标准接受选拔,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加强反思高考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扭曲

1.谈谈对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认识

2.高考的来历

3.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高考制度研究,高考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一、高考制度改革回顾 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特别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把高考形成一种制度,全国统一考试,统一科目,这当然是为了公平、公正、公开,使每个考生都能够按照统一标准接受选拔,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加强反思高考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扭曲,并由此推进旨在“引导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系列高考改革。近10年来,重大的高考改革事件如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新方案在1999年逐步推广至全国。“3+X”被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教育专家认为是治疗学生偏科、同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良药”。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春考以肩负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使命而高调出现,让当时的人们很是兴奋。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人们以为,“黑色七月”由此可以远离人间。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2005年,享有这一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5年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2006年,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各拿出300个名额,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招生,两校采取面试为主的方式录取学生,被录取的学生,不再受5%自主招生权的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限制,考生虽然参加高考,可分数只作为参考,或者是对比分析的“样本”——研究面试选拔与高考选拔有多大的相关性。 二、 高考制度改革的效果 上述这些一出台就被“定性”为“重大”、“关键”、“史无前例”……等等的高考改革,实际效果又是如何呢? “3+X”让学生全面发展了么?“3+X”在很多地方,被学校、家长、学生痛恨:为了那一个“纠偏”的“X”,对于每分必争的高考来说,多少学生被高考进一步折磨。全面复习、全面背记,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自在不言之中。 扩招缓减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么?事实表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一些学校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而大幅扩招造成的教育质量下降,更导致了高考新型独木桥的出现。而眼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每况愈下的“身价”,让扩招几成众矢之的。 计算机录取就公平了么?机器自己并不会运行,运行机器的是人。重点大学在本地投放的招生指标每年增加,让大家品味到高考的不公平在拉大而不是缩小。而且,统一时间分省命题的高考,进一步将以前全国一张卷时地区间由于招生指标分配不合理而出现的巨大录取分数线差异,悄悄地掩盖。分省出题让地区分数线失去了可比性,同时国家和地区政府严厉“打击”高考移民的政策,则试图用制度,扼杀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背景中人们的移民冲动,从而营造表面的公平与合理。可有趣的事,北京、上海等地,为发展金融行业,政府出台了政策,明确表示:金融高管的子女在京沪,可以享受当地人同等的教育待遇。 自主招生,可以让特长学生脱颖而出么?看看5%自主招生的一本分数线限制,你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复旦、交大面试录取的方式,成为了考生的福音么?听听外省市学生的质疑、其他学校的反对、众多没有优秀到可以获得“面试”机会学生的声音,大家也会发现,这种学校说了算的自主招生,让大家对公平问题很不放心,同时,不同学校各行其事的测试、面试,明显地在加重学生的负担而非真正导向“素质教育”。 纵观高考改革,各种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同政策共性十分突出:体现“改革业绩”。把改革本身作为一种业绩,而并没有真正关注考生,即学生的真正发展。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改革尚未推出,便高调“定性”,其实改革究竟能起到何种成效,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二是事关重大的改革措施,基本是政府官员主事,并没启动广泛的论证程序,没有倾听当事的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每年有改革,似乎就意味着每年有成果,实际上,改革不是儿戏,政策更需要相对的稳定性。三是所有改革,并未出触及高考改革的根本,我国高考要改的,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录取制度。可以说,如果录取制度不改,中国高考的时间改革、内容改革,均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谈谈对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认识

优点:相对公平公正(这个很重要),统一考试也更益于检测考生实际学业水平,利于人才的选拔,高考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缺点:严重压制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个很明显),限制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一次考试决定成败不够科学,可能使部分人才流失,考核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高考的来历

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高考制度之比较

{摘要}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联系现实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考制度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三千年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孕育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人才,出现了一个个诗歌史上得奇葩,滋润了一群群中华儿女的心田,承载着一个个朝代的精华。

在这上下三千年历史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在不断地改变。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与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决裂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宋代科举沿唐之制又有所变革。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誉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严格和完善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从而促进了科举制发展到顶峰。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高考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高考,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到目前为止,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三种形式。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是国家考试之一。高考由国家统一组织调度,国家或省专门组织命题,统一时间考试。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重点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至关重要,几乎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从1970年开始正式开始招生,到1976年结束,1977年后又恢复高考。这些大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学员”。 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1970年代,百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生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同时,本科学制从四年缩短到两三年。由于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授抱怨说一些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高中生。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万名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

从2001年起,高考取消年龄以及婚否限制,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公民均可报名参加高考。高考统一采取笔试方法。截至2011年,根据本省的情况,各省已经起草了多钟高考方案。

三、科举制度的优点和弊端

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还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四、高考制度的优点和弊端

1、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决定了高考在人们心中的神圣与公平。

2、磨练青少年的意志。高考的备考过程很大程度的磨练了青少年的意志,耐力,这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3、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高考的出现,让中小学教育有了动力,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也不断在提升

4、为农村学子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提供条件。

5、形成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6、促进了教育公平。

而高考的主要弊端在于:“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分数,文凭学历并不等于能力,高考所造成的过于重视分数,可能导致高分低能。人才市场的竞争,无非就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竞争。

高考的地区歧视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大学是按照省份来分配相应的录取名额的,通常对于本地区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额,这样就使得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相应下降。这种现象对于著名大学集中的北京来说尤为突出。有人批评这是对考生的歧视,网上激烈的争论未间断过,各地学生也多对此愤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现状。

五、从科举看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

科举与现代高考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探索科举与学校教育教学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入手,看现代高考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关系,可以为当前的高考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使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的育才,大学的选才育才.

选官用人乃国家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利与弊是发展现代教育的重要步骤。

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经验教训: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国古代选管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刘小菊,来自湖南邵阳,现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专业是护理。性格温和,爱好广泛,有广泛的交际和不错的语言能力,爱音乐和运动。

我国高考制度在哪个年代改革的

高考的来历如下:

在世界,高考,最初起源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推行新教的国家。这些国家把教育作为争取青年、弘扬新教派、对抗旧教势力的重要手段,强迫儿童入学学习读、写、算和宗教知识,于是义务教育兴起。

世界上最早的高考义务教育法令是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它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强迫其履行义务。虽然这个法令制定的目的是教化国民,但它却是高考义务教育的开端。

此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大部分西欧和北欧国家都制定了强迫入学法,先后实施了高考义务教育。高考义务教育原由欧洲起源,自问世纪德国魏玛公国首开高考义务教育之先河以后,经过近400年的历史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大都实行了不同年限的高考义务教育。

如下: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这是高考的前身,也正是此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偏执,呆板的秉性,也为君王的中央集权带来最好的帮助。中国从1952年起,结合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是新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的标志。

其间,在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停止招生(1972年后废除考试实行推荐),1977年恢复高考。可以说,中国人民采取高考这一独木桥选拔制度,正是来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并已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就好像是胎记,永不泯灭。于是,来到纷纷攘攘的这个世界的我们,走过了18个年头,终于走尽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路,来到了一个模糊的路口。

我国高考制度是在70年代末进行改革的。

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3)实行“3+2”方案。

(4)推进标准化考试。

(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

拓展介绍:

2001年,江苏的东南大学等3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2009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且在5天后正式发布。

文章标签: # 高考 # 改革 # 发展